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十七-水经注疏
卷十七
○渭水上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首亭南鸟鼠山。
(朱渭首作渭谷。守敬按:《说文》作渭首亭,郦《注》同,谷字误,今订。)
渭水出首阳县
(守敬按:两汉、魏、晋、後魏县并属陇西郡,在今渭源县东北。)
首阳山渭首亭南谷。
(守敬按:《说文》,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为《注》所本。南谷当断句。自《明一统志》连下作南谷山,诸地志多因之。不知《注》一句中既言首阳山,又言南谷山,可乎?其误审矣。)
山在鸟鼠山西北。
(守敬按:山谓首阳山也。《经》云,渭出鸟鼠,《注》因从《说文》,而下以出鸟鼠者为别源,此实指首阳山在鸟鼠西北,以见《说文》与《经》异也。山在今渭源县西北。)
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
(朱源作川,《笺》曰:宋本作源。戴、赵改。会贞按:《河水注》称鸟鼠山西北高城岭,此《注》谓首阳山在鸟鼠西北,接言县有高城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是高城岭即首阳山,而渭源城即渭首亭矣。三国魏陈泰自陇西进军度高城岭,即此岭,西魏渭源郡县之置,即取此城为名也。《隋书·豆卢?传》,鸟鼠山俗呼为高武陇,绝壁千寻,其下渭水所出。以高城为鸟鼠之俗称固非,而谓渭水出于此则与《注》合。渭水北源出渭源县西,鸟鼠山北麓分水领,(东北流迳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出南鸟鼠山渭水谷,(全、赵、戴乙出南作南出。又朱渭水下衍出字,全、赵沿之。全又于谷下增会之二字。戴删出字。会贞按:《注》有南出、出南两例,此不必乙,说见《浊漳》篇。下言此水会殊源,方与出渭首亭南谷之水会,此不得先言渭水会别源,戴删出字,是也。《括地志》渭水出渭源县西七十六里鸟鼠山,一名青雀山。今渭水南源出县西鸟鼠山南麓。)
《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
(会贞按:《说文》云,杜林说《夏书》,以为出鸟鼠山。)
《地说》曰:
(朱地讹作他,戴、赵作地,会贞按:明抄本作地。)
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
(会贞按:《御览》三十八引《河图》,鸟鼠山,同穴山之干也,疑此枝字衍。)
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
(朱过上有过字,《笺》曰:疑作流。赵改流,戴无。守敬按:明抄本无此过字。)
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
(朱山作水,赵同,全、戴改山。会贞按:《山水泽地》注引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出山焉。是以为二山,与《地说》同。然鸟鼠同穴实一山,故《禹贡》连举之。《淮南》、《汉志》等书皆从之,其单称鸟鼠者,乃省文耳。)
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
(会贞按:殊源谓出渭首亭南谷之源也。)
渭水东南流迳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
(朱溪讹作?,全、赵、戴改。)
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
(孙星衍曰:五水当在今渭源境。守敬按:今渭源县东至陇西县界十五里,陇西县至渭源县界七十五里,五水在渭源东,陇西西,当在二县境。今陇西西北数十里有一水,东北流入渭,又有扎羊河,南流入渭,盖五水之二水也。《通鉴》晋隆安四年,西秦王乾归使武卫将军慕兀帅中军二万屯柏阳,即此伯阳。胡氏以後文董亭东之伯阳当之,殆未详考当日用兵地势也。)
乱流东南出矣。
东北过襄武县北。
(朱东北讹作又北,赵同。戴改云:考《注》云,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可证又乃东之讹。全改同。守敬按:此疑全本之袭戴。)
广阳水出西山,
(守敬按:《汉书·冯奉世传》,别遣校尉救民於广阳谷,即此广阳水所出之山谷也。《明一统志》,西山在巩昌府西九十里,广阳水所出。《府志》谓即今之西河,出西四十里山谷间。)
二源合注,共成一川,
(朱无共字,全、赵、戴增。)
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迳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
(守敬按:今曰南河,出陇西县南三十里之荆谷。)
东北迳襄武县故城北,
(守敬按:两汉县属陇西郡,魏、晋、後魏并为郡治,在今陇西县西南。)
王莽更名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为隗嚣部将苟宇所拘,衔须自刎处也。
(朱苟作荀,《笺》曰:《後汉书》,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建武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荀宇所拘劫。序大怒,以节挝杀人,乃衔须于口,伏剑而死。戴作苟,赵云;《後汉书·温序传》是苟字。会贞按:《大典》本、残宋本、明抄本、吴本并作苟。考《後汉书·隗嚣传》作苟,与《温序传》同。明晋藩刊《初学记》十七引《後汉书》作苟,徐守铭刊《初学记》作荀。《御览》三百七十四、四百十七引《後汉书》并作苟。《通鉴》汉建武八年作苟。《搜神记》十六、《名胜志》祁县下并作荀,荀、苟错出,窃以《後汉书》温、隗二《传》俱作苟,《御览》两引《後汉书》亦作苟,《通鉴》本之,则《後汉书》作苟无疑。各书作苟者是,作荀者皆因形近致误。赵据《温序传》订朱之讹,今更博考以证明之。)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
(守敬按:此驳《经》文东北过襄武之说。)
又东,?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
(守敬按:水盖出今陇西县南。)
东北迳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魏志》
(《三少帝纪》。)
称: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见,身长三丈馀,
(会贞按:《书钞》一百二十八、《初学记》十九、《御览》三百七十七、六百五十二引《魏志》亦有长字,今本《魏志》脱长字。)
迹长三尺二寸,
(朱讹作一寸,赵改二寸,云:《魏书》作二寸。会贞按:《书钞》、《初学记》、《御览》六百五十二引《魏志》并作二寸,《御览》三百七十七作六寸,误。)
白发,著黄单衣、黄巾,
(朱巾上无黄字,全、赵、戴同。会贞按:《魏志》有黄字,《书钞》、《初学记》、《御览》引同。《宋书·符瑞志》亦同,此脱黄字,似衣巾为一事,今增。)
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晋。遂迁魏而事晋。
又东过犭原道县南。
(守敬按:两汉、晋《志》并作道。《地形志》渭州作桓道。宋、齐县有迁徙,志并作桓道。《史记·秦本纪》则作犭原,与此《经》、《注》同,而,《匈奴传》又作。)
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注之。
(朱脱注之二字,戴增,全、赵改俱作其,无注之二字。会贞按:全、赵非也。)
左则过水右注之,
(朱作则过水右注之,全、赵改右作合。戴则上增次字。守敬按:此句对上为文,右则左注之,左则右注之,全、赵、戴所改皆非,今增左字。当在今陇西县东。)
渭水又东南,迳犭原道县故城西。
(守敬按:前汉县属天水郡,後汉汉阳郡,在今陇西县东南二十五里。)
昔秦孝公西斩戎之犭原王於此。
(朱无於此二字,《笺》曰:宋本作斩戎之犭原王於此。守敬按:此《史记·秦本纪》文。)
应劭曰:犭原,戎邑也。
(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史记·始皇本纪·集解》、《匈奴传·索隐》亦引。)
汉灵帝中平五年
(朱脱中平二字,赵增云:《续志》汉阳郡下,刘昭《补注》引《秦州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全、戴增同。)
别为南安郡。
(守敬按:魏、晋、後魏县并为郡治。《地形志》作南安阳,衍阳字。)
赤亭水出东山赤谷,
(赵出下据《通鉴》注引此,增郡之二字。全、戴增同。会贞按:当是胡氏臆增,不足为据。《十六国春秋·後秦录》,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其先世为羌酋,後内附,汉处之於南安赤亭。章怀《後汉书》注,赤亭故城在襄武县东南,有赤亭水。此《注》叙渭水迳犭原道城西,後方叙赤亭水,当是今出八角山至陇西东南入渭之水,或以西流至城北南入渭之水当之,非也。)
西流迳城北,
(会贞按:谓迳犭原道城北也。)
南入渭水。
渭水又迳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
(守敬按:水当在今陇西县东南。《巩昌府志》谓出县南宋板坡,由县南门引入城,则非古粟水之道。古粟水于犭原道城南入渭,则在今陇西东南数十里,不得入陇西城也。)
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二源合舍。《朱《笺》曰:舍,宋本作注。赵云:按舍字不误。会贞按:新兴川今曰广吴河,上源为闾井、良薛二水出岷州之东山,东北流相合。)东北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
(会贞按:今曰擦寸河,出故漳县西。)
东北至彰县南,
(守敬按:《元和志》,鄣水南去鄣县一里。)
本属故道候尉治,
(守敬按:《汉志》,武都郡有故道县,不云有候尉。此郦氏本古地志说。县详《漾水注》。)
後汉县之,
(守敬按:後汉陇西郡有鄣县,魏、晋并属陇西郡,永嘉後废。後魏复置作彰,为广宁郡治,在故漳县西南。)
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国也,
(朱无和字,全、赵、戴增。守敬按:范《书·耿秉传》不载封鄣侯事,互详下卷。)
万年川水出南山,
(守敬按:即今遮阳水,出故漳县西南崆峒山。)
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迳新兴县北,《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
(守敬按:後汉末置新兴县,属南安郡,魏、晋因,後魏属广宁郡,在今宁远县西南。)
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东北合北水,
(守敬按:水当在今宁远县西。)
又东北注于渭水。
渭水又东迳武城县西,
(守敬按:武城县无考。《通鉴》魏甘露元年,姜维从董亭趣南安,邓艾据武城山以拒之。胡氏引此《注》云,盖以山名县也 勃氏不言故武城,当是後魏所立,而《地形志》无之,盖旋废省也。当在今宁远县西。)
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
(守敬按:鹿部山无考,当即邓艾所据之武城山。今水曰山丹河,出宁远县西南青阳山。)
两源合注,东北流迳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
(会贞按:今宁远无县南有一水,出分水岭下与山丹河合,疑即昌丘水。但西北方山丹河,与《注》出西南,东北注武城水异。)
乱流东北注渭水。
渭水又东入武阳川。
(会贞按:武阳川即渭水也。《注》多称历某川,此言入,变文也。後渭水入新阳川同。但此距下武阳溪入渭处尚远,似不得有武阳川之目,疑武阳为武城之误。)
又有关城川水出南,
(句。)
安城谷水出北,
(句。)
两川参差注渭水。
(朱两讹作邱,赵同,全、戴改。守敬按:关城川水当在今宁远县东。今有水出陇西县东南,至宁远县东北入渭,盖即安城谷水也。)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
(赵从胡渭改与作迳,戴改与作有,又删府字。守敬按:此有参错,赵、戴改、删,均未惬。当作渭水又东,三府谷水注之,水出落门西山东流,方合。《後汉书》注,陇西县东南有落门山,落门水出焉。《元和志》,落门水出陇西县东南落门谷。《方舆纪要》,三府谷後讹为三都谷。宋祥符九年,知秦州曹炜败西番宗哥族、?角厮?罗等於三都谷,是也。今有南峪河出宁远县东南山,盖即此谷水矣。)
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
(守敬按:《续汉志》,冀县有雒门聚,在今伏羌县西十里。)
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建武十年,来歙又攻之,擒隗嚣子纯,陇右平。
(守敬按:《後汉书·隗嚣传》文。)
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注。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
(朱次东讹作东门,全、赵改东北,戴改次东。)
俱出北山,
(会贞按:《魏书·灵徵志》,秦州上言,陇西之武阳山木连理,即武阳溪所出之山也。)
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
(朱作左则有温谷,《笺》曰:左,宋本作右。全、赵、戴改右,删有字,增水字。)
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北流入渭水,
(全、赵、戴入下增渭字,以渭水二字下属。守敬按:六水当在今伏羌县西。)
又东出黑水峡,
(朱脱峡字,戴据下文补,全、赵补同。)
历冀川。
(守敬按:渭水盖於此入冀县,故谓之冀州。)
又东过冀县北。
(赵云:按《说文》骥下云,天水有骥县,是骥字。)
渭水自黑水峡
(朱自讹作至,赵据孙潜校改。)
至岑峡,
(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黄本,岑并作?,戴、赵改。)
南北十一水注之。
(朱十一讹作一十,全、赵同,戴改。守敬按:下所叙渭北二水,渭南九水,综计十一水。)
北则温谷水注之,
(戴删注之二字,守敬按:非也。)
其水导源平襄县南山温溪,
(朱导作道,无源字。全、赵改增。戴删其水二字,改道作导。守敬按:今曰华川水,出通渭县北山上。源有二,其西源曰悠江水,屈曲东南流,与《注》文合,即所指温谷水之源也。)
东北流迳平襄县故城南,
(朱脱故字。城南讹作南城。赵据孙潜校改。守敬按:前汉县为天水郡治,後汉属汉阳郡,魏属广魏郡,晋属略阳郡,後魏废。据下平襄去朱圉山二百四十里,则在今通渭县北。)
故襄戎邑也。
(守敬按:《汉志》平襄颜《注》引阚る云,故襄戎邑也。)
王莽之所谓平相矣。
(朱讹作之谓平襄县矣,《笺》曰:之当作所。赵增所字,依《汉志》改襄作相,删县字,戴同。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有所字是也。)
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
(守敬按:三堆无考,当在今通渭县北。)
又东流而南屈,入黄槐川,
(戴删而字,又改入作历。会贞按:上称渭水入武阳川,下称渭水入新阳川,即其辞例,戴独以此入字为讹而改之,何耶?)
梗津渠,
(赵云:按此处有脱字。全移梗津渠三字於冬则辍流下。)
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牛谷水,
(的牛作午,赵同,戴作牛。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牛。)
南入渭水。
(守敬按:水当在今伏羌县东北。今渭水北有牛蹄湾,戴改午作牛,据此。)
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
(赵圉作圄。)
山在梧中聚,
(守敬按:《汉志》冀县下文。《通典》,上冯阝县有朱圉山,俗名白岩山。《元和志》,朱圉山在伏羌县西南六十里。阎若琚曰,馀曾亲经朱圉山。在今伏羌县西南三十里,山色带红。)
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守敬按:《环宇记》大潭县下引《十三州志》文。)
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鸣,声隐隐如雷,
(按:《汉书》隐隐作隆隆。)
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
(朱皆作自,戴作皆,赵据黄本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作皆。)
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著崖胁,
(朱著作在,赵同,戴作著。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作著。)
去地二百馀丈,
(朱百上脱二字,戴同,全、赵增。按《汉书》有二字。)
民俗名曰石鼓。
(会贞按:《隋志》,冀城有石鼓崖。旧志,石鼓山在伏羌县南四十里,西连朱圉,有三巨石,其形如鼓,盖即朱圉之别峰。)
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钳子
(朱钳作黜,《笺》曰:当作钳。戴、赵改。攻牢,篡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仙君,党与浸广,(朱作漫广,《笺》曰:《前汉·五行志》云,广汉钳子,自号山君,党与浸广。全、赵仙改山,赵漫改寝。)
明年冬,伏诛。自归者三千馀人。
(会贞按:自汉武帝至此,《汉书·五行志》文。)
信而有徵矣。
(朱脱矣字,赵据《名胜志》校增,全、戴增同。)
其水北迳冀县城北。
(全、赵县下增故字。)
秦武公十年,代冀戎,县之。
(会贞按:《史记·秦本纪》文。)
故天水郡治,
(会贞按:阎若琚曰,前汉天水郡治平襄,以《五行志》知之。《水经注》言,故天水郡治冀,指东汉言也。)
王莽更名镇戎
(会贞按:此与《後汉书·隗嚣传》、《马援传》同。赵依《汉志》作填戎,填、镇古今字。)
县曰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汉阳郡。
(守敬按:此《续汉志》文。魏复为天水郡,见《明帝纪》及《曹真传》。晋徙郡於上わ,县属焉。永嘉後废。在今伏羌县东。)
城即隗嚣称西伯所居也。
(守敬按:《後汉书·隗嚣传》,更始时,嚣自长安亡归天水,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元和志》伏羌下,县城本秦冀县也,隗嚣称西伯,都此。)
後马超之围冀也,
(赵据孙潜本後下增汉字,全、戴同。守敬按:此前後之後,不当增。)
凉州别驾阎伯俭潜出水中,将告急夏侯渊,为超所擒,令告城无救。伯俭曰:大军方至。咸称万岁。超怒,数之。伯俭曰:卿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乎?
(朱义讹作利,戴作义,赵据《魏志》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作义。)
遂杀之。
(守敬按:《魏志·阎温传》文。)
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
(朱脱注字,赵据孙潜校增。守敬按:六水当在今秦州西北。)
渭水又东出岑峡,
(朱岑作?。《笺》曰:古作岑,吴改?。钟、谭本云,与前异,误。仍从岑。戴、赵作岑。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黄本又作岑,是各本前後错出也。《环宇记》清水县下,《通鉴》晋大兴元年,《注》引此并作岑峡。)
入新阳川,
(守敬按:渭水至此与新阳城近,故谓之新阳川。)
迳新阳下城南,
(守敬按:下当有故。曹魏置新阳县,属天水郡,晋因,後废。在今秦安县西南。)
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水。
(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州西北。)
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
(孙星衍曰:此陇水,真《山海经》滥水。)
东北出陇山。
(会贞按:陇山绵延数百里,合河水、渭水、?水?赵补。?诸篇观之,郦氏以在北者为大陇山,在南者为小陇山,亦或单称陇山。所出之水甚多,有东西流者,有南北流者,此水即以陇为名,则南流者也。《水道提纲》谓之罗玉河,其上流有各道,河分南北二源,其南源,盖即此迳瓦亭南之水也。又按:《环宇记》清水县下,引此作大陇山,虽各本皆无大字,然与《河水》篇之高平川水出大陇山苦水谷者相接,乐史盖有见於此而加大以补《注》之阙也。)
其水西流,右迳瓦亭南。
(朱流下衍陇字,赵同,全、戴删。)
隗嚣闻略阳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
(会贞按:《後汉书·隗嚣传》,建武八年,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城。嚣惧,使牛邯军瓦亭。《地形志》,平凉郡鹑阴县有凡亭,凡乃瓦之误。《元和志》,瓦亭故关在平高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隗嚣使牛邯守瓦亭,即此是也。在今隆德县西北。)
一水亦出陇山,
(朱一讹作其,赵同,戴改。会贞按:此《大典》本、残宋本作此亦。戴作一为是。今河之北源盖即此迳瓦亭北之水也。)
东南流,历瓦亭北,又西南,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
(赵云:按《环宇记》引《郡国志》乌氏县有瓦亭,一名薄落亭。今本《续志》云,乌枝有瓦亭,出薄落谷,盖有缺文。疑当作乌枝有瓦亭,一名薄落亭,瓦亭水出薄落谷也。会贞按:《後汉书·隗嚣传》注,瓦亭川水,在今原州南。)
西南流,迳清宾溪北,
(会贞按:北字当是衍文,《注》不言清宾所出入,则知即指瓦亭川迳清宾溪,如言历某川也。)
又西南,与黑水合,水出黑城北。
(会贞按:即今苦不河之上源,出固原州西。)
西南迳黑城西,
(会贞按:城当在今固州西南。)
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东北出陇垂。
(会贞按:当即今苦水河源之东一水。)
西南流历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
(戴改川作水。赵云:按《汉志》安定郡乌氏县,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刘昭《郡国志补注》曰:本传有龙池山。《地道记》曰,乌水出焉。乌水即黑水之异名乎?《环宇记》,潘原县,乌水出都卢山,有西乌水,又东北,迳乌氏县,东注于泾,谓之合川水。然泾水间有石岩,东会两川也。西乌水即所谓泌水自西来会者也。悬境峡即所谓石岩乎?又《陇西记》曰,襄武县有锦镜峡,即黑水所经。其峡四望,花木明媚,氵毖影其中,因名。《汉志》云入河,而此《注》云入渭,《环宇记》云入泾,泾渭合流,盖由渭以达于河也。守敬按:悬镜峡与阿阳县近,当在阿阳县地,而《御览》五十三引《陇西记》称襄武县有锦镜峡,襄武去此甚远,乃别一峡也,当在今静宁州北。)
又有泌水自西来会,
(朱来讹作东,全、赵、戴改。守敬按:今静宁州西北有一水,东南流入苦水河,盖即泌水也。)
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
(守敬按:两汉县属天水郡,後汉属汉阳郡,後废,後魏复置,属略阳郡,在今静宁州南。)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
(守敬按:见《後汉书·盖传》。)
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水源延发东山,
(守敬按:延字疑衍。)
西注瓦亭水。
(守敬按:今甜水河出隆德县东,西南入苦炎河,盖即燕无水也。)
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
(守敬按:此下不叙方城川水所出,有脱文。)
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
(守敬按:《地形志》不载成纪县,而孝昌中,吕伯度败杜粲於成纪,是孝昌以前,成纪未废,故不称故城。此与下成纪故城,明是两城,而《地形志》脱之,所以张瀛暹有《延昌地形志》之作也。)
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
(守敬按:《魏志·夏侯渊传》,渊击长离诸羌,韩遂来救,大破之。即此水左右之羌。)
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
(朱此三字作源导二字,赵据孙潜校正。)
西北当亭川,
(守敬按:即今仁当川,出静宁州西南。)
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
(朱无城东二字。守敬按:此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而县下却只有一故字,盖传抄者落城东二字 勃氏每叙沿革在故城之下,故知此有城东二字,赵以故字下属,非也。全、戴无说,知与赵同误。)
帝太?庖牺所生之处也,
(守敬按:《续汉志》成纪,刘昭《注》引《帝王世纪》,庖牺氏生於成纪。)
汉以属天水郡,
(朱作汉氏以为天水县。赵云:《汉志》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未尝以天水名县也。於县上增郡字,删氏字。全、戴同。守敬按:非也。当改为作属,改县作郡,便得,今订正。後汉县属汉阳郡,魏、晋属天水郡,後魏废,在今秦安县西北。)
王莽之阿阳郡治也。
(赵云:按《汉志》,莽改天水郡为填戎,此又云阿阳,盖是支郡,所谓大郡至分为五者也。)
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
(戴改之作入。)
东南入瓦亭川,
(戴改川作水。)
川水又东南
(戴改川水作瓦亭水。)
与受渠水会,
(朱会下衍相字,全、赵、戴同。今删。)
水东出大陇山,
(守敬按:当即今乐正水,故庄浪县东北。)
西迳受渠亭北,
(守敬按:亭当在故庄浪县西南。)
又西南入瓦亭川。
(戴改川水作瓦亭水。)
川水又西南流
(戴改川水作瓦亭水。)
历僵人峡。
(会贞按:《隋志》,成纪县有仙人硖,仙盖僵之误,当在故庄浪县西南。)
路侧崖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释鞍就穴,直上可百馀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无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儿童时,
(戴改为童儿。)
已闻其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
(赵删此西字。守敬按:《元和志》大陇山在陇城县东一百里。今水曰马落川,出华亭县西南,山有二源,其北源盖即注所指之水也。)
西流右则单溪西注,
(守敬按:此句指略阳川,对左之合川水言则为右,其西流无他水入之,故云单溪西注。)
左则阁水入焉。
(赵改阁作合,下增川字,云:即《环宇记》所谓合川水也。全、戴改、增同。守敬按:《环宇记》系阁川水於潘原县。其水东流入泾,即唐李元亮所开之合川水也,详《甘肃通志》 勃氏时并无阁川水,且与此阁水中隔陇山,如风马牛不相及,赵氏误合为一,又误阁为合,此赵氏之巨谬。戴不覆检《环宇记》,又不准以地望,遂贸然从之,此亦戴袭赵之证,而刻全书者复因之。今马落河之南源,西北流与北源合,当即阁水也。)
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
(守敬按:今清水县之东北,有一小水,西北入落马河,疑即石鲁水也。)
其水又西历
(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入,与上入黄?思川同。)
略阳川,
(赵据黄省曾本改历作入,守敬按:《注》或言入某川,或言历某川,有此通例,不必改也。《元和志》,略阳川水北去陇城县古十步。)
西得破杜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
(守敬按:五水当在今秦安县东北。)
又西迳略阳道故城北。
(守敬按:前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後汉曰略阳,属汉阳郡,魏属广魏郡,晋属略阳郡,後废。《地形志》,陇城有略阳城,在今秦安县东北九十里。)
泥渠水出南山,
(朱泥作渥,赵据下泥峡改。)
北迳泥峡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
(守敬按:《後汉书·来歙传》,建武五年,拜中郎将。)
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自安民县之杨城。元始二年,平帝罢安定滹沱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
(朱元始讹作永始,平帝讹作成帝,滹沱作呼他。全云:永始二年以下二十二字,是《注》中《注》。按《汉书》此是平帝元始二年事。师古曰,中山之安定也。平帝以中山王入正大统,则宜是中山之安定。呼他即呼池。善长所引误矣。班《志》无安民县。盖暂置而即省者。赵云: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安定郡临泾县下引谢承《书》,宣仲为长史,民扳留,改宜民,见《李固传》,而《志》无此改,岂承之妄乎?宜民疑即安民之讹,盖西京已有是称,不始于宣仲,昭以承说为妄,当矣。又《地理志》钜鹿郡有定安县,其故城在今祁州束鹿县西七里,此即中山之安定也。《元和志》,深州鹿城县东至州二十五里,本汉安定县也,属钜鹿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鹿城,取县东故鹿城为名。滹沱河在县西北四十二里,苑盖取水为名。今从戴改。)
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
(朱番须作审倾,《笺》曰:里下脱来歙二字,审倾当作番须。赵依改作番须,云:朱氏以审倾为误,是也。其云市里下脱来歙二字,非也。永始二年以下至市里二十二字,是释安民县,乃《注》中《注》。後人转写作大字,致文义多不可通。若依原本则云,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文从字顺。今欲于番须上再加来歙二字,不且与上文有隔碍耶?全、戴改番须同。守敬按:钟、谭本从上有来歙二字,盖为朱说所惑,漫增入耳,而朱氏尚未明增也。王校本乃谓朱有二字同,由未见朱氏原本也。自歙与祭遵至阳城,又自从番须至至略阳,《东观汉记》文,引见惠氏《後汉书补注》。惠氏云,番须,回中皆在安定。《正义》以番须在?县,刘昭、章怀以回中在?县非也。会贞按:《通鉴》光武建武二年,赤眉至阳城、番须、回中,则番须、回中与阳城近。)
夜袭击嚣拒守将金梁等,
(朱将下衍军字,梁下衍城字,赵据《来歙传》删城字,戴并删军字。)
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亲将救之,
(朱脱救之二字,全校增,赵、戴增同。)
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
(守敬按:范《书·来歙传》叙此事,与《注》互有详略。)
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曷以灌略阳也。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
(朱无又字,赵同,全、戴增。)
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
(朱蒲讹作渭,全、赵、戴改。)
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
(守敬按:《夷水注》,激素飞清,其辞例也。此上五水,亦当在今秦安县东北。)
川水又西南,
(朱不重川字,全、赵并删水字,戴增川字。)
得水洛口,
(会贞按:《唐书》,贞元三年,将与吐番盟,韩游环奉诏屯洛口,即此。)
水源东导陇山,
(今水按:《注》不言水迳亭之南北,据下文犊奴水在此水南,西迳亭南,此水当迳亭北。《通鉴》晋义熙七年,河南王乾归攻秦南平太守王憬於水洛城,《注》引郑戬曰,水洛城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之路。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渭河,川平土沃,广数百里。《九域志》,德顺军西南一百里有水洛城。仁宗朝,郑戬使刘沪所筑也。乃宋时因旧址增筑耳。范仲淹曰,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有水洛城。在故庄浪县东南。)
西南流,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迳犊奴川,又西迳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乱流西南,迳石门峡,
(会贞按;《明一统志》,峡在静宁州南一百五十里,山石如门,其路斩绝,即陇山北垂也。《方舆纪要》云,宋刘沪尝破羌人於此。今谓之石门山。)
谓之石门水。西南注略阳川,
(会贞按:《明志》:静宁州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门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阳川。与《注》合。今水洛川於马洛川北,西入苦水川,不注马洛川,与古异。)
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
(会贞按:今秦安县西北二十里有黑龙山,下瞰锁峡,带陇水,即显亲峡也。)
石严水注之。
(赵据孙潜校改严作宕,戴改同。守敬按:残宋本作宕,然《大典》本、明抄本并作岩,岩为严之省。沈炳巽改下石宕、何宕俱作岩,似当从之。)
水出北山,
(守敬按:今曰阳兀川,出秦安县西北山。)
山上有女娲祠。
(守敬按:《陕西通志》,秦安县北山上有女娲庙。)
庖牺之後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会贞按:郑玄《六艺论》引《春秋运斗枢》,以伏牲、女娲、神农为三皇。)
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迳显亲县故城东南,
(守敬按:後汉置县,属汉阳郡,魏、晋、後魏属天水郡,《晋》、《後魏志》亲作新,在今秦安县西北。)
汉封大鸿胪窦固为侯国。
(守敬按:《後汉书·窦融传》建武八年,封弟友为显亲侯,固为友子,後袭封,肃宗即位,徵为大鸿胪。)
自石宕,次得虾蟆溪水,次得金黑水,
(朱脱次字,赵增又字、全、戴增次字。)
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瓦亭水。
(守敬按:《注》言三水咸出左右,盖出右者二水,出左者一水。据上文石宕水在瓦亭水之右,此接石宕叙虾蟆、金黑二水,递言次得,知二水亦在右,而於宜都溪变言又得,知此水必在左也。右二水当在今秦安县西北,左一水当在县东北。)
又东南合安夷川口,水源东出胡谷,
(朱出下衍更字,全、赵、戴删。守敬按;胡谷与後文羌水所出之羌谷近,盖因羌、胡居此得名。胡谷乃羌谷之异名,夷水亦羌水之殊目也。水出今秦安县东山。)
西北流历夷水川,
(全、赵乙作夷川水。会贞按:非也。《注》例言历某川,不言历某水也。)
与东阳川水会,
(守敬按:水在今秦安县东。)
谓之取阳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罗汉水。
(守敬按:罗汉疑罗溪之误。《环宇注》秦州成纪下云,罗谷水从大岳山流来,今分流入于州,却入夕阳河,即此水也。)
并自东北,西南注夷水。
(守敬按:二水亦在今秦安县东。)
夷水又西迳显亲县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又东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和六谷水,
(朱谷讹作合,赵改云:六合当作六谷,谷名也。《地形志》,正始初改置南秦州,治骆谷城。《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洛谷川,骆、洛音同通用。全、戴改同。会贞按:赵谓六合当作六谷,是也。而引《地形志》之骆谷则非。此六谷为魏秦州地,南秦州则在南,其治骆谷,即《漾水注》所叙之洛谷也。赵氏於彼篇引《主舆纪要》成县有六汉水,即洛汉水,此非成县境,则明明别一六谷也,奈何混而一之?)
皆出近溪湍峡,注瓦亭水。
(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安县南。)
又东南出新阳峡,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阳崖水。又东南注于渭也。
(朱作流于渭,是也。赵流下增入字,全、赵改删。)
又东过上わ县。
渭水东历县北,封山之阴,流迳固领东北,
(朱作封山流之阴迳固领北东。《笺》曰:孙云,封山当作わ山。又曰,宋本无流字。又曰,固领北下一本无东字。赵云:按《地形志》,秦州天水郡上封县云,犯太祖讳改。盖本汉陇西郡之上わ县,後魏避其主?嫌名,改上わ曰上封。道元从新制书之。卷中わ字,皆後人所改,改之不尽,尚留遗迹耳。流字当移之阴下,北东二字当互易,均非羡文。全、戴移易同。会贞按:わ山见《山海经》。《九域志》,成纪县有わ山。《甘肃通志》,今谓之卦山,在秦州西北三十里。山中断忽突出。固领无考,当在わ山之东。)
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
(会贞按:今有三阳川出秦州之北,东南流入渭,当即兰渠川水也。
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会贞按:《初学记》六引此作神泉,唐人讳渊,尽改作泉,此当本作神渊,传钞者讹为涧也。《谷水注》称,渊、涧字相似,时有涧错为渊,此又渊错为涧,正以相似之故耳。)
《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
(会贞按:池当在今秦州东北。)
俗名之为万石湾。
(朱作石万,《笺》曰:当作万石。)
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後漫游者多离其毙。
(朱《笺》曰:离,宋本作罹。戴改罹。会贞按:残宋本作离,离、罹通。)
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水北出历泉溪,
(朱脱一水字及出字,全、赵增出字,戴增水字、出字。)
东南流注于渭。
(会贞按:水当在今秦州东北。)
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
(守敬按:《地形志》,略阳郡绵诸有榆亭。相其地望,即此亭也。而与此作桥异。据《注》下文,东亭水亦谓之为桥水,则亭因水得名,此作桥是也。在今秦州东。)
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
(守敬按:《通鉴》魏甘露元年、晋义熙十二年,《注》引此文作藉水。《通典》亦作藉水。今图志并作藉水,源出秦州西南れ冢山。)
百涧声流,
(朱《笺》曰:当作群流。赵云:按声流言泉流有声也。)
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治也。
(守敬按:《地形志》当亭县,真君八年置,属天水郡。在今秦州西南。)
左则当亭水注之,右则曾席水入焉。
(朱脱入焉二字。赵据孙潜校增。全、戴移上句注之二字於此句末。守敬按:後文叙羌水,称左则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焉,则赵依孙潜增是也。上当亭川指藉水,此当亭水则藉水北之水也。盖藉水东迳当亭县南,此水自西北迳当亭来会。故亦有当亭之名。《地形地》,上封县有席水。二水在今秦州西南。)
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
(朱川讹作州,脱水合二字。《笺》曰:谢云,此有脱误,当云,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全、赵、戴依改。守敬按:此谢以意定,而不言是宋本,足见他处言宋本者,非假托也。)
二源合注,
(守敬按:今秦州西有关字水。出关字领,东流。一水自左出山来会,盖即大弁水二源也。)
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领水合,水出南山竹领,
(会贞按:晋元兴三年,西秦乞伏乾归与仇池杨盛战於竹领。《通鉴》注,上わ西南有南山竹领。水出今秦州西南。)
二源同泻,东北入藉水。藉水又东北入上封县,
(朱又下衍次字,全、赵、戴删。戴改入作迳。会贞按:《通鉴》晋义熙十二年,《注》引此作入。郦氏凡言迳某县下,皆有东西南北字,但言入者,入其县界耳。不意戴不知此。)
左佩四水:
(朱四讹作五,赵同,戴改。)
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鲁谷水,
(朱谷讹作溪,赵据下小鲁谷水改,戴改同。)
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
(朱《笺》曰:宋本作咸自北山注藉水,无离注二字。赵据孙潜校改注离为流注,删下注字,戴同。会贞按:残宋本与《笺》所称宋本异。离字以卦代方位,《谷水》篇有自乾注巽,似同。但此不得於注藉上先言注离。考《鲍邱》篇白杨泉水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则此惟注离当作望离耳,孙校非也。四水当在今秦州左右。)
藉水右带四水
(朱讹作又带五水,赵改又作右,全、戴改右、改四。)
竹领东得乱石溪水,次东得木门谷水,
(守敬按:《魏志·张?传》,诸葛亮还保祁山,?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射杀?。胡三省曰,木门去今天水县十里。《方舆纪要》,木门谷在秦州西南九十里。)
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藉水。
(守敬按:四水在今秦州西南。)
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
(全县作山,守敬按:非也。《地形志》黄瓜县,真君八年置,属汉阳郡。在今秦州西南。)
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
(会贞按:《宋史》,嘉定十一年,利州统制王逸复大散关及皂郊堡,进攻秦州,至赤谷口。《元一统志》皂郊堡,下视秦州赤谷川,盖黄瓜水变名也。《明一统志》,赤谷在秦州西南七里,中有赤谷川。是清溪、白水、大旱等水亦在秦州西南矣。)
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
(朱无得字,《笺》曰:样本有合字。全、赵依增合字。戴增得字。守敬按:明抄本作得。)
又东迳上封城南,
(赵封下增县故二字。守敬按:非也。自汉至元魏皆有此县,各地志不言有移徙。若皆是故城,则当先叙故城。而《注》文叙故城在後,足见为元魏之县城。但与故城相去不远,故各地志未详言之耳。)
又得核泉水。
(戴无又字,守敬按:残宋本无,黄本有。)
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
(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州东南。)
藉水即洋水也。
(朱《笺》曰:古本作氵旱水,吴改作洋水。会贞按:洋水本《山海经》,见下。)
北有?水注焉。水出县西北封山。
(会贞按:《隋志》,上封县有?水。水出今秦州西北山,详前。)
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封,故封戎国也。
(会贞按:《汉志》上わ《注》,应劭曰,《史记》,故わ戎邑也。《秦本纪·集解》亦引之。)
秦武公十年,伐わ,县之。
(守敬按:《史记·秦本纪》文。)
旧天水郡治,
(赵云:按《晋志》、《魏志》,天水郡皆治上わ,与两汉之治冀县异。道元故分别言之。守敬按:前汉上わ县属陇西郡,不属天水。据下文盖元鼎时置,郡本治此,後徙治平襄,始以县改属陇西耳。後汉度属汉阳郡,魏、晋又度属天水郡,後魏改上封为天水郡治。《逡州志》,上わ故城在秦州南五十里街子口,故址犹存,土人掘土,往往得古器。)
五城相接,守敬按:《通鉴》宋天嘉二十三年,魏金城边固、天水梁会据上わ东城反,攻逼西城。合之此注北城,则所谓五城者,盖东、西、南、北、中也。)北城中有湖水,
(守敬按:《明一统志》,天水湖在秦州西南七里。按上わ故城在州南五十里,则湖在北城中。)
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
(赵云:按《汉志》天不郡,师古引《秦州记》,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守敬按:《类聚》九引《秦州记》,有湖,冬夏无增减。义熙初,有白龙於此湖升天。《秦州志》,天水湖在秦州西南七里,冬夏平满,不溢不涸。而《御览》五十九引《秦州记》,成纪县有石臼,中水深数尺,水旱无增减,故名其地为天水郡。其说又异。)
其乡居悉以板盖屋,毛公
(《秦风·小戎》篇。)
所谓西戎板屋也。?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わ山,わ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
(守敬按:《西次四经》文。《通典》籍水一名洋水,盖本此,又云,今作峄水。洋、峄形近,盖传抄之异。)
谓是水也。藉水又东,得阳谷水,又东,得宕谷水
(朱又下脱东字,宕下衍水字。赵据孙潜增、删。全、戴删水字。会贞按:宕疑岩之误。)
并自南山北入于藉。
(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州西南。)
藉水又东,合段谷水,
(朱谷作溪,涉下溪字误。守敬按:《蜀志·姜维传》,维为邓艾所破於段谷。《通典》,上封县有段谷水。《元和志》,段谷水源出县东南山下。今有骆驼水出秦州东南,东北流入藉,当即此水也。)
水出西南马门溪,
(朱无水字,全、赵、戴增。守敬按:《通鉴》魏甘露元年,《注》引此有水字。)
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
渭水又历桥亭南面是入绵诸县,
(全、戴改入作迳。守敬按:非也。入者,入绵诸界耳,不当作迳。东字下属,此元魏之绵诸县,属略阳郡,非汉之绵诸县故城也。详下。)
东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桥水也,又或为清水之通称矣。
(朱作清水又或为通称矣,全、赵、戴同。今乙转。)
水源东发小陇山,
(会贞按:《元和志》,清水县小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领。东去大震关五十里。今牛头河上源有浊水河,出清水县东关山顶,即东亭水源也。)
众川泻注,
(朱、赵作泻浪,《笺》曰:谢云,一本作泻注。赵云:泻浪字不误。全、戴改泻注。)
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与小祗、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差池泻注。
(会贞按:三水在东亭水之左。)
又有埋蒲水,翼带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东亭水。
(会贞按:三水在东亭水之右,今清水县东北有白沙河,盖二水之一也。)
东亭水又西,左则?沟水,
(朱左作右,赵、戴同。守敬按:东亭水西流,?沟、曲谷二水西北注,则不在右也。当作左,与下右字对。又《笺》曰:?,古本作欢,戴作欢按《大典》本、残宋本作欢。)
次西得曲谷水,水出东南,
(朱水下有侧字,全、赵同,戴删。)
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
(会贞按:今清水县东有?河、阎家河,西北注浊水河,似即此二水。但今二河下流合注。与此二水分注不同。则阎家河为大,盖即?沟水。曲谷水当在其西也。)
东亭川水,右则温谷水出小陇山,
(会贞按:今曰汤峪川,出清水县东北山。小陇山详见後湃水下。)
又西,莎谷水出东北莎溪,
(朱东北作南北,二莎字并作{艹涉}。全、赵、戴改作南山,戴改{艹涉}作莎。会贞按:东亭水西流,此水与温谷水自右西南注,则出东北无疑,是南北乃东北之误。全、赵、戴改作南山,与地望适相反,今订。水当出今清水县东北山。)
西南注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导源东北陇山,
(朱、全、赵水上有清字,戴删。守敬按:今曰集翅河,出清水县东北山。)
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
(朱讹作龙谷,《笺》曰:谷,古本作口。戴、赵改陇口。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口。朱但知口字是,而未觉龙为陇之脱烂也。《晋书·载记》,姚兴自讨杨盛,自雍至陇口与诸将会,即此。)
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迳清池谷,
(守敬按:峡及谷当在今清水县北。)
又迳清水县故城东,
(守敬按:前汉县属天水郡,後汉废,魏复置,属广魏郡,晋、後魏属略阳郡,在今清水县西。)
王莽之识睦县矣。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
(朱无自下亦通四字及矣字,全、戴增,赵水下增口字,非。)
又迳清水城南,
(赵水下增县故二字。)
又西与秦水合。水出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
(守敬按:今曰後川河,其源为长家川,出清水县东北陇城关,但止一源,与古异。)
历三泉,
(守敬按:今长家川之西北有猫儿河,西南来注,疑即秦水所历之泉,但止一水,与古亦异。)
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
(朱讹作有育故亭,赵改云;当作故秦亭。亭在今清水县北。《清水县志》谓在县东三十里,即今白沙镇,非也。)
非子
(朱作秦仲,全、赵、戴同。)
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
(赵云:《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徐广曰,今天水陇西秦亭也。赵又引《地理志》,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郡国志》曰:猪坻聚有秦亭。守敬按:《史记》、《汉志》皆以为非子事。《史记》,周孝王使非子复续嬴氏祀,号曰嬴。秦,秦嬴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为非子曾孙。《汉志》,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云云。秦仲当宣王时,去孝王远矣。赵氏引二书而无一语辨正。全、戴亦熟视无睹,何耶?)
秦水西迳降陇县故城南,
(会贞按:此陇县称降陇,与《河水注》之狄道称降狄道同。前汉陇县属天水郡,後汉属汉阳郡,後废。後魏改置陇城县,属略阳郡。《地形志》,陇城县有陇城,即陇县故城也。在今清水县北。後魏之陇城县则在今秦安县东北一百里。)
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
(赵云:按松多,胡名也。晋大兴二年,屠各路松多起兵,附晋王保,据草壁。刘曜攻拔之,松多奔陇城是也。守敬按:《通鉴》宋元嘉二十三年,略阳人王远达聚众屯松多川,魏封敕文讨平之。即此松多水也,二水当在今清水县北。)
合而西南流,迳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历陇川,迳六?口,
(会贞按:当在今清水县西北。)
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
(朱作西南注清清上下,《笺》曰:宋本作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全、赵、戴依增。)
咸谓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纳众流,合以成溪。泌水星会,
(会贞按:言泉水涌出,奔赴如流星也。)
谓之小羌水。
(会贞按:此水入羌水,故以小羌水别之。)
西南流,左则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
(朱脱又字,全、赵、戴增。会贞按:羌水及所受数水,当在今清水、秦安二县之间。)
清水又西南,得绵诸水口,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
(朱脱水字、绵字。全、赵、戴增。会贞按:水当出今秦州东北境。)
东南与长思水合,
(朱无合字,《笺》曰:谢云,水下疑有合字。赵增合字,全、戴改与作有。)
水北出长思溪,
(朱脱水字、长字。全、赵、戴增长字,今更增水字。)
南入绵诸水。
(会贞按:水在绵诸水之左。)
又东南,历绵诸道故城北。
(朱作历绵诸故道北。赵改云:《汉志》,天水郡有绵诸道。县有蛮夷谓之道,此文误也,当作绵诸道故城北。守敬按:後汉省,後魏复置,曰绵诸县,属略阳郡。故《注》上文称绵诸县,在今秦州东四十五里。)
东南入清水。清水东南注渭。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迳横水圹,又西北入泾谷水,
(朱讹作入西北泾谷水,赵改入作又,亦非。全、戴增又字,移入字於北字下。)
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
(会贞按:下董亭在今秦州东南五十里,轩辕谷水出南山,北合泾谷水,历董亭,注渭。淮以地望,今秦州东南之马跑泉,自南北流,屈曲入渭,疑即轩辕谷水。惟泾谷水及先後所纳之横水、白娥、白城等水,今皆无可考矣。)
南安姚瞻
(会贞按:《十六国秦秋·後秦录》,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此南安姚瞻,盖其族人。)
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封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会贞按:谷在今秦州东南。《陕西通志》,在今清水县东南六十里,《一统志》已辨其误。)
皇甫谧云生寿邱,邱在鲁东门北。
(会瞳按:《续汉志》鲁县,刘《注》引《帝王世纪》,黄帝生於寿邱,在鲁东门之北。)
未知孰是也?
(守敬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邱。《集解》引皇甫谧曰,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号。谧盖以《本纪》言居轩辕,故不以为生此,而以为生寿丘。姚氏则以史言居轩辕,即生轩辕也。)
其水北流,注泾谷水。泾谷水
(朱但有泾字,全、赵删。戴增谷水二字。)
又西北,有白城溪东北流,
(朱无有字,城下衍谷字。全、赵、戴删谷字。全、赵於西北下增合字。守敬按:白城溪水甚小,紧接下文入泾谷水,此郦氏因白城溪与泾谷水近,不另起为说,当增有字,更为明了。)
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泾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
(守敬按:《宋书·氐胡传》,元嘉六年,杨玄卒,弟难当废玄子保宗而自立。十二年,遣保宗镇童亭。《通鉴》亦作童亭。《考异》曰,《後魏书》作薰亭。而今本《魏书》作董,《北史》则作薰。《魏书》卷亡,乃後人据《北史》补,今本作董,又校者所改也。《地形志》,安戎县有董城,与此《注》合,则以作董为是。《秦州志》,今州东南五十里有秦亭,或曰即董亭也。至《通鉴》甘露元年,妆维率众出祁山,闻郑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则别一董亭,在今巩昌府西南。胡氏引《水经注》云,董亭在南安郡西南,谷水历其下,东北注于渭。所云在南安西南,地望不差,但《注》无此说,而谷水云云,又明以是亭当之,则失之远矣。)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山海经》
(《西次四经》。)
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
(朱两泾字讹作注,《笺》曰:孙云,《山海经》作泾谷之山,泾水出焉。各本皆改。孙星衍云:东南流与东北流相去甚远,疑郦误证也。守敬按:《西次四经》文,上下文,水皆东北流,疑郦所见《山海经》本作东北流,今本误作东南,後人又据改郦《注》。)
渭水又东,伯全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
(赵之字移山下。会贞按:残宋本作之山。《一统志》,刑马山在秦州西九十里。《秦州志》,在州西南九十里。又按:此伯阳谷水及下苗谷水,并在秦州之东,二水出此山,则山在州东,与近志皆不合,盖後人未确知山之所在,别指一山以当之也。)
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
(朱讹作白溪水,赵删水字。戴作白水溪。会贞按:明抄本作白水溪。)
西北注伯阳水。
(会贞按:水在伯阳水之右。)
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又东历大利,
(守敬按:《晋书·载记》,乞伏炽磐遣昙达等伐姚艾於上わ,达进屯大利,破黄石、大羌二戍,即此大利也。)
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
(朱《笺》曰:《汉·郡国志》,渭水出陇西鸟鼠同穴山。《地道记》云,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故有苗谷。)
水出南刑马山,
(全、赵、戴出南乙作南出。会贞按:《注》有东出、西出、南出、北出,及出东、出西、出南、出北两例,不必乙,说见《浊漳》篇。)
北历平作,
(沈炳异曰:作字疑。)
西北迳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著李耳西入。
(老子事详後。)
往迳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
(朱雁讹作边,全、赵同,戴改。)
左则伯阳东溪水注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次东得皮周谷水,次东得黄杜东溪水,并出北山,
(朱脱并字,戴同,赵据孙潜校增,全增同。)
南入渭水。
(会贞按:五水当在今秦州之东,今有段峪河,去伯阳城稍远,疑即望松水,伯阳东溪与伯阳川近,当在其西,毛六、皮周二水则当在其东。今大震关西南有一水,南入渭。陇西南入渭之水始于此,当即黄杜东溪也。)
其右则胡谷水,
(戴改胡作明。会贞按:胡谷、明谷皆无考。)
次东得邱谷水,次东得邱谷东溪水,次东有钳严谷水,
(朱钳作铜,赵同,戴作钳。会贞按:黄本作铜,《大典》本、残宋本并作钳。)
并出南山,东北注渭。
(会贞按:四水当在今故州东南,胡谷、邱谷、邱谷东溪,皆当在今黄交峪水之西。黄交峪水东北入渭,陇西北入渭之水始于此,盖即钳严谷水也。)
渭水又东南,出石门,
(会贞按:今有金门山,在陇州西南百里。两山对峙如门,渭水经其间,即此。)
度小陇山,
(今清水县之东南,陇州之西南。互详後湃水下。)
迳南由县南,
(朱由讹作田,赵改由,云:《元和志》,南由县,後魏孝明帝于南由谷置。《方舆纪要》,属武都郡,西魏废为南由镇。《禹贡锥指》,陇州东南百二十里有南由故城,本汉湃县地,後魏析置。《地形志》,武都郡有南田县,则字之误也。戴改作由同。守敬按:《周书·赵昶传》、《隋志》、两《唐志》、《环宇记》并作由,而《通典》作田,又《漾水注》作南田,而赵、戴不改,失於不照。)
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也。
(朱也字在下句末,今移于此。(水出湃县之数历山,(守敬按:《山海经》?《西次二经》?,数历之山,楚水出焉。《元和志》,南由县本汉湃县地,长蛇川在县西一百步,则沿世俗之称矣。今有江陵河出陇州南境吴山,盖即此水。《水道提纲》本旧图,以宝鸡县西之小水当长蛇川,非也。盖其流甚短,阚る不至指为湃水也。阚说见下。)
南流迳长蛇戍东,魏和平三年筑,
(守敬按:《魏书·陆真传》,高宗时初置长蛇镇,真率众筑城示讫,而氐豪仇辱檀等叛,氐民咸应,真击平之,卒城长蛇而还。即郦氏所指筑戍事。《元和志》、《环宇记》并云,孝昌二年置长蛇县。然《地形志》不载。考《周书·赵昶传》,大统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带长蛇镇将,则魏始终以长蛇为重镇矣。当在今陇州南。赵、戴同。守敬按:残宋本作遏,明抄本作寇。)
徙诸流民以遏陇寇。
(朱讹作以过陇川,《笺》曰:谢云,宋本作以遏陇冠。)
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阚る以是水为湃水,
(朱湃讹作沂,全、赵、戴改。守敬按:湃水以湃山得名,湃山见《禹贡》,湃县见《汉志》 勃氏所指,毫无假借,何可移易?阚氏以楚水当湃水,复以湃水为鱼龙水,此必阚氏所见故籍,湃、擀二字互倒,遂有先湃後擀之说。)
言又东,湃、擀二水入焉。
(朱擀作汗,《笺》曰:言,宋本作焉。全、赵、戴改焉上属。会贞按:言字不误,汗乃擀之误。盖又东湃擀二水入焉,乃阚氏原文。道元意本是擀水先入渭,湃水後入渭。阚氏乃谓湃水先入渭,擀水後入渭。故不曰擀湃,而曰湃擀。而擀水之前,出湃县西北者惟楚水,故曰,阚る以为湃水,而即引其先湃後擀之说,以证其以楚水为湃,随谓阚氏言擀水出湃县西北,与地志同,而所指之水则异也。至後文乃实接擀湃二水之次第,以见阚氏先後擀湃之非。文意纡曲,细按之固自秩然。赵、戴未得郦氏之旨,改言作焉,则文气已断,是以又东以下八字作道元语矣。果尔则後文当先叙湃水,後叙擀水,而何以先叙擀水後叙湃水乎?足徵此擀二水入焉,是阚氏之语,此宋本之不足据者,赖有朱本存一言字,使人得研究以通其说。不然则赘此又东湃擀二水入焉,为不可通矣。)
馀按诸地志,
(朱诸讹作渭,《笺》曰:宋本作诸,疑当作汉。戴、赵作诸。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诸。)
湃水出湃县
(县详後。)
西北,
(守敬按:《汉志》、《说文》并言,湃水出湃县西北。)
阚る《十三州志》与此同,
(朱志下有曰字,全、赵、戴删。)
复以湃水为鱼龙水,
(守敬按:此虚提一句,为後文张本。)
盖以其津流迳通,而更摄其通称矣。
(守敬按:阚氏以湃水当鱼龙水,亦由湃水出五色鱼,通谓之鱼龙川,故阚氏因此以鲁龙水为主名,不以为湃水。)
渭水东入散关。
(朱水上无渭字,全、赵、戴增。会贞按:《元和志》、《环宇记》并云,在宝鸡县西南五十二里。《方舆纪要》,在宝鸡县西南五十二里大散领上,亦曰大散关,为秦、蜀之噤喉。)
《抱朴子·神仙传》一曰: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知真人将有西游者,遇老子,疆令之著书,耳不得已,为著《道》、《德》二《经》,谓之《老子书》也。
(会贞按:郦氏隐括原书之文。)
有老子庙。干宝
(戴、赵改于作干。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干,黄本作于,二字错出已久,见《汝水》篇。)
《搜神记》云: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当西,乃要之途也。
(会贞按:《搜神记》原书久亡。《津逮秘书》及《汉魏业书》皆不学者以他书窜入欺人,其原书见於古书者甚多,大半失采,此其一也。)
皇甫士安《高士传》云:老子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积八十馀年好无名接,
(朱《笺》曰:按《高士传》云,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全云:四字疑。会贞按:朱氏所引二语见《列仙传》。又《史记·老子传》云: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而世莫知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然幽王失道、
(朱失下衍其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无其字。)
平王东迁,关以捍移,人以职徙,尹喜候气,非此明矣。
(守敬按:《史记·索隐》,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正义》引《抱朴子》,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於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是皆两说并存 勃氏於《河水》篇称尹喜望气於函谷,引赵至书为证。又称散关为望气之所,未知所定。此《注》先引《抱朴子》西出关为望气之所,西出关谓散关,後引干宝西入关谓函谷,复引皇甫说,定老子在周。随自下已意,谓周东迁後,散关非周也,喜为周臣,候气当在函谷,不在散关,则又专主彼篇前说矣。)
往迳所由,
(朱往上有而字,赵同,全改为往,戴无。会贞按:《大典》本、残宋本无而字。上苗谷水下有往迳所由之文,足徵此不作往。全改亦非。)
兹焉或可。
渭水又东迳西武功北,
(赵改作武功县西北。守敬按:非也。武功县去此地甚远,中间尚隔陈仓、郁夷、虢诸县,《注》无此叙例。此盖武功别城,如小修武、小槐里之类,故号西武功,褚先生以小邑称之,最为明辽。赵改殊属孟浪。当在今宝鸡县西南。(俗以为散关城,(朱作俗以散关城。《笺》曰:城,宋本作名。赵散关下增名字,戴以下增为字,守敬按:戴是也。)
非也,褚先生乃曰:
(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无乃字。)
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栈道
(朱讹作蜀口栈道。守敬按:原书作谷口蜀划道,今订。)
近山,无他豪,
(原书作无豪。)
易高者是也。
(此段《史记·田叙传》後文,末句不可解。)
渭水又与捍水合,
(朱与下衍其字,戴、赵无。戴捍改擀,捍、擀同。)
水出周道谷,
(朱无出字,《笺》曰:疑脱出字。戴、赵增。)
北迳武都故道县故城西,
(守敬按:两汉、魏、蜀、晋县,并属武都郡。《元和志》,永嘉後地没氐、羌。县废。当在今凤县东北。)
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县有怒特祠。《列异传》
(守敬按:《隋志》,《列异传》三卷,魏文帝撰。《旧唐志》,张华撰。)
曰: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
(守敬按:《史记·秦本纪·集解》徐广曰,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同。)
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疲士一人伤足,不能去,卧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其一曰:足为劳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
(朱持作特,《笺》曰:一作持。全、赵、戴改持。)
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默无言。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斫以友跋
(赵斫作砍。)
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
(朱《笺》曰:又据《录异传》?按《史记·秦本纪·正义》引。?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鬼语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语闻。公如言伐树,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因立怒特祠。即此一事而两说,附载以广异闻。守敬按:《类聚》九十四引《列异经》曰,秦文公伐梓树,梓树化为牛,文公遣骑击之,骑坠地被发,牛畏之,入丰水中不出。秦乃立怒特祠。《列异经》,盖即此《注》所称《列异传》,然叙述略异。)
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
(守敬按:今有清涧河,出宝鸡县西南煎茶坪,当即擀水。惟擀水入渭在楚水後,今清涧河於宝鸡西南入渭,则在金陵河入渭之前,盖下流有变迁矣。)
渭水又东南,
(朱南作而,下属,戴、赵改。)
右合南山五溪水,
(朱右作又,《笺曰:宋本作右。戴、赵作右。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右。)
夹涧流注之也。
(朱夹作诸,《笺》曰:宋本作夹。戴、赵同,戴脱也字。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夹,有也字。五溪当在今宝鸡县东南。今有清水河,东北入渭,盖五水之一。)
又东过陈仓县西。
(守敬按:陈仓县在渭水南,渭水於此东北流,故得云地其西,若如《注》文陈仓水东南注渭,则不得云过县西。)
县有陈仓山,
(守敬按:《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三秦记》,太白山西有陈仓山。《括地志》,陈仓山央陈仓县南。《元和志》,山在宝鸡县南十里,南接梁、凤二州界。《方舆纪要》,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宝鸡县志》亦云在县南。是古今地志皆谓山在渭水南,若《注》下是陈仓水东南注渭,则山在渭北矣。)
山上有宝鸡鸣祠。
(赵云:《西京赋》云,陈宝鸡鸣在焉。《史记·封禅书》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以一牢祠,命曰陈宝。赞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盖广异名也。《环宇记》、《通鉴地理通释》作宝鸡祠,是《注》宝鸡鸣祠上当有陈字。全、戴依增。守敬按:全、赵、戴增陈字者,谓《封禅书》命曰陈宝也。然宝因陈仓山得名,故《括地志》、《环宇记》、《通鉴地理通释》皆只称宝鸡祠,是省此陈字,未为不可。会贞按:《括地志》云,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
昔秦文公感阳伯之言,
(朱作咸伯,《笺》曰:咸当作感,伯下脱道字。钟、项本增道字。赵云:按《氵育水注》作阳伯,当是伯阳之误。《史记·周本纪》,宣王太史伯阳甫。《集解》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神仙传》,老子名重耳,字伯阳。盖李耳西入关,又与秦文公同时,当是也。而朱长孺注《李义山诗》引此文云,昔秦又文公感伯、王之言,盖直以意增耳。会贞按:老子入关,当秦献公之世,见《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谓周太史儋也。孟康谓即老子,然断非文公时,则以《氵育水注》作阳伯为是。盖陈仓人之名。守敬按:朱《笺》云,伯下脱道字。不可解。赵改伯阳,又不与秦文同时,以阳伯为陈仓人之名较胜。惟《列异传》谓陈仓人以得雌者霸、得雄者王告文公。故朱长孺引作文公感伯、王之言,游猎于陈仓,於情事为合。惟《列异传》误文公为穆公,与《史》、《汉》戾耳。)
游猎于陈仓,
(守敬按:《太康地志》作陈仓人猎,《列异传》作秦穆公猎。)
遇之于北坂,
(戴改北作此。守敬按:非也。《封禅书》、《郊祀志》并作北坂城,此足见戴氏未检原书。)
得若石焉,其色如肝,
(守敬按:苏林曰,质如石,似肝。)
归而宝祠之,
(朱归而作城如,《笺》曰:一作归而。戴、赵改。)
故曰陈宝。
(守敬按:《集解》韦昭曰,在陈仓宝而祠之,故曰陈宝。)
其来也自东南,
(守敬按:《封禅书》作东南,《郊祀志》作东方。)
殷殷
(朱《笺》曰:古本作晖?皇,宋本作晖晖。戴、赵改晖晖。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晖晖,《封禅书》其声殷殷云,《郊祀志》作其声殷云,则当作殷殷。)
声如雷,
(守敬按:臣赞云,神来时,天为之殷殷雷鸣。)
野鸡皆鸣,
(守敬按:《封禅书》作夜ず,《郊祀志》作夜鸣。)
故曰鸡鸣神也。
(守敬按:此事始见於《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郦氏兼采《史》、《汉》传《注》以成文。厥後,《太康地志》、《列异传》始有二童子化为雉,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之说,已为不经。而《列异传》谓穆公猎,至文公立祠,不知文公在穆公之前,尤为谬误。)
《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冢祠。
(朱无祠字,赵据《汉志》增,全、戴增同。守敬按:钱坫曰,《说文解字》、甘氏《星经》曰太白,上公,妻曰女?前,居南斗,仓厉,天下祭之曰明星。《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梁玉绳曰:《竹书》,舜三十年葬後育于渭。育乃後名,盲必育之误。守敬按:《御览》一百三十五引《尸子》曰:尧妻舜以娥、皇。皇、盲声相近。)
有羽阳宫,
(朱阳讹作隐,《笺》曰:《汉志》,陈仓有秦羽阳宫。戴、赵改。)
秦武王起。
(守敬按:钱坫曰,羽阳宫在今陈仓故城,人或於此得羽阳千岁瓦当也。)
应劭曰:县氏陈山。
(守敬按:师古不载应说。)
姚睦
(赵云:按上云南安姚瞻,此又云姚睦,未知即一人也,抑误字也?)
曰:黄帝都陈言在此。荣氏
(朱荣作营,《笺》曰:一作荣。全、赵、戴改。)
《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纪,
(朱作成起,又重一起字,盖沿于黄本,《笺》曰:宋本作纪,守敬按:伏生成纪,尽人知之,保必以宋本表异同?世人皆谓明人好臆改古书,如此等,恐亦不足法也。)
徙治陈仓也,
(戴删也字。)
非陈国所建也。
(会贞按:《洧水注》引《帝王世纪》言,新郑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渠水注》,陈城,故陈国,伏义都之,并实指陈城东北三十许里有义城。此引姚、荣二说以为并都陈仓,广异闻耳。)
渭水又东迳陈仓县故城北。
(各本无此十一字。守敬按:以上《注》文皆不只言陈仓故事,未释渭水经流。考陈仓县,两汉、魏、晋属扶风。《环宇记》晋末废,《地形志》遂无此县,则《注》文当有陈仓故城。按下文郝昭所筑之城,与秦文公所筑之城相连,则叙渭水迳陈仓县故城,当在郝昭城上,而传钞者脱之,今增。)
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
(朱筑作营,《笺》曰:宋本作筑,戴、赵改。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筑,《元和志》,陈仓故城在宝鸡县东二十里。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女公筑,下城是郝昭所筑。唐宝鸡县即今县治。)
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
(守敬按:《魏略》作详,祥、详通。)
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馀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
(守敬按:自魏明帝以下,《魏略》文,引见《魏志·明帝纪》注。)
今湃水对亮城,
(朱湃讹作滠。赵改云:《方舆纪要》,石鼻城在宝鸡县东北三十里,诸葛武侯所筑。《水经注》今湃水对亮城,是与郝昭相御处也。守敬按:谓湃水与亮城隔渭水南北相对也,而《纪要》以石鼻城当之,是亦为《注》文东南流所误也。)
是与昭相御处也。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东北流注于渭水。
(朱北作南。孙星衍曰:据此则陈仓山当在渭水北,今志在渭水南,误也。守敬按:古书今志无不以陈仓山在渭水南者,观下文绥阳溪水北屈陈仓入渭,亦可知陈仓山在渭水南矣,今订。)
渭水又东与绥阳溪水合,
(朱脱绥字、水字,全、赵、戴增。)
其水上承斜水,
(斜水详後。)
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屈陈仓,入渭。
(会贞按:《方舆纪要》,绥阳溪在宝鸡县东南五十里。今有马峪河,出宝鸡县东南,东北入渭,盖即此水。但上源去斜水甚远,无相通之道,或古通今湮。)
故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
(朱险作重,赵同,全、戴改。)
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
(朱昔讹作者,全、赵、戴改。戴又改人作入,非。)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
(《地理通释》引斫作砍。)
以向陈仓,足以板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渭水又东迳郁夷县故城南。
(守敬按:前汉县属右扶风,後汉废。汉郁夷故城在今陇州西五十里,诸地志无异辞。此下引《地理志》有湃水祠,乃故郁夷事。又引《东观汉记》船?至郁夷陈仓,先言郁夷,後言陈仓,则此郁夷必在陈仓东,故《注》叙郁夷於渭水东迳陈仓後。《环宇记》引《地道记》,郁夷省并?,盖因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界,因并於?者也。)
《地理志》曰:有湃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东观汉记》曰:隗嚣围来歙於略阳。
(守敬按:《後汉书·光武帝纪》,在建武八年。)
世祖诏曰:桃花水出,
(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花水盛。师古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猬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水耳。)
船?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
(守敬按:范《书·光武帝纪》不载此诏。)
湃水入焉。水出湃县
(县详下。)
之蒲谷乡弦
(朱《笺》曰:弦,旧本作维。)
中谷,决为弦蒲薮。
(扣《笺》曰:弦,旧本作弦。赵云:按《周礼·职方》,雍州薮曰弦蒲。《环宇记》陇州湃源县下,引《晋太康地志》,湃县有蒲谷乡、弦中谷。朱氏上以维字改弦,此又以弦为弦,纷经牵引,总属辞费。守敬按:《汉志》,湃县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此《注》所本但因湃水与弦蒲薮相通,变文作决为弦蒲薮耳。《方舆纪要》,弦蒲薮在陇州西四十里。今湃水出州西,湃山即其地也。)
《尔雅》
(《释水》)
曰:水决之泽为湃。湃之为名,实兼斯举。水有二源,
(守敬按:二源谓上出弦中谷之水,及下出西山之水。《一统志》以出西山之水及後发南山之水为湃水二源,非也。)
一水出县西山,
(守敬按:此水今出陇州西北,旧图谓之鱼龙川。)
世谓之小陇山,
(朱《笺》曰:旧本作小龙山。赵云:按《元和志》,小陇山一名小陇坂,又名分水领,盖与大陇山连麓。朱氏以陇为龙,大缪。孙星衍曰,华亭县本汉泾阳县地,小陇山在县西四十里。)
严障高险,
(守敬按:《环宇记》引作高峻。)
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
(《文选》二十九。)
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
(朱《笺》曰:孙云,涨当作深。赵云:涨字不误。守敬按:残宋本作涨,《御览》六十八引此同涨。)
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
(朱采讹作操,《笺》曰:宋本作采。守敬按:残宋本、《大典》本作采。《御览》引,并同。)
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
(会贞按:《环宇记》引此作鱼龙。又唐贞观四年,大猎于鱼龙川。宋绍兴中,金人栅鱼龙川口。然《御览》六十八引此仍作龙鱼。後世传呼颠倒,谓之鱼龙川。《环宇记》遂以鱼龙川标目,引此因改作鱼龙耳。)
川水东迳湃县故城北,
(守敬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地形志》无湃县。据《环宇记》,魏孝明帝正光三年置东秦州于故湃城。又云,废帝改湃为湃阴县,则郦氏时无此县,在今陇州南三里。)
《史记》,秦文公东猎湃田,因遂都其地,
(会贞按:《史记》无猎湃田之说。据《秦本纪》文公三年,东猎;四年,至湃、渭之会,即营邑之。《封禅书》亦云,文公东猎湃、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此出字当是渭字之脱烂。)
是也。又东历泽,乱流为一。
(朱脱流字。戴增。赵一下据孙潜校增水字。)
右得白龙泉,
(朱无得字,白作曰。赵同,全、戴增改。)
泉径五尺,源样奋通。
(朱穴作流,《笺》曰:奋,古本作旧。赵云:按旧通言水势迸暴也。作旧字何说乎?全、戴改流为穴。)
沦漪四泄,
(会贞按:今陇州南有金泉,一名白龙泉,水出如注,资灌溉。)
东北流,注于湃。湃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
(朱不重水字,赵同,全、戴同。会贞按:今陇州南有八渡河,发源望辇峰,即此水。但下流合白龙泉,与古异矣。)
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
(守敬按:《御览》四十四引此,三峰上有其山二字。)
叠秀云天,崩峦倾返,
(朱《笺》曰:返一作仄。赵云:按倾返,状山势О也。仄训逼仄,义有未安。守敬按:返字亦未妥,不知改为侧字。侧,不正也。亦倾也,)
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湃山也。
(朱作古之湃山也。赵云:《地理志》,古文以为湃山。守敬按:《禹贡》作岍。然《说文》但有湃字。《山水泽地》篇亦作湃,与《汉志》合。《地理通释》,吴山在陇州吴山县西南五十里,湃山在陇州湃源县,湃水所出。阎若琚《尚书疏证》,湃山在陇州西四十里。《唐六典》陇右道名山曰秦领者是。吴狱山在陇州南八十里。《六典》关内道名山曰吴山者是。则分吴山、湃山为二。按《禹贡锥指》,吴山,《汉志》虽云在县西,而冈峦绵亘,延及其南,只是一山。自周尊湃山曰狱山,俗又谓之吴山,或又合称吴狱,而湃山之名遂隐。其实《周礼》总称狱山,《禹贡》总称岍山,当以《汉志》为正。)
《国语》所谓西虞矣。
(朱无西字,全、赵、戴同。守敬按:《国语》无虞山。惟《齐语》,管子云,西服流沙、西吴。韦《注》,雍州之地。而《管子·小匡篇》作西虞。尹《注》,国名。是郦氏所见《国语》作西虞,今《国语》作西吴,古字通也。此《注》脱西字。《元和志》、《环宇记》并作《国语》谓之西吴,可证。今增。)
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
(朱《笺》曰:空,宋本作穴。赵云:按空读上声,与孔同,小穴也。《韩非子》,空{穴敫}者,神明之户牖。《史记·大宛传》,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朱氏以穴字笺之,殆误读平声耳。守敬按:残宋本作空。《御览》四十四引此作穴。)
悬波侧注,崩奔震荡,
(朱无震字。赵据《环宇记》引此增,戴同。守敬按:《御览》引作涌澜奔荡,盖臆改。)
发源成川,
(朱讹作穴川,《笺》曰:宋本作成川。戴作成。赵据《环宇记》引此改。守敬按:《大典》本、残宋本作成。《御览》引亦作成川。)
北流注于湃。自水会上下,咸谓之龙鱼川。
(戴之下增为字。)
湃水又东南,迳?俞麋县故城南。
(守敬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属扶风。《环宇记》,晋省。在今湃阳县东三十里。)
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耻王莽之徵,而遁迹于斯。
(赵云:按《汉书·鲍宣传》是郭钦。然郭钦有二,一见於《鲍宣传》,不受莽徵,闭户而终;一见于《王莽传》,仕莽为戊已校尉,拜填外将军,封刮胡子,後列于九虎,兵败守仓,降于更始,封侯。姓名同而行事绝不相侔。今道元以不受莽徵者为郭歙,则是与《世本》、《汉书》异,抑或六朝古本原是歙字,而讹而为钦,未可知也。守敬按:《王莽传》之郭钦,不言何县人,《鲍宣传》之郭钦,称?俞麋郭钦 勃氏叙郭歙于?俞麋县下,则今本《汉书·鲍宣传》郭钦。或是郭歙之误。)
建武四年,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
(朱《笺》曰:《後汉书》,耿?父况,字侠游,为上谷太守,与彭宠同击王朗。建武四年,进封?俞麋侯。)
湃水东南历慈山,
(会贞按:山当在今湃阳、宝鸡二县之间。)
东南
(会贞按:东上当有又字。)
迳郁夷县北,平阳故城南。
(朱北作迳。赵云:县下有脱文。戴删迳字。会贞按:县下无脱文。以上渭水迳郁夷故城南考之,此当是迳郁夷县北。盖郁夷、平阳二城,南北相直,故连言之。魏武都郡有平阳县,真君六年置。此称故城,而引徐广之言为证,则非指魏县言矣。)
《史记》
(《秦本纪》。)
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之平阳亭也。
(朱?讹作郁。赵改云:《史记》注作?之平阳亭。会贞按:?县,晋时未废,徐广,晋人,不得称故?。《史记·集解》无故字,此故字盖衍。又《御览》一百五十五引《帝王世纪》,秦宁公徙居平阳,今扶风?之平阳亭是也。亦此不当称故?之证。《括地志》,平阳故城在岐山县西四十六里。《九域志》,虢县有平阳镇。今有阳平镇,在宝鸡县东七十里。)
城北有《汉?州刺史赵融碑》,
(守敬按:《元和志》,後魏大统十四年宇文泰置南幽州,废帝除南字,开元十三年,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改为?。是幽州立於西魏,?州改於唐代至确。此当作幽州,幽讹为豳,校者又改为?也。《魏书·赵逸传》,天水人,十世祖融,汉光禄大夫,未知即此人否?)
灵帝建宁元年立。
(朱宁作安。赵云:灵帝纪元为建宁,献帝纪元为建安,未知灵字误也,抑安字讹耶?会贞按:灵与献形不近,宁与安形近,此当建宁讹为建安,今订。)
湃水又东流,注于渭水。
(朱脱注字,全、赵、戴增,并删渭下水字。会贞按:据《注》,《湃水注》渭在平阳故城之东,今湃水於阳平镇之西入渭,盖非北魏故道矣。)
渭水之右,?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
(会贞按:今?溪出宝鸡县东南山中。)
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
公钓兹泉也。
(守敬按:《吕氏春秋·谨听》、《观世》二篇,并有太公钓於滋泉之语。《初学记》二十二引此亦作滋。《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则引作兹。)
今人谓之凡谷,
(朱凡讹作几。赵据《史记·正义》改凡,全改同,戴改丸。)
石壁深高,幽隍邃密,
(守敬按:《史记·正义》引作幽篁,较胜。《御览》六十七引作幽泉,泉乃篁字之脱烂。)
林障秀阻,人迹罕交,
(按《史记·正义》、《御览》引交,并作及。)
东南隅有石室,
(赵有下据孙潜校增一字,全、戴增同。按《史记·正义》、《御览》、《环宇记》引,并无一字。)
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
(朱水下衍流字,赵据《史记·正义》删。按《初学记》、《御览》、《环宇记》引,并无流字。)
即太公垂钓之所也。
(守敬按:《通典》,虢县有?矶,太公钓鱼於此。)
其投竿跽饵,
(按:《史记·正义》引跽作跪。)
两?遗迹犹存,
(朱《笺》曰:?当作膝。赵云:按?,胫头节也,从阝,{木氽}声。徐锴《系传》曰,今俗作膝。)
是有?溪之称也。
(守敬按:《淇水注》汲郡西北亦有?溪。然《说苑》云,文王出猎渭滨,至于?溪,则以在此为是。)
其水清冷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
(会贞按:维堆城无考。七十里疑有误,盖渭北之北有雍水,相距不过二十里,如果维堆城去渭水七十里,则是在雍水之北矣,何以下卷叙雍水,不言迳此城,故知当在今岐山县西南,雍水之南,七十或是十七之误。)
渭水又东迳积石原,
(朱脱积字,原误源。赵云:当作积石原。《元和志》,积石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积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之南原也。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四、《环宇记》?县下引此,并作积石原。在今?县西北,接岐山县界。)
即北原也。青龙二年
(蜀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出斜谷,时司马懿屯渭南。
(朱时作与,全、赵同,戴删。会贞按:《魏志、郭淮传》,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则与乃时之误,戴迳删之,非也,今订。)
雍州刺史郭淮
(朱脱刺史二字,赵增云:《魏志·郭淮传》,领雍州刺史。全、戴增同。)
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
(朱脱此四字。赵增云:《环宇记》引此,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全、戴增同。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引此,亦有四字。自青龙二年以下至此,钞变《魏志·郭淮传》文。)
渭水又东迳五丈原北。
(朱无东字,赵据孙潜校增。五丈原详本篇下卷。)
《魏氏春秋》曰:
(朱无氏字,赵增云:《隋书·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此落氏字,下同。全、戴增同。)
诸葛亮据渭水南原,
(守敬按:《蜀志·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据武功五丈原。)
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轼,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
(朱《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赵云:按《御览》引《魏氏春秋》作诸君。《元和志》同。盖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晋书》也。会贞按:《环宇记》引《魏氏春秋》作诸君。)
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
渭水又东迳?县故城南,
(守敬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後魏废,在今?县东北十五里。)
《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氏春秋》,诸葛亮寇?,司马懿据?拒亮,即此县也。
(守敬按:此即上文青龙二年事。《魏志》称青龙二年四月,诸葛亮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是也。)
渭水又东迳?坞南。
(会贞按:《地形志》,平阳县有?坞,在今?县东北十六里。)
《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兵筑?坞,高与长安城等,
(会贞按:《三辅黄图》,长安城高三丈五尺。《後汉书·董卓传》,筑坞于?,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盖高三丈五尺,厚亦三丈五尺,故曰高厚七丈也。)
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会贞按:《魏志·董卓传》同。)
其愚如此。
(朱渭水又东迳?坞南至此,讹在後雍水之末,又南流注于渭下,全、赵同。戴云:考《元和志》云,?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环宇记》云,武功故城在今?县东四十里。?坞即与?县故城比近,不得隔武功,方及?坞,今改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清)黄宗羲、黄厔炳等 撰
明·崔时佩
清·魏源
(明)朱星祚 编
清·苏同
晋·佚名
清·沈心
宋·彭大雅
(唐)段公路
(宋)灌圃耐得翁
不署撰人
明·高濂
清·黄叔璥
(清)申涵光
清·陆应旸
唐·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