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陳書卷二 本紀第二-陳書
陳書卷二 本紀第二
高祖下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柴燎告天曰:「皇帝臣霸先,〔一〕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梁氏以圮剝荐臻,歷運有極,欽若天應,以命于霸先。夫肇有〈烝,去一〉民,乃樹司牧,選賢與能,未常厥姓。放勛、重華之世,咸無意於受終,當塗、典午之君,雖有心於揖讓,皆以英才處萬乘,高勳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區縣。有梁末運,仍葉遘屯,獯醜憑陵,久移神器,承聖在外,非能祀夏,天未悔禍,復罹寇逆,嫡嗣廢黜,宗枝僭詐,天地蕩覆,紀綱泯絕。霸先爰初投袂,大拯橫流,重舉義兵,實戡多難,廢王立帝,寔有厥功,安國定社,用盡其力。是謂小康,方期大道。既而煙雲表色,日月呈瑞,緯聚東井,龍見譙邦,除舊布新,既彰玄象,遷虞事夏,且協謳訟,〔二〕九域八荒,同布衷款,百神群祀,皆有誠願。梁帝高謝萬邦,授以大寶,霸先自惟菲薄,讓德不嗣,至于再三,辭弗獲許。僉以百姓須主,萬機難曠,皇靈眷命,非可謙拒。畏天之威,用膺嘉祚,永言夙志,能無慚德。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答民心,永保于我有陳。惟明靈是饗!」先是氛霧,晝夜晦冥,至于是日,景氣清晏,識者知有天道焉。禮畢,輿駕還宮,臨太極前殿。詔曰:「五德更運,帝王所以御天,三正相因,夏、殷所以宰世,雖色分辭翰,時異文質,揖讓征伐,迄用參差,而育德振民,義歸一揆。朕以寡昧,時屬艱危,國步屢屯,天維三絕,肆勤先后,拯厥橫流,藉將帥之功,兼猛士之力,一匡天下,再造黔黎。梁氏以天祿永終,曆數攸在,遵與能之典,集大命于朕躬。顧惟菲德,辭不獲亮,式從天睠,俯協民心,受終文祖,升禋上帝,繼跡百王,君臨萬宇,若涉川水,罔知攸濟。寶業初建,皇祚惟新,思俾惠澤,覃被億兆。可大赦天下,改梁太平二年為永定元年。賜民爵二級,文武二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穀五斛。逋租宿債,皆勿復收。其有犯鄉里清議贓汙淫盜者,皆洗除先注,與之更始。長徒敕繫,特皆原之。亡官失爵,禁錮奪勞,一依舊典。」又詔曰:「禮陳杞、宋,詩詠二客,弗臣之重,歷代斯敦。梁氏欽若人祇,憲章在昔,濟河沈璧,高謝萬邦,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其以江陰郡奉梁主為江陰王,行梁正朔,車旗服色,一依前準,宮館資待,務盡優隆。」又詔梁皇太后為江陰國太妃,皇后為江陰國妃。又詔百司依位攝職。
景子,輿駕幸鍾山祠蔣帝廟。戊寅,輿駕幸華林園,親覽詞訟,臨赦囚徒。己卯,分遣大使宣勞四方,下璽書敕州郡曰:「夫四王革代,商、周所以應天,五勝相推,軒、羲所以當運。梁德不造,喪亂積年,東夏崩騰,西都蕩覆。蕭勃干紀,非唯趙倫,侯景滔天,踰於劉載。貞陽反篡,賊約連兵,江左累屬於鮮卑,金陵久非於梁國。有自氤氳混沌之世,〔三〕龍圖鳳紀之前,東漢興平之初,西朝永嘉之亂,天下分崩,未有若於梁朝者也。朕以虛薄,屬當興運,自昔登庸,首清諸越,徐門浪泊,靡不征行,浮海乘山,所在戡定。冒愬風塵,騁馳師旅,六延梁祀,十翦彊寇,豈曰人謀,皆由天啟。梁氏以天祿斯改,期運永終,欽若唐、虞,推其鼎玉,朕東西退讓,拜手陳辭,避舜子於箕山之陽,求支伯於滄洲之野,而公卿敦逼,率土翹惶,天命難稽,遂享嘉祚。今月乙亥,升禮太壇,言念遷(坰)〔桐〕,〔四〕但有慚德。自梁氏將末,頻月亢陽,火運斯終,秋霖奄降。翌日成禮,圓丘宿設,埃雲晚霽,星象夜張。朝景重輪,泫三危之膏露,晨光合璧,帶五色之卿雲。顧惟寡薄,彌慚休祉,昧旦丕顯,方思至治。卿等擁旄方岳,相任股肱,剖符名守,〔五〕方寄恤隱。王曆惟新,念有欣慶,想深求民瘼,務在廉平,愛惠以撫孤貧,威刑以禦彊猾。若有萑蒲之盜,〔六〕或犯戎商,山谷之酋,擅彊幽險,皆從肆赦,咸使知聞。如或迷途,俾在無貸。今遣使人具宣往旨,念思善政,副此虛懷。」
庚辰,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闕前禮拜。初,齊故僧統法獻於烏纏國得之,常在定林上寺,梁天監末,為攝山慶雲寺沙門慧興保藏,慧興將終,以屬弟慧志,承聖末,慧志密送于高祖,至是乃出。
辛巳,追尊皇考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太夫人曰安皇后。追謚前夫人錢氏號為昭皇后,世子克為孝懷太子。立夫人章氏為皇后。癸未,尊景帝陵曰瑞陵,昭皇后陵曰嘉陵,依梁初園陵故事。立刪定郎,治定律令。戊子,遷景皇帝神主祔于太廟。辛卯,以中權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丹陽尹王沖為左光祿大夫。癸巳,追贈皇兄梁故散騎常侍、平北將軍、兗州刺史〔七〕長城縣公道譚驃騎大將軍、太尉,封始興郡王;弟梁故侍中、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武康縣侯〔八〕休先車騎大將軍、司徒,封南康郡王。
是月,西討都督周文育、侯安都於郢州敗績,囚于王琳。
十一月景申,詔曰:「東都齊國,義乃親賢,西漢城陽,事兼功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會稽等十郡諸軍事、宣毅將軍、會稽太守長城縣侯蒨,學尚清優,神宇凝正,文參禮樂,武定妖氛,心力謀猷,為家治國,擁旄作守,期月有成,辟彼關河,〔九〕功踰蕭、寇,萑蒲之盜,自反耕農,篁竹之豪,用稟聲朔。朕以虛寡,屬當興運,提彼三尺,賓于四門,王業艱難,賴乎此子,宜隆上爵,稱是元功。可封臨川郡王,邑二千戶。兄子梁中書侍郎頊襲封始興王,弟子梁中書侍郎曇朗襲封南康王,禮秩一同正王。」己亥,甘露降于鍾山松林,彌滿巖谷。庚子,開善寺沙門採之以獻,敕頒賜群臣。景辰,以鎮西將軍、南豫州刺史徐度為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庚申,京師大火。
十二月庚辰,皇后謁太廟。
二年春正月乙未,詔曰:「夫設官分職,因事重輕,羽儀車馬,隨時隆替,晉之五校,鳴笳啟途,漢之九卿,傳呼並迾,虞官夏禮,豈曰同科,殷朴周文,固無恆格。朕膺茲寶歷,代是天工,留念官方,庶允時衷。梁天監中,左右驍騎領朱衣直閤,並給儀從,北徐州刺史(唱)〔昌〕義之(初)首為此職。〔一0〕亂離歲久,朝典不存,後生年少,希聞舊則。今去左右驍騎,宜通文武,文官則用腹心,武官則用功臣,所給儀從,同太子二衛率。此外眾官,尚書詳為條制。」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侯瑱進位司空,中權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新除左光祿大夫王沖為太子少傅。左衛將軍徐世譜為護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吳明徹進號安南將軍,衡州刺史歐陽頠進號鎮南將軍。辛丑,輿駕親祠南郊。詔曰:「朕受命君臨,初移星琯,孟陬嘉月,備禮泰壇,景候昭華,人祗允慶,思令億兆,咸與惟新。且往代祅氛,于今猶梗,軍機未息,徵賦咸繁,事不獲已,久知下弊,言念黔黎,無忘寢食。夫罪無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在今昧爽以前,皆赦除之。西寇自王琳以下,並許返迷,一無所問。近所募義軍,本擬西寇,並宜解遣,留家附業。晚訂軍資未送者並停,元年軍糧逋餘者原其半。州郡縣軍戍並不得輒遣使民閒,務存優養。若有侵擾,嚴為法制。」乙巳,輿駕親祠北郊。甲辰,振遠將軍、梁州刺史張立表稱去乙亥歲八月,〔一一〕丹徒、蘭陵二縣界遺山側,一旦因濤水涌生,沙漲,周旋千餘頃,並膏腴,堪墾植。戊午,輿駕親祠明堂。
二月壬申,南豫州刺史沈泰奔于齊。〔一二〕辛卯,詔車騎將軍、司空侯瑱總督水步眾軍以遏齊寇。
三月甲午,詔曰:「罰不及嗣,自古通典,罪疑惟輕,布在方策。沈泰反覆無行,遐邇所知,昔有微功,仍荷朝寄,剖符名郡,推轂累藩,漢口班師,還居方岳,良田有逾於四百,食客不止於三千,富貴顯榮,政當如此。鬼害其盈,天奪之魄,無故猖狂,自投獯醜。雖復知人則哲,惟帝其難,光武有蔽於龐萌,魏武不知於于禁,但令朝廷無我負人。其部曲妻兒各令復業,所在及軍人若有恐脅侵掠者,皆以劫論。若有男女口為人所藏,並許詣臺申訴。若樂隨臨川王及節將立效者,悉皆聽許。」乙卯,高祖幸後堂聽訟,還於橋上觀山水,賦詩示群臣。是月,王琳立梁永嘉王蕭莊于郢州。
夏四月甲子,輿駕親祠太廟。乙丑,江陰王薨,詔遣太宰弔祭,司空監護喪事,凶禮所須,隨由備辦。以梁武林侯蕭諮息季卿嗣為江陰王。景寅,輿駕幸石頭,餞司空侯瑱。戊辰,重雲殿東鴟尾有紫煙屬天。五月乙未,京師地震。癸丑,齊廣陵南城主張顯和、長史張僧那各率其所部入附。辛酉,輿駕幸大莊嚴寺捨身。壬戌,群臣表請還宮。
六月己巳,詔司空侯瑱、領軍將軍徐度率舟師為前軍,以討王琳。
秋七月戊戌,輿駕幸石頭,親送填等。己亥,江州刺史周迪擒王琳將李孝欽、樊猛、余孝頃于工塘。甲辰,遣吏部尚書謝哲諭王琳。甲寅,嘉禾一穗六岐生五城。初,侯景之平也,火焚太極殿,承聖中議欲營之,獨闕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圍,長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後渚,監軍鄒子度以聞。詔中書令沈眾兼起部尚書,少府卿蔡儔兼將作大匠,起太極殿。
八月景寅,以廣梁郡為陳留郡。辛未,詔臨川王蒨西討,〔一三〕以舟師五萬發自京師,輿駕幸冶城寺親送焉。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周文育,前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新除開府儀同三司侯安都等於王琳所逃歸,自劾廷尉,即日引見,並宥之。戊寅,詔復文育等本官。壬午,追封皇子立為豫章王,諡曰獻;權為長沙王,諡曰思;長女為永世公主,諡曰懿。謝哲反命,王琳請還鎮湘川,詔追眾軍緩其伐。癸未,西討眾軍至自大雷。丁亥,以信威將軍、江州刺史周迪為開府儀同三司,進號平南將軍。改南徐州所領南蘭陵郡復為東海郡。
冬十月庚午,遣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周文育都督眾軍出豫章,討余孝勱。乙亥,輿駕幸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丁酉,以仁威將軍、高州刺史黃法〈爽毛〉為開府儀同三司,〔一四〕進號鎮南將軍。〔一五〕甲寅,太極殿成,匠各給復。
十二月庚申,侍中、安東將軍臨川王蒨率百僚朝前殿,拜上牛酒。甲子,輿駕幸大莊嚴寺,設無〈得,去"彳"〉大會,捨乘輿法物。群臣備法駕奉迎,即日輿駕還宮。景寅,高祖於太極殿東堂宴群臣,設金石之樂,以路寢告成也。壬申,割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寧郡,屬揚州。以安成所部廣興六洞置安樂郡。景戌,以寧遠將軍、北江州刺史熊曇朗為開府儀同三司,進號平西將軍。丁亥,詔曰:「梁時舊仕,亂離播越,始還朝廷,多未銓序。又起兵已來,軍勳甚眾。選曹即條文武簿及節將應九流者,量其所擬。」於是隨材擢用者五十餘人。
三年春正月己丑,青龍見于東方。丁酉,以鎮南將軍、廣州刺史歐陽頠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是夜大雪,及旦,太極殿前有龍跡見。甲午,廣州刺史歐陽頠表稱白龍見于州江南岸,〔一六〕長數十丈,大可八九圍,歷州城西道入天井崗。仙人見于羅浮山寺小石樓,長三丈所,通身潔白,衣服楚麗。辛丑,詔曰:「南康、始興王諸妹,已有封爵,依禮止是藩主。此二王者,有殊恆情,宜隆禮數。諸主儀秩及尚主,可並同皇女。」戊申,詔臨川王蒨省揚、徐二州辭訟。
二月辛酉,以平西將軍、桂州刺史淳于量為開府儀同三司,進號鎮西大將軍。壬午,司空侯瑱督眾軍自江入合州,焚齊舟艦。
三月景申,侯瑱至自合肥,眾軍獻捷。
夏閏四月庚寅,詔曰:「開廩賑絕,育民之大惠,巡方恤患,前王之令典。朕當斯季俗,膺此樂推,君德未孚,民瘼猶甚,重茲多壘,彌疚納隍。良由四聰弗達,〔一七〕千里勿應。〔一八〕博施之仁,何其或爽?殘弊之軌,致此未康。吳州、縉州去歲蝗旱,郢田雖呪,〔一九〕鄭渠終涸,室靡盈積之望,家有填壑之嗟。百姓不足,兆民何賴?近已遣中書舍人江德藻銜命東陽,與令長二千石問民疾苦,仍以入臺倉見米分恤。雖德非既飽,庶微慰阻飢。」甲午,詔依前代置西省學士,兼以伎術者預焉。丁酉,遣鎮北將軍徐度率眾城南皖口。是時久不雨,景午,輿駕幸鍾山祠蔣帝廟,是日降雨,迄于月晦。
五月景辰朔,日有食之,有司奏:舊儀,御前殿,服朱紗袍、通天冠。詔曰:「此乃前代承用,意有未同。合朔仰助太陽,宜備袞冕之服。自今已去,永可為准。」景寅,扶南國遣使獻方物。乙酉,北江州刺史熊曇朗殺都督周文育于軍,舉兵反。王琳遣其將常眾愛、曹慶率兵援余孝勱。
六月戊子,儀同侯安都敗眾愛等於左里,獲琳從弟襲、主帥羊暕等三十餘人,眾愛遁走,庚寅,廬山民斬之,傳首京師。甲午,眾師凱歸。詔曰:「曇朗噬逆,罪不容誅,分命眾軍,仍事掩討,方加梟磔,以明刑憲。」徵臨川王蒨往皖口置城柵,以錢道戢守焉。丁酉,高祖不豫,遣兼太宰、尚書左僕射王通以疾告太廟,兼太宰、中書令謝哲告大社、南北郊。辛丑,高祖疾小瘳。故司空周文育之柩至自建昌。壬寅,高祖素服哭于東堂,哀甚。癸卯,高祖臨訊獄(省)訟。〔二0〕是夜,熒惑在天尊。高祖疾又甚。〔二一〕景午,崩于璿璣殿,時年五十七。遺詔追臨川王蒨入纂。甲寅,大行皇帝遷殯于太極殿西階。
秋八月甲午,群臣上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景申,葬萬安陵。
高祖智以綏物,武以寧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靜難夷凶。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恆崇寬政,愛育為本。有須發調軍儲,皆出於事不可息。加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綵,飾無金翠,哥鍾女樂,不列於前。及乎踐祚,彌厲恭儉。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高祖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及西都盪覆,誠貫天人。王僧辯闕伊尹之才,空結桐宮之憤,貞陽假秦兵之送,不思穆嬴之泣。高祖乃蹈玄機而撫末運,乘勢隙而拯橫流,王跡所基,始自於此,何至戡黎升陑之捷而已焉。故於慎徽時序之世,變聲改物之辰,兆庶歸以謳歌,炎靈去如釋負,方之前代,何其美乎!
校勘記
〔一〕 皇帝臣霸先 「霸先」二字原作「諱」,蓋仍姚察舊文,姚察為梁、陳之史官,例避陳諱也。北監本、汲本、殿本並已改「諱」為「霸先」,今從之。後同。
〔二〕 且協謳訟 「謳訟」北監本、汲本、殿本作「謳歌」。張元濟校勘記云:「謳訟乃謳歌、訟獄雙用之意,『訟』字不誤。」
〔三〕 有自氤氳混沌之世 「有自」北監本、汲本、殿本作「自有」,元龜二一三同。張元濟校勘記謂作「自有」誤。
〔四〕 言念遷(坰)〔桐〕 據各本及元龜二一三改。按此用伊尹放太甲於桐故事,坰與桐形近而訛。
〔五〕 剖符名守 「守」各本作「宇」,元龜二一三作「守」。按作「宇」訛。守指郡太守,剖符名守猶言剖符名郡也。
〔六〕 若有萑蒲之盜 「萑」原作「雚」,今據各本改,下同。按萑蒲之萑本作「{苁隹}」,版刻遂誤為「雚」也。
〔七〕 兗州刺史 按上卷道譚贈南兗州刺史,此脫「南」字。
〔八〕 武康縣侯 按當作「武康縣公」,詳上卷校記二四。
〔九〕 辟彼關河 「辟」原訛「壁」,各本不訛,今改正。
〔一0〕北徐州刺史(唱)〔昌〕義之(初)首為此職 「昌」字據北監本、殿本改。「初」字據錢大昕說刪。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昌義之梁時為北徐州刺史,嘗任左右驍騎者。校書者不知昌義之為人姓名,妄於昌旁加口,又增一『初』字,淺陋可笑。」
〔一一〕梁州刺史張立表稱去乙亥歲八月 「去」各本作「云」。張元濟校勘記謂作「去」是,乙亥歲為梁敬帝紹泰元年,此為前事,故言去。
〔一二〕南豫州刺史沈泰奔于齊 「南豫州」北齊書文宣紀作「江州」。按通鑑從陳書。
〔一三〕詔臨川王蒨西討 「蒨」字原作「諱」,姚察原文如此,今依北監本、汲本、殿本改。後如此不悉出校記。
〔一四〕以仁威將軍高州刺史黃法〈爽毛〉為開府儀同三司 按黃法〈爽毛〉傳作「宣毅將軍」。
〔一五〕進號鎮南將軍 按黃法〈爽毛〉傳作「平南將軍」,南史此亦作「平南將軍」,是。
〔一六〕甲午廣州刺史歐陽頠表稱白龍見于州江南岸 「甲午」南史陳武帝紀作「甲子」。殿本考證云:「按上文書丁酉夜大雪,則甲午為前二日,不應顛倒在後。若南史稱甲子,則以下文辛丑考之,又不相合。不可考矣。」
〔一七〕良由四聰弗達 「達」原訛「遠」,各本不訛,今改正。
〔一八〕千里勿應 「勿」原訛「功」,各本不訛,今改正。
〔一九〕郢田雖呪 「呪」北監本、汲本、殿本作「疏」。按呪通祝。張元濟校勘記謂此用史記淳于髡傳穰田之文,應作「呪」。
〔二0〕高祖臨訊獄(省)訟 據北監本、汲本、殿本及南史陳武帝紀刪。
〔二一〕高祖疾又甚 按北監本、汲本、殿本無「又」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吴缜
(清)雍正皇帝 编纂
清·闲斋氏
刘义庆
(梁)吴均撰
清·石玉昆
(宋)谢翱
宋·周邦彦
清·唐大烈
明·方文照
元·萧廷芝
李贽
秦·商鞅
唐·林慎思
宋·宗晓
清·雪岩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