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五-水经注疏
卷三十五
◎江水三
(戴删三字)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
(会贞按:《夏水》篇见前,华容县见彼篇。)
江水左?为中夏水,
(会贞按:《通鉴》晋元兴三年《注》引此作中夏口,误。《初学记》六,引作中砟水,可证。中夏水即夏水,《夏水注》夏水有中夏之目是也。)
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石?,
(会贞按:中郎浦无考,当在今公安县东北。江浦右?,即谓中郎浦,与上左?相对,下云龙穴水口,江浦右?也。是其辞例。此卷多称江浦,或乐夏浦,《广韵》引周处《风土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
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势,
(朱讹作南派曲而之地势,全校改曲而作屈西,赵、戴改同,赵仍地。)
世谓之江曲者也。
(会贞按:今大江东流,迳江陵县,自沙市以下,折而西南流,成一大曲。)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
(戴改出作入,云;涌水乃夏水枝分入江者,非从江同。盖后人因《注》文江水又东涌水注之讹而为《经》,兼与此晌午,遂妄改作出耳。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出。《春秋释例》,涌,南郡华容县南出自江也。乃《经》作出之确证。考《环宇记》引盛弘之云,夏首又东二十馀里,有涌口,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昨二县在其中矣。是涌水之流甚长,与夏水敌,故《经》云,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以见其并大。则《经》指涌水所出,即夏首东二十馀里之涌口,特惜涌水未另立篇。下流至何处入江,《经》无明文耳。如《注》涌水注江在公安油口之上,则去夏首仅数十里,何足以容七百里之夏洲乎?意当郦氏时,涌水已湮,所见图籍,但有自夏水分出之小水,南至涌口通江,郦氏据以为《注》,遂与《经》不相应,赵氏盖微见及此,故存而不论,不敢改《经》以就《注》,戴氏则不知也。)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
(守敬按:郦氏所叙涌水,非古涌水,不足为据,而《方舆纪要》、《一统志》皆从其说,以涌水为夏水支流,失考甚矣。至《名胜志》谓涌水从容不迫乾溪中涌出,俗语名乾港湖,在监利县西北四十里,则又后人傅会耳。)
《春秋左氏传》所谓阎敖游涌现而逸者也。
(朱无《左氏传》三字。赵据《通鉴·注》引此增。守敬按:见《左传·庄十八年》。)
二水之间,谓之夏洲。
(朱有於二水之间五字,在游涌而逸下。戴、赵删於字。戴移四字在《春秋》上。赵移二水之间四字在谓之涌口上。守敬按:皆非也。据《御览》六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下,接云,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郦氏必本以为说。久之,脱谓之夏洲四字,二水之间四字,错入游涌而逸下,后人见其不可通,又臆增於字耳。赵知有衍文错简,而未考得《荆州记》,不知并有夺文,故以意订。均有未这,今正。)
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
(朱此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乐乡志在江陵上,此样似有错简,盖因上连叙江左岸之水地,至此始另回叙右岸、故有出入,他篇亦多类然。又迳当作右迳,方合。孱陵县见《油水》篇。《渚宫故事》五,乐乡在江南,去江陵五十里。《舆地纪胜》,在在松滋县东七十里。若晋安帝所置之乐乡县,在今江北荆门州,与此绝不相涉洪亮吉竟混而一之。)
吴陆抗所筑,
(会贞按:《吴志·陆抗传》,建衡二年,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渚宫殿故事》五,吴置军督於江陵,抗迁治乐乡。《通典》亦云,乐乡城即抗所筑。然吴朱绩已为乐乡督,杭盖改筑耳。)
后王?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
(会贞按:《晋书·王?传》,太康元年伐吴,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
又东南,油水从西南来注之。
(朱西作东,戴、赵同。会贞按:《名胜志》引此作西,是也。油水在江之西,安得云东南来耶?今订。《油水》篇见后。)
又东,右合油口,
(朱此六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先主立营於油口,即此。
又东迳公安县北,(守敬按:《荆州记》言名城曰公安,则先主时但为公安城,如上明城、乐乡城、夏口城之类。地居重要,实未置县。故《宋志》、《通典》、《元和志》、《旧唐志》、《环宇记》、《舆地广记》诸书皆不言先主时置公安县,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亦不戴。据《陈书·陆子隆传》,时荆州新置,治於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城郭云云,盖陈始以公安名县,而隋以后因之。乃此《注》及《油水注》并见公安县,当本是作志,俱后人改作县。而《一统志》亦谓三国汉置公安县,保耶?公安城在今公安县东北。)
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
(守敬按:《蜀志·先主传》,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注》引《江表传》,备立营於油口,改名公安。《御览》一百六十七引《荆州记》,刘图示败於襄阳,南奔荆州,吴大帝推为左将军、荆州牧,城此而镇之。时人号备为左公,故名其城曰公安。)
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临书落笔。
(守敬按:《吴志·鲁肃传》,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杜预克定江南,
(守敬按:《晋书·杜预传》,太康元年,伐吴,预攻克江陵,既平上流,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
罢华容置之,
(朱罢作置,戴改,赵据吴本改。赵云:此处脱误甚多,不可强通,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罢。赵说非,见下。)
谓之江安县,
(会贞按:《汉志》繇水南至华容入,此江南有华容县地之徵。《宋志》,华容,晋武帝太康元年省,后复立。江安,太康元年立。则江安之置,正在罢华容时,故郦氏以为罢华容置江安也。赵谓脱误甚多,由未考得此事所出耳。又《方舆纪要》晋分孱陵置江安县,盖兼分孱陵地也。)
南郡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
(朱吴讹作矣。戴、赵改。守敬按:南郡治上当有本字。《吴志·吕蒙传》,袭破荆州,领南郡太守。蒙发疾,时孙权在公安,迎置内殿。《诸葛瑾传》,代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瑾传·注》引《江表传》,公安灵鼍鸣,童谣有曰,南郡城中可长生。皆吴南郡治公安之证。《宋志》吴南郡治江南,指此也。《注》谓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益足徵晋罢华容置江安之说不诬。)
晋太康元年改曰南一也。
(守敬按:《晋志》,吴置以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宋志》,晋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治作唐,后治江安。秦、汉南郡并治江陵,至是,晋以南郡远江陵旧治,故改此郡为南平也。宋江安县仍为南平郡治,齐、梁属南平郡。)
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俣。又南通澧水及诸陂湖,
(戴改南作东。会贞按:澧水在南,则南字不误,戴改非也。《澧水注》,赤沙湖水南澧,盖即此所通之陂湖矣。)
自此渊潭相接,
(朱讹作北是渊也相接,《笺》曰:孙云,渊当作沦。赵云:按非也。《名胜志》引此作渊潭,於文当是渊池,池字与也字形近。改也是作池,并改北是作自此。全改同,戴改目此亦同,惟改也作潭。)
悉是南蛮府屯也。
(守敬按:南蛮府见《沔水注》白湖水下。《通鉴》宋孝建元年,罢南蛮校尉,迁其营偏差建康,胡《注》引此文,乃旧屯兵处也。)
故侧面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
(守敬按:《名胜志》,今公安县东北仓堤一带,俱是城迹,为水所湮,不存。)
江水左会高口,
(年涨六字讹作《经》,又高讹作江,戴改《注》,改高。全、赵同。赵云:下文故市口水与高水丁通是也。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联作高。高口在今石首县西北。)
江浦也右对黄州。
(朱无右字,戴、赵增。赵云:对上右字。赵彦卫《云麓漫钞。支流,江水东注,凡《水经〉言左者皆北岸,右者皆南岸。左会高口,高口在北,黄州宜在南,故云右对也。下云江水又东,右得聂口,左对聂州,是其例也。《环宇记》,公安县有黄山,字或作皇,昔人呼为睢山,今或呼为王。黄州盖以山得名。守敬按:州与洲通,此黄州,他书称黄山,各举其一,犹后忌置山,他书称忌置洲耳。《隋志》,公安有黄山,安乡有皇山,乐史所谓黄或作皇也,在今公安县东南七十里,安乡县北六十里。)
江水又东得故市口,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水与高水通,则口在江左,在今石首县西北,)
水与高水通也。江水又右迳杨岐山北,
(朱此九字讹作《经》山北讹作嵫山。戴改《注》,改山北,又杨改也。全、赵改《注》,改山北同,仍杨。守敬按:《事类赋注》七引《荆州记》,石首县阳岐山无所出,不足书,本属南平界。《范玄平记》曰,古老相承云,胡伯始以本县境无山,买此山上计偕簿。《世说》南阳刘ら之隐於阳岐。《环宇记》,在石首县西一百步。宋石首即今县治。)
山枕大江,
(朱枕讹作抗,《笺》曰:宋本作枕。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枕。)
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
(会贞按:《汉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续汉志》,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本《注》曰,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当在今石首县北。)
江水左?北出,通于夏水,故子曰夏也。
(朱《笺》曰:当作故曰夏口也。赵云:按非也。《通鉴·注》引此是子夏,夏有江夏、中夏之名,此云子夏,下文子练口,是其证也。)
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
(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江浦也。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北。)大江右得龙穴水口,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江浦右?也。
(会贞按:《方舆纪要》,龙盖山在石首县东二里,上有石湫,号龙穴水,下流入江。)
北对虎洲。
(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
(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食民。生,性也。
(朱脱性也二字,赵据《环宇记》引此增,全、戴同。)
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
(守敬按:此条本《吕氏春秋》,间参以《淮南子》言语。)
故水地取名矣。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巴陵县载夏口浦,引《郡国志》,浦有龙鱼,昔禹济江,黄龙夹舟之所,与此所指之地异。)
江水自龙怫而东,得俞口,
(朱此叶讹作《经》,脱得字,戴改《注》,增得字。全、赵同。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夏水泛盛则有,冬无之。江之北岸,
(朱之作水,戴、赵改。)
上有小城,故监利县尉治也。
(朱无利字,戴、赵增。守敬按:监利县见《夏水注》。《宋书·谢晦传》,元嘉三年,发兵反,檄京邑曰,遣到彦之、萧欣轻秒见舟见袭。即日监利左尉露檄众军已至扬子。扬子即下杨子洲与尉治近,即此尉矣。)
又东得清坞土二口,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戴改扬作阳。全、赵改《注》同,仍杨。)
江浦也。
(会贞按:俱在今石首县东。)
大江右迳石首山北
(会贞按:《舆地纪胜》引《元和志》,石首县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石首,在今石首县东。《县志》及《荆州府志》俱谓在西北,《一统志》斥其误。)
又东迳赭要。
(朱此上十三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下。
(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江水左得包括筐上口,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北。)
秋夏水通下口。
(会贞按:馀筐下口见下。)
上下口间。
(朱脱上下口三字。赵同。戴增。)
相距三十馀里。赭要下即杨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间,常若蛟害。昔荆?飞济此,
(朱昔讹作者,《笺》曰:宋本作昔,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昔。)
遇两蛟,斩之,自扣突起有所患矣。
(守敬按:事见《吕氏春秋·知分》,今本作次非,然《后汉书·马融传·注》、《文选·江赋·注》引并作?飞,《淮南》作?非。又今本《博物志》七,荆轲字次非云云。《御览》三百九十引《博物志》,仍称荆?飞,则今《博物志》明系浅人窜改。观《器览》云,荆有?飞,又云,荆王闻之,仕之执?,则确为荆人,与荆轲渡江,江神夺之,两蛟夹船。?飞斩蛟而出波焉,今庙在洲上。《一统志》杨了洲大华容县东北大江中,盖亦据旧籍为京。今江自石首东至监利南,皆为二肥境,此洲在石首东。)
江之右岸则清水口,
(朱清讹作沟,《笺》曰:宋本作清。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清。在今石首县东。)
口上即钱官也。
(守敬按:未详何代设官鼓铸?)
水自牛皮山东北通江,
(守敬按:牛皮山无考,当在今石首县东。)
北对清水洲,
(守敬按:洲取清水为名,在今石首县东。)
洲下接生江洲,
(守敬按:洲取生江水为名,在今石首县东。)
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
(守敬按:此即《澧水注》所谓赤沙湖水南注澧,北通江也。今大江自石首县东调弦口分流,西南经华容县东,为华容河,又西南入洞庭湖。)
江水左会饭筐下口,
(朱左讹作右,下讹作上。戴改。赵乞讨下仍右,会贞按:饭筐上口在左水,与下口相通,则上口亦在左无疑,赵氏偶有不照,故不知右字之讹耳。在石首县调纟玄口东北对岸。)
江浦所入也。
(守敬按:上口之水自江出,至下口入江,故以为江浦所入也。)
江水又右得上檀浦,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华容县志》以县南之水迳潭子湾,谓即檀浦,非也。此浦当在今监利县南。)
江溠也。江水又东迳竹町面,
(朱此八字讹作畦。《笺》曰:宋本作町。戴改《注》,改町。全、赵同。守敬按:明抄本作町。在今监利县东南。)
江中有观详溠,
(全校改诚意作洋,赵改同。)
溠东有太洲,
(戴、赵改太作大。守敬按:俱在今监利县东南,巴陵县西北。)
洲东分为爵洲,
(守敬按:在今监利县东南,巴陵县北。)
洲南对湘江口也。
(守敬按:即湘水入大江之口也,本湘水而称湘江者,沿后起之名耳。在今巴陵县北。)
又东至生活水平上隽县北,
(守敬按:《后汉书·马援传》,征武陵蛮,军次下隽,议从壶头从充两道人,章怀《注》,故事片志在辰州沅陵县。是已屈充县之南,壶头之西,於地望不合,其误无疑。《方舆纪要》驳之,而据此《经》江水至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湘水,《经皆云至下隽县西北入江,则汉之下隽,即此《注》陆水所经之下隽,不在巴陵,而在通城。乃《一统志》下隽当在长沙、武陵间,吴以后始移而东,讵知《水经》为三国魏人作,不得下及吴后子?)
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
(会贞按:《澧水》、《沅水》、《次水》篇俱见后。)
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江水,非江川也。
(戴删也字。会贞按:《汉志》,湘水、沅水入江,澧水、资水入沅。《说文》亦云,湘江水、沅水入江。《水经》於《湘》、《沅》、《澧》各篇皆云,於《资水》篇云,与沅水俣於洞庭湖中,东北入江,此篇直云四水并注江,与《汉志》叙湘江、沅同,叙澧、次异。郦氏於澧水云注洞庭,於资水云入洞庭,暗合《汉志》。於沅水云注沿庭,方会於江。似应《汉志》,而於湘江水云左会资水,左则沅水、澧水注之,湘水入磊江,是明明以湘水作正谓洞庭为湘水所汇,而澧、资、沅皆注之,不附《汉志》沅水入江之文,故此云澧、沅、资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甩湘江水,非江川。驳《经》注江之说。下云江水右会湘水者也。然澧、资仅行千馀里,湘江、沅并行二千五百三十里,郦氏主湘绌沅,究不如《汉志》之平允也。)
湘江水从南来注之。
(会贞按:《湘水》篇见后。)
江水右会湘江水,所谓江水人者也。
(守敬按:《湘水》篇亦云,湘江水入大江,谓之江会。)
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二夏浦非浦名,谓夏浦有二也。)
俗谓之西江口。
(朱俗上衍夏浦二字,戴、直删。守敬按:《通鉴》晋隆安三年,荆州刺史殷仲堪,遣殷?帅水军七千至西江口,拒桓玄,胡《注》引此文。《晋书·仲堪传》作江西口,误。《魏书·岛夷传》亦作西江口,可证。在今监利县东南。)
又东迳忌置山南,
(守敬按:《通鉴》宋元嘉三年讨荆州刺史谢晦,台军至忌置洲尾,胡《注》引此文。《一统志》洲巴陵县北,相近有忌置山。)
山东即隐口浦矣。
(守敬按:在今巴陵县北。)
江之右岸有城陵山,
(守敬按:山在今巴陵县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合流於此,为一郡水口,山下有矶,谓之志陵矶。)
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
(守敬按:《初学记》六引此微作徵,误。《舆地纪胜》引《岳阳志》,道人矶中有二洲,南为黄金濑,北为黄金浦,浦有白石,高丈馀,其光可鉴,名曰镜石。《一统志》谓道人矶即此山。在今临湘县西南十五里江滨。)
亦曰晖落?几。
(朱本卷惟此及下蒲?几口作矶,馀并作?几,戴通作矶,按朱从吴本错出,黄本作?几。)
江之南畔名黄金濑,
(守敬按:《类聚》八十三引《幽明录》,巴丘县自金冈能上能下二十里,名黄金潭,莫测其深,上有濑,亦名黄金濑,古有钓於此潭,获一金钅巢,引这,遂满一船,有金牛出,身莽壮,钓人被骇,牛因夺勇,跃而远潭。潭濑因此取名。《汉书·武帝纪》臣瓒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据此及《资水》篇之在羽濑,则楚地亦以濑名矣。《一统志》黄金濑在在巴陵县东北。)
濑东有黄金浦,
(守敬按:《幽明录》黄金汀、黄金濑并举,此复指濑东有黄金浦,盖参以当时之图志也。)
良父口,
(守敬按:在今临湘县西南。)
夏浦也。又东迳彭城口,
(朱此六字讹作《经》,戴废品率《注》,全、赵同。)
不东有彭城矶,
(守敬按:《通鉴》宋元嘉三年,讨谢晦,到彦之已至彭志洲,晦使孔延秀攻萧欣於彭城洲,破之,又攻洲口栅,陷之。胡《注》引此文。《元和志》,彭城洲在巴陵县东北九十四里。《舆地纪要》,临湘县有彭城山。西近江曰彭城矶。矶在今县西江中,)
故水受其名,即玉涧,水
(朱涧作润,《笺》曰:宋本作涧。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涧。)
出巴捕县工清高山玉溪,北流注寺江。
(会贞按:《晋》、《宋志》但有巴陵县,《湘水注》亦云,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不言巴丘县,然宋本《环宇记》引《吴录》《地理志》,巴丘县属长沙郡,则是此县。而旧籍或有谓玉涧水出巴丘县者,故郦氏据以为说乎?玉山、玉溪皆无考,当在今巴陵县之东,临湘县之南。)
江水自彭城?几?几东迳如山北,
(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山在今临湘县东北八里。)
北对隐?几,
(守敬按:《通鉴》宋元嘉三年,讨谢晦,到彦之退保隐圻。胡《注》引此文。又梁大宝二年,侯景引军西上,拓逻至於隐面。陈祯明元年,隋崔仲方曰,陈於隐矶等处置船,皆即此。在今临湘县东北。)
二?几之间,
(朱此下衍大江之中四字。赵同,戴删。)
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会贞按:李白诗,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舆地纪胜》谓在巴陵,误也,在今临湘江县东北十里。《县志》,招摇撞骗民矶在白马口旁。)江水又左迳白螺山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陈书·华皎传》,光大初,以湘州叛,以湘州叛,阵於巴州之白螺。即此。《环宇记》,白螺山在玉沙县西南一百四十旺里。在今监利县东南一百四十里。)
右历鸭兰?几北,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引《郡国志》,巴陵之地有鸭栏矶,即建昌侯孙虑作斗鸭栏於此,陆逊谏止之所,因得名。在今临湘县东北十五里。)
江中山也。
(朱脱山字,赵据《晏公类要》校增,戴增同。)
东得鸭兰、治浦二口,夏浦也。
(会贞按:俱在今临湘县东北。)
江水在迳上鸟林南,
(朱此八字讹作《经》,上讹作止。《笺》曰:当作上。戴改《注》,改止作上。全。赵同。)
村居地名也。
(会贞按:今沔阳州东南二百馀里,有鸟林矶,此上、中、下三鸟林,俱在州境。)
又东迳鸟黎口,
(会贞按:鸟林、鸟黎音近,盖啷俗变名也。)
江浦也,即中鸟林矣。又东迳下鸟林南。
(朱脱下字,戴、赵增。)
吴黄盖败魏武于鸟林,即是处也。
(会贞按:《吴志·周瑜传》,摧曹操於鸟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鸟林。《吕蒙传》,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鸟林。《黄A4传》,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不言鸟林。据《瑜传》,逆曹公於赤壁,初一交虞,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盖言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引次俱前,同时发火,时风盛猛延烧岸上营落,军遂败退。所谓江北,即鸟林之地,此独举盖者,以火攻之谋,出自盖也。)
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称子练口以别於下练犹大城中小城,号子城也。在今沔阳州东南。)
北通练浦,又东合练口,江浦也。
(会贞按:《方舆纪要》,百疋山在嘉鱼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疋)
,其下临江,即练子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合练口是也,但《注》下言,练名因练注入而生,非关口在江北,誉以地望,练浦在今沔阳州东南,亦不在嘉鱼北,顾氏误矣。)南直练洲,
(会贞扫:在今沔阳州东南,嘉鱼县西南。)
练名所以生也。
(会贞按:谓有练洲而练浦、子练口、练口之名姓生。)
江之右岸得蒲?几口,
(会贞按因蒲矶山得名,下云陆水迳蒲矶山,北入大江。接云,江水又东迳蒲矶山北,则此口东去山不远矣。在今嘉鱼县西南。)
即陆口也。
(守敬按:《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五年,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即此。亦曰渌溪口。《通鉴》梁承圣元年,《注》引张舜民《郴行录》,嘉鱼县口,舟行七十馀里,至渌溪口。《南北对境图》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侯敬港、神林港、象湖港、象湖港、新打口、石头口,昨渌溪口,是也。《水道提纲》又谓之六溪口。)
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
(守敬按:陆水一名隽水,出今通城县西南上隽乡。)
其水东迳陆城北,
(守敬按:城当在今通城县西,)
又东迳下隽县南,故长沙旧县,
(守敬按: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属长沙郡,宋属巴陵郡,齐为郡治,梁置上隽郡,在今通城县西。)
王莽之闰隽也。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
(守敬按:《宋志》,元嘉十六年,分长沙之下隽等县,立巴陵郡。)
陆水又屈而西北流,迳其县北,
(朱迳上有又字,赵同,戴删。)
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民。
(守敬按:《舆地纪胜》,金城山在江夏县东南二百三十里。引此《注》文。《方舆纪要》亦谓金城山在江夏城东南二百晨,吴将吴涣与此。《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者也。考《环宇记》江夏东南之金城山,在金口水南,非此志也。此城当在今通城县西北,陆涣,《吴志》无传,下文云翼际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则涣乃郡守也。)
陆水又入蒲圻县。
(守敬按:县见下。)
北,迳吕蒙城西。
(守敬按:《元和志》,吕蒙城在蒲圻县西南八下里,孙权以蒙为横野将军,与周瑜破曹公,定荆州,於此镇守。《环宇记》,吕蒙城东北沿流去鄂州三百九十三晨,即吕蒙所筑。《舆地纪胜》,在嘉鱼县石头山。旧《经〉云,高一丈五尺,周四百八十步。在今嘉鱼县西南。)
昔孙权征长沙、零、桂花所镇也。
(会贞按:《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九年,遣吕蒙取长沙、零陵、桂阳。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环定宇记》引《江夏记》吕蒙城,孙权屯陆溪口,是此也。)
陆水又迳蒲?几山,
(会贞按:《通鉴》魏正始七年,《注》引此矶作?几。下蒲圻洲,圻亦作?几。《舆地纪胜》,蒲矶山在嘉鱼县境。在今嘉鱼县西南。)
产入大江,
(会贞按:今陆水自通城县东北流,迳崇阳县,又西北经蒲圻县,至嘉鱼县西南入江。)
谓之刀环口,
(会贞按:《环宇记》引《江夏记》蒲圻县地峄陆路汉口,一叶刀?山。文多讹误,当是南对陆溪口,一叶刀?口,即此所称之口也。《环宇记》汉阳县下刀环河河以形弯曲象刀环。则此口亦以水形弯曲名矣。)
又东迳蒲?几山北,北对蒲圻洲,
(朱对上无北字,赵,戴增。会贞按:蒲圻洲以蒲?几山得名,与后文五?几,仲雍谓之五圻,南阳?几,仲雍谓之南阳圻,黄石?几,一名石茨圻,苋公九?几,所谓九圻,积布?几,又曰积布圻同。洲在今嘉鱼县西南。)
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也,晋太康元年置。
(守敬按:《宋志》蒲圻县,晋武帝太康元年立。而《元和志》云吴大帝立,《环宇记》云,吴黄武二年立,异。晋属长沙郡,宋属巴陵郡,后属江夏郡,齐因梁属上隽郡。在今嘉鱼县西南。)
洲上有白面洲,
(守敬按:《舆地纪胜》,嘉鱼县有白面山。《名胜志》,白面洲在白面山前。在今嘉鱼县西。)
洲南又有氵景口,
(守敬按:在今嘉鱼县西。)
水出豫章艾县,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南鱼岳山入江。
(朱南作北,戴赵同。会贞按:江迳鱼岳山后,又迳金梁洲,又东北迳渊洲,乃迳少阳,则鱼岳山在沙阳西南,北为南之误审矣。今订。艾县见《赣水》篇。鱼岳山在今嘉鱼县西半里。如《注》说,是氵景水出今义宁州东北,迳崇阳县,又正北迳蒲圻县,至嘉鱼县西入江。今无此水,县城崇阳之东,间以崇山,水西流者入陆溪。东流者入阳辛河,亦不容别有自南而北之水,岂郦氏所风图籍有误乎?)
山在大江中,杨子洲南,
(戴改杨作扬。会贞按:《舆地纪胜》引此作杨。《名胜志》嘉鱼县之东北杨家泾,即杨子洲。)
孤峙中洲。
(会贞按:《环宇记》引《荆州记》,蒲圻县下流有鱼岳小山,山孤峙於中洲,近在江南。为郦所本。《明一统志》,今去水已远,山在平志,盖后世积淤所致。乃顾祖禹看法此《注》山在江中之误,抑何不悟沧桑之变耶?)
江水左得中阳水口,
(会贞按:在今沔是州东南。)
又东得白沙口,
(朱此以上十四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环宇记》,梁分汉江南为白沙,徵科巡院。宋乾德三年,升为玉沙县,即今沔阳州。今州东南有沙湖。详此《注》所叙,白沙口正在州东南。至《唐志》郢州富水之白舆地纪胜沙谓白沙水所出,早在今京山县东北,相去甚远,欧阳?以当此白沙,疏矣。)
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
(会贞按:《通鉴》汉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胡《注》引此文。《方舆纪要》同。考建安十三年,孙权方平黄祖於沙羡,当十一年,未得越沙羡而西。《吴志·太史慈传》尝从孙策讨麻保贼。更在此,前。且观《吴志·朱桓传》丹杨鄱阳山贼蜂起。《陆逊传》会场稽山贼潘蜘蛛民在素养害,则山贼在今江南、江西、浙江境。此麻屯在今湖北,非山贼地,乃别一麻屯。况郦氏明言吴所屯。亦非山贼之麻屯,奈何混而一之?)
本名蔑默口,
(会贞按:今有蔑洲在嘉鱼县西,与故蔑默口对。盖取口为名。)
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馀里,吴所屯也。又迳鱼岳山北,下得金梁洲。
(会贞按:洲在今嘉鱼县西北。)
洲东北对渊洲,
(朱洲作渊,《笺》曰:宋本作洲。戴、赵改。会贞按:明抄本作洲。在今嘉鱼县北。)
一名渊步洲。江?
(会贞按:《说文》,?水?也。)
从洲头脑上,悉壁立无岸,历蒲圻至白沙,方有浦,
(朱蒲圻作专政,《笺》曰:政,宋本作岐。赵改岐。全、戴改蒲圻。会贞按:此逆数之,谓从渊洲之头,中历蒲年洲,上至白沙口也。《名胜志》,大崖山在嘉鱼县西南,县崖峭削如壁,视诸崖为最大。下临渊洲,即郦道元所支壁立无岸者也。)
上甚难江中有沙阳洲,沙阳县治也,县本江夏之沙羡矣。晋太康中改曰沙阳县。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
(守敬按:江夏之沙羡即《水经》之沙羡县,大量上地,详见下。《宋志》,沙阳,汉县,本名沙羡,晋下帝太康元年列名又立沙羡,而沙阳徙今所治,是晋初之沙阳,仍沙羡故治,旋复徙治也。属武昌郡,宋属巴陵郡,后属江夏郡,齐为江夏郡治,梁因在今嘉鱼县北。)
江之左岸有雍口,
(朱在讹作右,戴、赵同。会贞按:长洋港在江之左,是左岸,非右岸也。口在今沔阳州东南。)
亦谓之港口,
(朱港讹作流。赵改云:即长洋口也。戴改同。)
东北流为长洋港,
(朱为讹作之,戴、赵改。)
又东北迳大循环子冈,
(朱东北下有流字,赵同,戴删。)
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
(守敬按:汉县属南郡,后汉因,吴省,晋武帝复置,仍属南郡,惠帝改属竟陵郡,怀帝割属成都郡,愍帝远南郡,宋属巴陵郡,齐因,梁为州城治。《方舆纪要》谓在监利县东三十里,据此《注》则在沔阳州东南,证以《隋志》西魏省陵,置建兴县。建兴即今州治,其为州地无疑。)
庄辛所言左州侯国矣。
(守敬按:《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早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
又东迳州陵新治南,
(守敬按:新治在故城之东,未详何时徙。)
王莽之江夏也。港水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洋口。
(守敬按:水在今沔阳州东南。)
南对龙穴洲,
(守敬按:洲在今嘉鱼县北。)
沙阳洲之下尾也。洲裹有驾部口,
(守敬按:《御览》五十四引此,部作步。)
宋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
(守敬按:《宋书·文帝纪》,先为荆州刺史,景平二年,少帝废,百官备法驾,奉迎入奉皇统。)
法驾顿此,因以为名,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黑龙跃出,负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谓长史王云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
(守敬安:《宋书·王云首传》,在道有黄龙负上所第六舟,左右皆失色,上谓骈云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我何堪之?为郦所一。其作黄龙异。考《御览〉五十四,引此《注〉亦作黑龙。又《类聚》九十八引沈约《宋书》,《御览》九百二十九引《宋书》,并与此《注》同,则知文帝所见,实是黑龙。今《宋书》作黄龙,乃后人据《吕氏春秋》禹事改。)
故有龙穴之名焉,江水又东,右得聂口,
(朱此名讹作《经》脱又字,戴改《注》,增又。全、赵同。守敬按:口在今嘉鱼县东北。)
江浦也。左对双洲,
(守敬按:洲在今嘉鱼县东北。)
江水左迳百人山南。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舆地纪胜》,百人山在汉阳县南七十八里,《明·地理志》,汉阳西南有百人矶镇巡检司,即此山。在今汉阳县柄入十里。)
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戴、赵改报起也作处所也。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此作所起处,事见《周瑜》、《黄盖》等传,详上。江汉间之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汉阳之临嶂山,其南峰曰鸟林峰,俗谓之赤壁。汉川有赤壁草市,皆不滨大江。黄州之赤鼻山与樊口对,不在樊口之上又在并北,在不在江南,并与史不合。故俱为地学家所驳。嘉鱼本蒲圻地,《元和志〉,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鸟林。於情事相符,故后人多以为据。而《一统志》由谓误蒲矶山为赤壁,亦驳之。此《注》之赤壁,王名胜之以为在江夏,疑指江夏西南七十里之赤矶,但考《文选·谢灵运·注》引盛驻之《荆州记》,蒲埏县沿江一百晨,南岸名炅壁,周瑜、黄盖,此第六大舰,上破魏武兵於鸟林。鸟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则赤壁当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拉界处。《一统志》所定最确。郦氏盖从《荆州记》,故分叙鸟林、赤壁。於赤壁曰诈魏武大军所起,偏差鸟林曰败魏武处也。或疑赤壁与鸟林相去太远,不知曹操以水陆军沿江而下,声言八十万。周瑜谓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不过七八万,是曹军亦实有二十三四万以二十四万之众,顺流而下,届少少里数所能尽。盖赤壁为为曹前锋所及,鸟林为后军所止。及一交战,操军败退,引次江北。吴军以蒙冲斗舰数十艘,从南岸引次俱前,同时发火。大率由南而北,非尽由下而上也。是此《注》所据,於当时军势至合,)
江水东迳大军山南。
(朱此作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舆地纪胜》,大军山、小军山在汉阳县,昔吴、魏相持,陈兵於大小两山,故有大军小军之号,大军山在今汉阳县西南六十里,小军山见下。)
山东有山屯,
(守敬按:屯上山字疑误。)
夏浦江水左?也。
(守敬按:浦在今汉阳县西南。)
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
(守敬按《名胜志》引《舆地志》,武昌盛县东三里有节度石,旧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於此,后讹为节度石,则此节度亦接渡之讹也。)
右则涂水注之,水出江州下昌郡武昌县泰山。
(朱出上无水字,戴、赵增。泰山,《魏书·宣武帝纪》亦作金山按《环宇记》江夏县下,金水在县南九十里,出金山西,注大江。旧《记》云有金色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故名。盖山水之殊目矣。戴改泰作金。守敬按:赵氏条谬极。考北魏疆域,未至江南。《宣武纪》永平元年,郢州刺史娄悦破萧衍於金山。赵氏所据也。然观二年中山王英进攻黄岘、西关,马仙?卑弃西关遁,则金山乃《淮水注》?水所历之金山,与此山风马牛不相及。又《环宇记》作出秦山,《舆地纪胜》引《环宇记》亦作出秦山,秦、泰表近,未能定为孰是,当两存之,是水有金水殊目,山无金山之殊目,不知赵氏见何误本《环宇记》,援以表异同,并漫引《魏书》为证,全、戴竟贸然从之,可怪也。《晋志》武昌郡属荆州,宋、齐并属郢州。《宋志》,江州,晋惠帝元康元年置。《元和志》,初理豫章,元帝时,自豫章移理武昌。即此《注》后文傅综、庾亮之所镇也。然不过一时暂治,不久旋废。此郦氏故以示博处,又或所见旧籍谓涂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而郦氏本以为说乎?今水曰咸河,出咸宁县东南西北流迳汝南侨郡原稿城在南,(守敬按:《环宇记》引《荆州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在今江夏县西南六十时。)
咸和中,寇难南逼,户口南渡,因置斯郡,治于涂口。
(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此,南渡作南迁,《宋志》,晋还想,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立为汝南且,《元和志》,东晋侨立汝南郡,后乞讨为汝南县。则晋末好废郡矣。陶渊明有《夜行涂口诗》,《文选》李《注》引《江图》曰,自沙阳县下流一百一十里至赤圻,赤圻二十里至涂口。今谓之金口。)
涂水历县西,
(守敬按:上言侨郡不言县,此县字疑郡字之误,否则上有改郡为县之说,而今本脱之。)
又西北流注于江。
(守敬手工艺安:今咸河自咸要县西北流入江夏县,为斧头湖,又北至金口入江。)
江水又东迳小军山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赵同。守敬按:山在今汉阳县西南五十里。)
临侧江津,东有小军浦。
(守敬按:浦在今汉阳县西南。)
江水又东迳难翅山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环宇记》鸡翅山在江夏县南八十三陵里,昔有金鸡飞集此山,在今县南九十五里。)
山东即土城浦也。
(守敬:浦在今江夏县南。)
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
(守敬按:沙羡县治有三,一、两汉江夏郡之沙羡也。一、建安中黄祖移置之沙羡也;一、吴、晋旋置旋废之沙羡也。汉之水经沙之沙羡。《经》为三国魏人作,於蜀、吴及他改置之郡县皆不照,仍以汉制立文,全书可考观此《经》江水东北至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沔水经》南至沙羡县北入江。又《元和志》,鄂州为汉沙羡之东境,则《方舆纪要》谓在武昌府治西南,近之,或以为即府治,未审。黄祖移置之沙羡在?月城。吴、晋旋置旋废之沙羡在夏口城,并详下。)
沔水从北来注之,
(会贞按:《沔水》篇见前。)
沌水上承沌阳县之太白湖,
(朱阳上脱一字,又脱太字。赵据《环宇记》、《通鉴·注》引此文增作沔阳,并增大字,云:两《汉志》,阳县属汉中郡,晋、宋因之。后魏属华阳绝远。《环宇记》汉阳军下云,魏初定荆州,屯沔县。《舆地志》鲁山下有城,即吴江夏太守所理之地。晋立沔阳县,属江夏郡,历宋、齐、梁因之。按《魏书·文聘传》别屯沔口,非沔县也。《晋书·陶侃传》亦云,镇于沌口,移入沔江。沔江即沔口,又不云是沔阳。惟《宋志》荆州溻序刺史陶侃治沔阳,后治武昌。《方舆胜览》,魏立荆,屯沔阳为重镇。盖在沔水之阳,亦即沔口,又谓之临嶂城、魏始立城,晋乃置县,即旧江夏太守治。乐史之说,故为非矣。全增沔字、太字同。戴亦增太字,阳上增沌字。会贞按:作沌阳是也。郦书每言某水出某县某山,流迳某县城,盖先出县之地,后迳县之城,非党员复也。此叙沌水承沌阳县太白湖,东南流迳沌阳县,亦其例。乃赵氏但知此地魏无沔阳县,而不知晋、宋、齐、梁亦无沔阳县,竟据《环宇记》等书校增作沔阳,失之。盖《环宇记》称晋立沔阳县,沔阳奉阴违乃沌阳之讹。观《宋志》,阳沌县,江左立。宋、齐江砟郡有沌阳无沔阳,其明徵民。证以《晋书·愍帝纪》建兴元年,杜发别将王真袭沌阳,荆州刺史周ダ奔建康。知西晋有沌阳城,东晋因置县耳。而《陶侃传》之沔江,《宋志》荆州总序之沔阳,皆此一地,即下文所云,陶侃为荆州,徙林鄣,《沔水注》所云,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又东迳林鄣故城北,陶侃为荆州镇此者也。顾祖禹知之,故事片云,沔江即沔阳,亦谓之临嶂城。又云,沌阳亦作沔阳,是明明以沔阳为沌阳,特故籍错出已久,未讼言驳之耳。赵氏尚未见及,故有晋置沔阳县之误。又鲁山上有城,为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山左为沔口,并见下,与临嶂城各一地。赵氏混而一之,尤为疏卤。《隋志》,汉阳有沌水。《舆地纪胜》,太白湖在汉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汉阳府志》,一名九真湖,周二百馀里,潜水自西北来注之,沱水自南来注之,而东南泄於沌水。)
东南流为沌水,迳沌阳县南,注于江。
(朱迳下脱沌字,戴、赵增。守敬按:当以南字断名,盖沌水注江是东北流,非南注也。或以南字下属,误。)
谓之沌口。
(会贞按:今沌水自太月湖东流,又东北,於汉阳县西南三十里沌口入江。)
有沌阳都尉治。
(朱有下脱一字。赵云:《晋书·陶侃传》,侃率周访军入湘,使都尉杨举为行驱,击杜发,大破之,而不言地名。时侃由沌口,明年徙屯林嶂,即临嶂。顾祖禹曰,临嶂即沔阳,是也。又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此都尉疑即江夏西部,后易称沔阳者也。戴增作沌阳。会贞按:顾氏因沌阳有作沔阳者,恐人以为别一地,故云临嶂即沔阳也。又云沌是亦作沔阳,是以为本作沌阳矣。则此当作沌阳为是。又晋惠帝云云见《沔水注〉,但言分江夏西部,不言都尉,且石城亦非此地,赵氏随意牵合,失之。)
晋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为荆州,镇此,
(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九、《环宇记》、《舆地纪胜》引《晋书》并云,永嘉六年,王敦表陶侃为荆州刺史。《通鉴》戴於愍帝建兴元年,考不帝永嘉七年正月崩於平阳,四月,愍帝即位,改元建兴,则当作永嘉七年方合,产则建兴初事也。《御览》作镇沔阳,《环宇记》作镇沔州,《舆地纪胜》作镇沔口,《晋书·陶侃传》则作镇沌口,与此合,各书当有误。)
明年徙林鄣。
(赵改鄣作嶂。会贞按:不必改,详见《沔水》篇。《晋书·陶侃传。又移入沔江,胡三省曰,谓林鄣也。)
江水又东迳欢父山,南对欢州,
(朱此以上十二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舆地纪胜》约会父山在汉阳县,在今到西南。欢州同,)
亦曰欢步矣。
(赵据黄本改作炭步,戴从朱。(会贞按:明抄本、吴本亦人炭步,赵改似是。然细玩文意乃州、叔字异,欢州亦名欢步耳。朱作欢步甚审,故戴违旧本而从之,直尚未见及也。)
江之右岸当鹦鹉洲,
(会贞按:《御览》六十九引《江夏记》,鹦鹉洲在县北。《后汉书》黄祖太子射,献鹦鹉於此洲,故名。《初学记》八,夏水江中有鹦鹉洲。《元和志》,在江砟县西南二里。洲至明季荡灭,世人遂以汉阳城西南之洲称鹦鹉洲,非也。)
南有江水右?谓之驿渚,三月之末,
(朱之作以,赵同,戴改。)
水下通樊口水。
(会贞按:樊口水见后,今江夏县鲇鱼口,其水通汤孙、清宁等湖,东与梁子湖中隔,不通流。)
江水又东迳鲁山南,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环宇记》引刘澄之《永初山川记》,沌阳县东有鲁山。《舆地纪胜》引史本《新经》云,上有鲁肃祠。在三代时,谓之大别山,不知因保又名鲁山也,岂鲁肃庙食於此而名是山欤?考大别在汉东,锝山早在汉西,古无大别之名,自李吉甫言一名大别,百后人咸从其说。洪帝吉曾立十三证以辨之。在今汉阳县东北百步,俗名龟山。)
古翼际山也。
(朱古讹作右,戴、赵改。)
《地说》曰:滩与江合于衡北民办际山旁者也。
(守敬按:衡山见《湘水》篇,去翼际山甚远,此称衡北美国举基大者为说也。)
山上有吴江夏水守陆涣所治城,
(守敬按:《环宇记》引《舆地志》,鳍山下有城,即吴江夏太增所理之地。)
山上有吴江夏大守陆涣所治城,
(守敬按:《环宇记》引《舆地志》,鲁山下有城,即吴江夏太守所理之地。与此《注》作山上,异,必有一误。)
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也。
(朱入江下有夏字,戴、赵於夏上增故曰江三字,会贞按:《汉志》武都县下,东汉水受氏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江夏郡《注》,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一目了然氏引《地理志》当是钞略其辞,作夏水过郡入洒,浅人於入江下增夏字耳。若如戴、赵所订,则是应劭文,非《地理志》语矣。)
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
(守敬按:《汉志》,江夏郡,高帝置。《通典》,汉江夏郡故城在云梦东南。《元和志》,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安陆,今云梦县东南四里,?水之北,有江夏古城。据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馀?宽大,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考云梦本汉安陆县地。)
吴乃徙此,
(守敬按:后汉江夏郡治西陵。建安中,黄祖治沙羡,吴治鲁山城,又治武昌,吴乃徙此云者,犹言吴尝治此耳。)
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夺碑》。
(守敬按:《环宇记》引《荆州图副县长》,鲁山城内有《晋征南将军胡夺碑》。又有《南平将军董广之碑》,为讨鲁刻石以记事。则《注》此句及下,皆本《荆州图副县长》而《环宇记》误平南作南平,误王世将作董广之,误杜曾作鲁当据《注》正之。《晋书·胡夺传》,以功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舆地纪胜》汉也军,胡公祠,有《晋征南将军胡夺碑》。考晋武伐吴,夺出夏口,则其踪迹尝至此。今碑立,祠亦废。按《纪胜》立字误,对祠亦废言,当是谓碑佚也。故此碑欧、赵皆不著录。)
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曾事。
(全云:按征杜曾者是王е。王梓材云,王е字世将,固一人也。守敬按:《晋书·王е传》,е字世将,丞相导从弟,王敦左迁陶侃,使е代为荆州刺史,将吏马郑攀等上书请留侃,敦不许。е为俊等所袭,奔於江安,贼杜曾与俊、攀北迎第五琦以距е,е讨曾,又为曾所败。敦命湘州刺史甘卓、豫章太守周广等助е击曾,曾众溃,е得到州。及敦扌?祸,帝遣е喻敦,敦留之,以为平南将军,领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据此是讨曾,非е之功,而刻石记事,必多铺张,足徵金非尽实录。此刻石欧、赵皆不著录,盖已佚。)
有刘琦墓及庙也。
(守敬按:《后汉书·刘珍传》,二字,琦、琮。表为琮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受琮恶琦,琦不自宁。会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不权所杀,琦膀求代基任。后刘备表琦为荆州刺史,寻卒。《舆地纪胜〉汉阳军戴刘琦墓在今汉阳县东北。)
山在即沔水口矣。
(会贞按:即沔水入江之口。沔水见《沔水注》。)
沔左有?月城,
(守敬按:《初学记》二十四引《荆州记》,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元和志》,?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环宇记》,?月城与鲁城城对,以其形式似?月故名。即今夏口的治。)
亦曰偃月垒,
(守敬按:《晋书·蛴毅传》,讨桓振至夏口,时振党桓山仙客守偃月垒,刘道规攻偃月垒,擒之。即此。)
戴监军筑,
(守敬按:《晋书·戴邈传》元帝时出为征南军司,未知邓此戴监军否?)
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
(戴删也字。守敬按:《宋志》曲陵县本名石也,晋太康元年改曰典陵,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陆。据此是晋始有曲陵县,汉沙羡本在江南,见上沙阳县下,《吴志·孙策传·注》引《吴录》,策讨黄祖至祖所屯沙羡县,又《孙权传》,建发四年,讨黄祖於沙羡。十三年复征祖,屠其城。据《董袭传》黄祖横两蒙重守沔口,则此沙羡在沔口,当刘表所移置,不得在曲陵后,然考《元和志》,石阳故城在黄陂县二十三里。曲陵县治石漳城,见《?水注》,在今应城县南,皆非此地,而郦氏言曲陵事为沙羡治,必有所据。盖安、顺后置曲陵县於沔口,黄祖以为沙羡县治,至吴改置石阳县,晋骏马入置曲陵县仍取旧名乎?)
昔魏将黄祖所守,
(全云:刘表之将黄祖,领江夏太守,孙权擒之,曹操得荆州,祖骨配久矣。赵云:按道元盖袭用盛弘之《荆州记》之文而误。守敬按:《环宇记》引《荆州记》,?月城,魏将黄祖所守,吴遣董袭攻而擒之,其城遂废。赵氏所据以斥道元者也。然《环宇记》不著盛弘之名。王谟、曹元忠辑盛弘之《荆州记》,均不载此条。考庾仲雍、郭仲产、刘澄之等皆撰《荆州记》,不第弘之一人,赵氏径以为弘之说,殊为武断。)
吴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
(朱脱吴字,戴、赵同。又凌讹作陆,戴、赵改凌。守敬按:遣上当有吴字。《吴志·董袭传》建安十三年,孙权讨黄祖,祖横两蒙生理守沔口,以?并闾大绁系石为?丁,上有千人以弩交射,军不得前。袭与凌统俱为前部,袭以刀断两绁,蒙重横流,大兵遂进。祖开门走,兵追斩之。《凌统传》,征江夏,统引军兼道,水陆并集,先搏其城,於是大获。《舆地纪胜》,黄祖墓在鹦鹉洲,地名栋林。)
祢衡亦遇害于此。
(守敬按:《后汉书·祢衡传》,黄祖在蒙重船上,衡言不逊,复大骂,祖杀之。祖守沙羡,故郦氏浑叙祢衡事於沙羡。《舆论地纪胜》则以鹦鹉洲为衡遇害处。《名胜志》引《?冢庙记》谓衡畔,)
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
(守敬按:《祢衡传》少有才辩,而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此浑括传意而论之。)
江之右岸有船官浦,
(会贞按:《宋书·何尚之传》,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通接雍、梁,实为津要,浦大容舫。《让舆纪要》,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湟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
历黄鹄?几西而南矣。
(会贞按:《御览》六十九引《荆州记》,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鹄矶,详见下。)
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洄γ浦,
(朱洄作曰,《笺》曰:当作回,赵改洄。又γ作状,赵、戴改。)
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
(会贞按:《舆地纪胜》,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妻子军於此得名。沈攸之所谓欲问讯安西暂泊黄金浦,盖声之讹也。详郦说,船官浦、黄军浦皆在鹦鹉洲东,近江岸,今洲已没,而浦俱佚矣。亦商舟之所会矣。(会贞按:《环宇记》,侯景令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舟於鹦鹉之洲,即船官浦,或此浦商舟所会处。)
船官浦东即黄鹄山,
(会贞按:此秒黄鹄山,上下文并称黄鹄。《通典》、《元和志》、《御览〉四十八、《舆地广记》作黄锥山,《舆地纪胜》,秸鹤古通用字。《方舆胜览》亦云,黄鹤山一名黄鹄山,在江夏县东九里,近县西北二里有黄鹤矶,考秸、鹤为二物,详见《赣水》篇,此盖传呼致异。又《齐志》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纪胜》引《唐图经》,费?文伟登仙,驾黄鹤返憩於此。《述异记》,荀坏,字步伟,至截鹤楼,见仙者跨鹤腾空。说亦歧出,今山起城区东,而达於西南隅,山形蜿蜒,俗名蛇口,其首隆然,下即黄鹤矶。)
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
(赵支流:《卮林》曰,《宋书》戴?字仲若,谯郡钅至人。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史张劭与?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憩此涧,义季及从之游。会信祖每欲见之,尝谓张敷曰,吾东巡日当讠燕戴公山也。按此则仲若所住黄鹄,乃京口之山,郦氏误矣。会贞按:《隋志》延陵有黄鹄山,即仲若所住之山,在今丹徙县南三里。)
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这为黄鹄湾。
(朱此句脱黄字,下同。戴、赵增。会贞按:《名胜志》引此作黄秸湾。今黄鹄矶下为江岸,即黄鹄岸,,岸下水热急峻,回波曲流,即黄鹄湾也。)
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共初四年孙权所筑也。
(朱作二年,戴、赵同。会贞按:《顺志·孙权传》,黄武二年画龙点睛月,城江夏山。《元和志》,鄂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考吴黄武二年,当魏黄初四年,则此二为四之误,今订。《齐志》,夏口城据黄鹄矶。《方舆胜览》,夏口城依山负险,周回不二三里,乃知古人筑场面欲坚,不欲广也。在今江夏县西。)
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
(赵云:按刘观,山名也,亦曰高冠山,在武昌县城东南五里。守敬按:此谓夏口城据高枕江耳。赵氏乃以方志之高观山释之,非也。江夏县作武昌县:尤谬。)
上则游川,
(朱目作因,《笺》曰:一作目。戴、赵改。)
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二引《荆州图记》,舆此文略同。)
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水为名,
(守敬按:《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注》,夏口以夏水入江得促进,沔口以沔水入江得名。产一处也。自孙权置砟口督屯江南,今鄂州民。故保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沔对口。太子贤《注》亦谓口戍在今鄂州,於是相承以鄂州为夏口,而江北之夏口晦矣。)
亦水羡县治也。
(守敬按:此谓吴、晋沙羡故治也。《宋志》沙羡,汉旧县,吴省,汉末,沙羡治沔口,见上考。《吴志·孙权传》,赤鸟二年城沙羡。盖移沙羡於夏口而增城之。观《孙奂传》庶子壹袭沙羡侯,迁镇军,假节督夏口,此沙羡治夏口之证。及孙?诛滕胤、吕据,壹奔魏,其事在侯官侯太平中当因国除,县遂省也。《宋志》又云,晋武太康元年复立沙羡县,治夏口。孝玩世不恭太元三年省并沙阳,后以其地为汝南实土,自是遂无沙羡县矣。)
江水在得湖口,
(会贞按:口在今夏口的东。)
水通大湖,
(赵改大作太,下增白字,会贞按:黄省曾本大作太,似原脱白字,然太白湖在沔水之西,此湖则在沔水之东,安得合之为一?黄作太误,戴、赵作太白尤误。下叙海口水南通大湖,培养费达于江,是其证。湖当在今夏口的东北。)
又东合滠口,
(守敬按:《晋书·朱伺传》,张昌之逆,江夏太守弓钦走滠口。即此。在今夏口的东北。今孝感县西南四十里有滠口镇,非古滠口也。)
水上承?水于安陆县
(朱?作沔。赵云:《方舆纪要》滠水本?水分流,《注》误?为沔。守敬按:《?水注》?水分为二,一水东通滠水,邓上所谓滠水上承?水也。顾祖禹赤本彼篇为说耳。安陆县见彼篇。)
而东迳滠阳县北,
(守敬按:《环宇记》引此作东流,当是东南流也。《水道提纲》牛湖在黄陂县西南八十馀里,东南流入江,曰牛湖水口,即古滠水。)
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酃吴。
(会贞按:《一统志》句以下江字属此名读,不惟此水甚小,称江不合,且《注》皆言江之右岸、左岸,若割去江字,突言右岸,亦不俣,则江字下属无疑。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加吴,朱从吴本作嘉吴,考《通鉴》齐中兴元年,萧衍举兵攻郢,王茂等攻郢城兵,曹景宗遂拓石桥浦,连军相续,下至加湖。胡《注》,加湖在江夏滠阳县界,湖水自北南注江,去郢城三十里,又《梁书·韦睿传》作茄湖。乃加湖之变文。此《注》当本是加湖。因湖、吴音近,传抄讹湖为吴。至改加作嘉,又吴氏之妄耳,朱氏未遑深考也。在今黄陂县西南,已湮。)
江之右岸频得二夏浦,
(朱无之字,戴、赵同。会贞按:当有之字,今增。二浦在今江夏县东北。)
北对东城洲
(会贞按:洲在今江夏县东北。)
西,浦侧有雍伏戍。
(会贞按::戍无考。)
江之左岸,东会龙骧水口,
(戴改左作右,守敬按:《初学记》八引此八左,下言出北山,则水在江之左无疑,戴改非也。《元和志》,龙骧水在黄陂县南七十二晨。相传晋龙骧将军王睿,率舟师伐吴,屯此。余谓睿自江陵直指建业,未尝屯此。《陶侃传》以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是以侃名,口在今黄陂县南。)
水出北山蛮中,
(朱无水字,赵同,戴增。守敬按:《一统志》称旧《志》今黄陂县南,东湖之南,牛湖之西北,有水骧水,盖非故迹也。余谓此《注》言水出北山蛮中,舍出县西北下通牛湖之水,无足以当之者,惟牛湖水人一派东合武湖入江,与《注》龙骧水、武水各入江异耳。)
江之左有武口,
(朱无左字,《笺》曰:有,宋本作右,赵改有作右岸得三字。戴增左字。会贞按:戴增是也。此水上通安陆之延头,安陆在江北,则水在江之左。非右也。《元和志》武湖在黄陂县南四十九里。黄祖阅武习战之所。《通鉴》齐中兴元年《注》,武口,今谓之沙子武口。张舜民曰,武口在阳罗γ西北十馀里,距汴京十信驿,二广、湖、湘皆由此济今曰沙口,在黄陂县东南五十里,黄冈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武湖入江处。)
水上通安陆之延头。
(朱自江水左得湖口至此并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方舆纪要》,延头戍在黄陂县西,旧为安陆界。今下湖水源出黄安县西北境。)
宋元嘉三元,
(朱元作永,戴、赵改。又三作二,戴、赵同。会贞按:《宋书·文帝纪》在元嘉三年,《谢晦传》同,则二为三之误审矣,今订。)
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阻兵上流,为征北檀道济所败,走奔于此,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也。
(会贞按:钞略《谢晦传》文。)
南至武城,
(会贞按:《通鉴》梁太清三年,湘东王绎授台军于郢州之武城,淹留不进,即此。亦曰武口城,在今黄陂县东南。)
俱入大江。
(会贞按:此合龙骧水、武水入江言之。今武胡水自黄安县南流迳黄陂县,又东南汇为武湖入江。)
南直武洲,
(会贞按:洲在今黄陂县东南,已没。)
洲南对杨桂水口,
(守敬按:在今江夏县东北。)
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
(朱冶作治,戴、赵同。守敬按:当作冶。《隋志》,江夏县有钱。《环宇记》,冶唐山在江夏县东南二十六里。旧《记》云,晋、宋时,依山置冶,故名,疑即《注》所指之冶。《魏志·韩暨传》,为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落石出排,计其利益,三倍於前,此水通三冶,盖资水排之用也。)
吴旧屯所在,
(朱屯作地,《笺》曰:宋本作屯戴、赵改。会贞按:《通鉴》梁太清三年,《注》引此作屯。)
荆州界尽此。
(会贞按:此二句指武城言:《通鉴》梁太清三年,《注》引《水经注》南至武城入大江下接引此二句,识郦旨矣所所云荆州界,谓魏、晋之荆州。据《补三国疆域志》及《晋志》,此地以西为荆州江夏郡境地,其东则豫州弋阳郡境也。乃马徵麟《长江图说》以此为古荆州界,失之。)
江水东迳若城南。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城在今黄冈县西北。)
庾仲雍《江记》曰:
(戴江下增水字。守敬按:《隋志》,《江记》五卷,庾仲雍撰。两《唐志》同。高似孙《史略》亦无水字。戴岂因庾氏别有《汉水记》,以彼例遂意增乎?)
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
(守敬按:郦氏先叙武城后叙若城,则是若城在职东,西至武城口三十里也。)
南对郭口,
(守敬按:口在今江夏县东北,今武昌县西北有葛店,非地此地也。)
夏浦而不常泛矣。
(守敬按:谓夏时江水盛始泛也。)
东得苦菜夏浦,
(守敬按:浦在今江夏县东北。)
浦东有苦菜山,
(朱山作夏。赵菜下增口字。以夏字下属。戴改夏作山,守敬按:改山是也。下言山上有菜苦可食,则有苦菜山可在。赵增口字,是误分浦口为二矣,且夏江亦不辞。)
江迳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苦菜可食。
(守敬按:《尔雅·释草》,荼,苦菜。郭《注》,苦有可食。)
江水左得广武口江浦也。
(守敬按:浦在今黄冈县西北。)
江之右岸有李姥浦,
(守敬按:浦在今江夏东北。)
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
(会贞按:赵?丙善越方,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而杀之,民立祠于永康,而蚊蚋不能入,见《渐江水》篇。此浦无蚊蚋之患,岂李姥亦有道术者乎?然不可考矣。)
北对峥嵘洲,
(守敬按:《通典》,峥嵘洲在武昌县,胡三省《能鉴·注》,在今黄州、寿昌军之间。《方舆纪要》因云在武昌肥西北六十里,半属黄州,亦名得胜洲。不知是得胜洲即古芦洲,非峥嵘洲也。峥嵘洲乃今黄冈县西北九十里之木鹅洲。)
冠军将军刘毅破桓玄于此洲,玄乃挟天子西走江陵矣。
(守敬按:《晋书·安帝纪》元兴三年三月,桓玄逼帝西上,四月,至江陵,旋复逼帝东下,五月,冠军将军刘毅及玄战于峥嵘洲,破之,帝复增江陵。详见《刘毅》及《桓玄传》。)
又东过邾县南。
江水东迳白虎?几北,
(会贞按:今曰白浒山。《一统志》,在江夏县东北九十里。《武昌府志》,在武昌县西九十里,半属江夏,半属武昌。)
山临侧江汶,又东会赤溪夏浦
(会贞按:浦在今武昌县西北。)
浦口,
(朱浦讹作二。赵改云:即赤溪夏浦口也。戴改同。)
江水右?也。又东迳具?几北,
(朱贝讹作具。《笺》曰:枕头本作贝?几。又北讹作此。戴、赵改。会贞按:明抄本作北。《通鉴》梁大宝元年,徐文盛讨侯景军贝矶,即此。胡《注》引《水经注》作贝矶北。)
庾仲雍谓之沛岸矣。
(会贞按:贝、沛音近,盖传呼各异,字随音变。矶又称岸,犹下黎?几亦曰黎岸也。)
江之左岸有秋口,
(朱无之字,戴同,赵增。又左讹作右,戴、赵同。会贞按:上叙江水迳白虎?几北,又会赤溪浦,江水右?,又迳贝?几北,皆是江之右,如此口亦在吉,不当赘言右岸矣,知右为左之误。且下接叙鸟石水南流注江,明在江之左。而后重提江水右迳黎矶亦此当作左岸之证。在今黄冈县西北。)
江浦也,又东得鸟石水,出鸟石山,南流注于江。
(会贞按:今黄冈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鸟石山,百此也。此山及水在今县西北。)
江水右迳黎?几北,
(朱此七字讹作《经》,又迳讹作得。戴改《注》,仍得,重矶字。全、赵改《注》同,全仍得重?几,赵但仍得。会贞近:明抄本重?几字,然实误也。得亦迳之误,今改。上此右迳黎?几北亦曰黎岸与上东迳贝?几北庾仲雍谓之沛岸同。重矶字,失之。在今武昌县西北。)
亦曰黎岸也。山东有夏浦,
(会贞按:浦在今武昌县西北。)
又东迳七碛北,山名也。
(朱七讹作上,戴、赵同。会贞按;陆游《入蜀记》戚矶港,今谓之七碛洪,此作七碛之确据。而《方舆纪要》云,武昌武昌县西五十里有碛矶尖,北近大江,湖口有上碛矶,横绝江流,亦滨险要处。亦误作上碛,失於不考。今人名七碛洪。)
促雍谓之大小竹碛也。
(会贞按:仲雍称大小竹碛,足徵碛非一,亦本句七碛之证。)
北岸烽火洲,即举洲也。
(守敬按:俗名鸭蛋洲,在今黄冈县西北围风镇南江中。)
北对举口,
(守敬按:《吴志·胡综传》,黄武八年,黄龙见举口,即此,在今黄冈县西北五十五里。)
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
(朱字讹作事,戴、赵改。守敬按:梁玉绳《瞥记》定四年柏举之战,《左》、《谷》作举,《公羊》作莒,盖古以音同通借,郦氏谓仲雍作莒为非,失考。)
举水出龟头山,
(守敬按:《元和志》,龟头山在麻城县东南八十里,举水所出。今曰龟峰山,在县东六十里,汝阴河源出此,即举水也。而阎家河出县东北黄药山上,源尤远,故《一统志》以为举水。然观郦氏叙水西北流,又西流,宜以汝阴河当之,况明明出龟峰耶?)
西北流迳蒙茏戍南,
(朱无蒙字,茏作龙无同,云:按《方舆纪要》麻城县举不沔,引《水经注》,举水西北流,迳蒙龙城南。《南史·梁宗室安成王秀传》司州叛蛮田鲁生、鲁贤、超秀据蒙笼来降。《魏书·地形志》,南定州,萧衍置,治蒙龙城,《注》有脱误。戴增蒙字,改龙作茂,守敬按:毛本《地形志》作蒙笼,考《汉书·A5错传》草木,蒙茏,郭璞《尔雅·注》,弥离犹蒙茏,知当作茏,其作笼者,传写之殊耳,此戊在今麻志县东北。)
梁定州治,蛮田超秀为刺史。
(赵云:《梁书·安成王秀传》作田秀超,今从《魏书·考明帝纪》作田超秀。戴乙作秀超。守敬按;毛本《梁书》、《南史》并作超秀云,武帝以超秀为定州刺史。)
举水又西流,右合垂山之水。
(朱作左合,戴、赵同。会贞按:举水西流,垂山水自北来注,则在举水之右,是右合,非左合也。今订。)
水北出垂山之阳,
(会贞按:今水曰白塔河,出麻志县北界大山。)
与弋阳淠水同发一山,
(朱弋作戈,《笺》曰:疑作弋。《汉志》汝南郡有戈阳县。赵、戴改。会贞近:淠水见《淮水注》,明云水出弋阳县南垂山,盖淠水出山阴,此水出山阳,同出同而流异也。)
故是水名之。
(朱名作合,赵、赵同。会贞按:淠水北流,垂山水则南流,何能合淠水?合与名形近,为名之误无疑,盖谓水发垂山,故名为垂山之水也,今订。)
水之东有南口戍,
(守敬按:戍在今麻志县北。)
又南迳方山戍西,
(守擎安:戍在今麻城县东北。)
西流注于举水。
(会贞按;今白塔河南流迳麻城县,又西南流合汝阴河。)
又西南迳梁司、豫二州东,蛮田鲁生为刺史,
(守敬按:《梁安成王秀传》,帝以田鲁生为北司州刺史,田鲁贤为北豫州刺史,《注》失举其一。)
治湖陂城,亦谓之水城也。
(守敬按:城在今麻城县西南。)
举水又西南迳颜城南,
(守敬按:城亦在今麻城县西南。)
又西南迳齐安郡西,
(守敬按:齐置齐安郡,并置齐安县,为郡治,梁、后魏因。在今黄冈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倒水注之。水出黄武山,
(朱出上无水字,赵、戴增。会贞按:《淮水注》,黄水出黄武山,乃山阴之水也。倒水则出山最,今曰浮桥河,出麻城县西北分水岭。)
南流迳白沙戍西,
(朱无流字,赵同,戴增。会贞按:黄本有流字。《淮水注》,壑水出白沙山。则戍以山名。《地形志》沙州,萧衍置,治白沙关城。即此戍。《元和志》,白沙关西至大活关六十里,在黄州西二百四十里。今白沙关,在麻志县西北九十里,西接黄安县界,北接黄安县界。)
又东南迳梁达城戍西,
(会贞按:戍在今麻城县西北。)
东南合举水
(会贞按:今浮桥河东南流,迳麻城县入汝阴河,)
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
(朱作南东,戴、赵乙。会贞按:《通鉴》梁大宝元年,《注》引此人东南,然以今水道证之,当作西南乃合。《宋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赤亭县,属西阳。孝武大明八年,并阳城。《方舆纪要》,赤亭城在麻城县东南十里。又云,岐亭城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岐亭县,今为岐亭镇。考岐亭县不见於戴载籍,《贡州府志》谓赤亭即在岐亭。盖赤、岐音近,传呼变名耳,非有二也。《舆地纪胜》,赤亭河在麻志县东南十里。第就水之上流为说。顾氏谓别有赤亭城在此,失之。今岐亭镇在麻木城区县西南七十里。)
谓之赤亭水,
(朱谓上有又字,赵同,戴删。守敬按:《陈书·周炅传》,定州刺史田龙升叛,炅讨之,龙升使田龙琰率众二万阵於亭川,即此。今岐亭河在岐亭镇东,亦岐亭邓赤亭之证。)
又分为二水,右水南流注于江,
(朱无右水二字,全、赵、戴同。守敬按:此南流者为二水之一,下称其一水为左水,则此当增右水二字方分明,不然则似合叙二水矣。今汝阴河自麻城县西南流为岐亭河,又东南迳黄冈县西北,至围风镇西鹅公颈入江。)
谓之举口,
(朱口讹作洲,戴、赵改。守敬按:《通鉴》梁大宝元年,徐文盛讨侯景,进军大举口。胡《注》谓即举口,盖上水为正流,对分出之左水言,故举口亦步亦趋称大举口。)
南对举洲,《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楚陈于柏举。京相?曰:汉东地矣。江夏有氵巨水,
(朱脱江字,戴、赵增。守敬按:《集韵》,水中物曰氵巨。氵巨非水名,《颜氏家训》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矩、氵巨一音,则此水作举、作莒、作氵巨,皆以音同也。)
或作举,疑即此也。左水东南流入于江。江浒曰文方口。
(朱脱一江字,赵同,戴增。守敬按:《黄州府志》,支流东注史霸桥河入江。今湮。)
江之右岸有凤鸣口,江浦也。
(守敬按:口在今武昌县西北。)
浦侧有凤鸣戊。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
(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吴属蕲春郡,晋初属弋阳郡,寻属西阳国。下云庾民办分江夏立,是县尝并省。又云咸康中自尔丘墟,则废於是时。在今黄冈县西北十里。)
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
(守敬按:邾见《泗水》篇。《史记·楚世家》不载徙邾事。《高祖纪·索隐》引《太康地志》,楚城邾,迁其人於江南,因名县。《续汉志·注》引《地道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
汉高帝元年,
(朱讹作三年,戴、赵改。)
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
(守敬按:《史记·项羽本纪》文。)
晋咸和中,庚翼为西阳太守,分江夏立。
(守敬按:《晋书·庾翼传》,转西阳太守,抚和百姓,甚得欢心。失书立邾县事。)
咸康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
(朱无咸康二字,戴、赵同。守敬按:《宋志》晋咸康四年,毛宝为豫州刺史,治邾城,则此是咸康四年事。《注》明脱咸康二字,今增。《晋书·毛宝传》,庾亮谋北伐,上疏解豫州,请以授宝,诏以宝为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以万人守邾城。《庾亮传》亦作樊峻,《晋书·成帝纪》作俊,与此同。)
为石虎将张格度所陷,自尔丘墟焉。
(守敬按:《晋书·成帝纪》,咸康五年,石季龙将张貉陷邾城,征虏将军毛宝、西阳太守樊俊死之。《毛宝传》作张犭各渡,《石季龙载记》作张贺度,合此《注》以观,张是二名,《晋纪》脱一字,《通鉴》从之,失考。)
城南对芦洲,
(会贞按:《通旒》梁大宝二年,徐文盛讨侯景,进军芦洲。即此。胡《注》,昔伍胥去楚出关,於江上求渡。渔父歌曰,灼灼佤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子胥既渡,解剑与之,辞不受,渔父遂覆舟而死,即其处。据《环宇记》引《舆地志》,已有此说。考《史记·伍子胥传》,自郑奔吴,到昭关而后渡江。昭关在今含山县北,则渡处当在今和州东,不在此。且是时楚购子胥急,子胥必需品於楚境之北东南行,何得南入楚境,此秘乡俗傅会之耳。郦氏不载子胥事,是为有识。《文选·鲍明远〈远都道中人诗〉注》引庾仲雍《江图》,芦州至樊口二十里。在今武昌县西,俗名得胜洲。)
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方便惟所止严正,
(朱脱筑字,赵据《名胜志》引此增,戴增中。又惟讹作谓,戴、直改。)
料谓之罗洲参。
(会贞按:罗洲见《江表传》,详下。《环宇记》作氵罗洲,云,水路去鄂州一百九十三里。《舆地纪胜》引《环宇记》作逻洲。)
鄂县北。
(朱此三字讹作《注》,全、赵同,戴改《经》。)
江水右得樊口,
(朱此六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文选·鲍明远·注》引庾仲雍《江图》,樊口至武昌十里。今樊口在武昌县西北五里。)
庾仲雍《江记》云:
(朱江下有水字,戴同,赵据《隋志》删。守敬按:水字衍文,详见上。)
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
(守敬按:袁山即樊山,见下,因樊山一名袁山,故樊口亦谓之袁口。《环宇记》,武昌县樊源出青溪山,三百里至大港,阔三十丈,水曲并在县界内。《明史·地理志》,武昌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汇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
通新兴、马原二冶。
(朱冶作治,戴、赵同。会贞按:当作冶。《晋志》,武昌县有新兴马头号钱官。《唐志》,武昌有钱。《御鉴》八百三十三引《武昌记》,北济湖本是瓣新兴冶塘湖,元嘉初,发水冶,水冶者,以水排冶。令颜茂以塘数契坏,难为功力,因废水冶,以人鼓排,谓之步冶。湖日因破坏,不复修治,冬月则涸。《一统志》,新兴冶在大冶县西。)
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与群臣泛舟江津,属值风起,权欲西到芦洲。
(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罗洲。)
谷利不从,及拔刀急止。)戴、赵改止作上。
(守敬按:止字不误。)
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
(朱《笺》曰:《江表传》,孙权於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柁工取樊口。以曰,当张头取罗洲。利拔刀向柁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即转柁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远。守敬按:《江表传》引见《吴志·孙权传·注》。又《御鉴》七百七十引《武昌记》,樊口北有败舶湾。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古三千人,与如臣泛舶中流,值风起。至樊口十时馀便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环宇记》,败舶湾在武昌县西北水路七里。在今县西。)
因凿樊山为路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在樊口上一里,今厥处尚存。
(守敬按:《环宇记》,吴造岘在鄂州东一百七十一里。《舆地志》云,孙权於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功于,因名。东坡《夜行武昌山诗》,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认渡吴王岘。《注》,岘在武昌西山九曲亭下。在今武昌县西一里。-)
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孙星衍曰:苏轼之赋赤壁者也。赤鼻为赤壁,宋人之陋。)
山临侧江川。
(守敬按:山在今黄州府城西北,几立江滨,其色赤,下有赤鼻矶。)
又东迳西阳郡南,
(朱此七字主下七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宋志》,晋惠帝分弋阳为西阳国。毕沅云,西阳王?,咸和初,降为弋阳县王,盖国废后,西阳为郡。)
郡治即西阳县也。
(守敬按: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魏属戈阳郡,晋初因,后为西阳国治,旋为西阳郡治,宋、齐、梁因。在今黄冈县东。)
《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志。
(会贞按:畎县,故弦国,《注》后文载之,此引《地道记》,盖聊述闻见,与《沔水》篇郧乡下引李奇以为郧子国同。)
不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秦置县,属南郡,见《舆地纪胜》。汉属江夏郡,后汉因,吴改为武昌。初为武昌郡治,后为江夏郡治,晋复为武昌郡治,宋、齐、梁因,即今武昌县治。)
旧樊楚也。
(戴、赵改也、改地。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也,称《春秋语》云,鄂渚樊楚。)
《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
(朱红讹作之名某者四字,《笺》曰:《史记·楚世家》,熊渠立中子红为鄂王。戴改红。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红。《环宇记》引《系本》原作红,又引《九州记略》,今鄂人事鄂王神,即遗像也。)
《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
(守敬按:《汉志》南阳郡西鄂县,应劭曰,江加西。是西鄂对此鄂立称。《太康地志》则又以鄂对西鄂言,故谓之东鄂。《史记·楚世家·集解》引刘伯庄,亦云,鄂,地名,在楚之西,后徙楚,今东鄂州是。)
《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
(守敬按:《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九州记》同。)
孙权以魏黄初中,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
(朱讹作黄初元年中,戴、赵删中字。会贞按:《吴志·孙权传》,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在魏黄初二年。例以下称晋惠帝永平中,此当作魏黄初中,盖校者注二年二字於旁,后混入正文,又讹二为元也。信心相。)
鄂到徙治于彭山东。
(守敬按:此沈约所云晋太康元年复立之鄂县也,属武昌郡,宋、齐、梁因。《环宇记》,汉旧鄂县,吴改武昌,晋复立鄂县,此县废矣。是晋之鄂县有迁徙,当即此《注》所云徙至袁山东者,在今武昌县西南二里,袁山风下。)
又以其年立为江趱郡,
(守敬按:《吴志·孙权传》魏黄初二年,权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是始立武昌郡於上。《元和志》,吴江夏郡理武昌。《晋书·王戎传》,戎受诏作吴,前锋进攻武昌,江砟太守刘朗诣戎降,尤吴江夏郡治武昌之切证。盖改武昌郡为江夏也。后世地学家多不知吴有废武昌群则立江夏郡事。)
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武昌。
(会贞按《吴志·孙权传》,黄龙元年,迁都建业,徵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孙皓亦都之,皓远东,令滕牧守之。
(会贞按:《吴志·孙皓传》,甘露元年,从西陵督上学阐表,徙都武昌。宝鼎元年,远都建业,卫将军滕牧留镇武昌。)
晋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
(守敬按:《晋书·惠帝纪》,元康元年七月,分扬州、荆州十郡为江州。《通鉴》同。此则云永平中置,考永平地年三月,改元元康,盖是年春议置州,至秋始实行也。而《舆地纪胜》引《元和志》,谓在武帝太康十年。《环宇记》同。今本《元和志》又作元康二年,未审。)
传综刺史,治此城。
(守敬按:傅综,《晋书》元传,未详为刺史在保时?据《宋志》,元康元年置江州,初治豫章。《元和志》,惠帝立江州於豫章,元帝移理武昌郡,《舆地纪胜》引《武昌志》云,元帝建武元年,移治武昌,自王处仲始也。)
后主尉庾亮之所镇也。
(守敬按:《晋书·庾亮传》,成帝时,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咸康六年梦,赠太尉。)
今武昌郡治,
(守敬按;晋太康元年,改江夏郡为武昌,治此,至梁不改。)
城南有袁山,
(守敬按:《吴志·王蕃传·注》引《江表传》作来山,《通鉴》晋泰始二年亦作来山,胡《注》引《水经注》同。徐文靖《管志硕记》引亦同。又言即昭五年,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然《御鉴》四百九十二引《江表传》则作袁山,与朱本郦《注》同,未能定为孰是?)
即樊山也。
(守敬按:《初学记》八引《武昌记》,樊口之东有樊山。《舆地纪胜》,考《御鉴》四十八引《武昌记》,九宫山,晋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宫殿。又八百三十三引《武昌记》元嘉初云云,则荃为宋人。)
曰:樊口南有大姥庙,
(守敬按:《环宇记》,樊姥庙在鄂州西北百七十二里,在今武昌县樊山口。)
孙权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
(朱《笺》曰:依夕字误,当作依希。赵云:按非也。锺惺曰,依夕犹言傍晚。《太平御鉴》引《武昌记》,正作依夕。)
问权猎何所得?曰:止得一豹。
(朱止作正,戴、赵同。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止,《类聚》引《武昌记》原作止,《广记》引作只,亦止之变文,邻订。)
母曰:何不竖豹尾?忽然不见。
(守敬按:《类聚》十、《御》四十八、六百八十、《广记》一百三十五并引《武昌记》此文。)
应劭《汉官·序》曰:豹尾过后,执金吾罢屯,解围。天子卤薄中,
(朱天讹作大,戴、赵改。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天。)
后属车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
(守敬按:《续汉书·舆服毛》刘《注》引《小学汉官》篇,豹尾过后,罢屯解围。胡广曰,施於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故须过后,屯围乃得解,皆所以戒不虞也。)
盖权事应在此,故为立庙也。
(守敬按:谓权即位於此也。《御鉴》六百八十引《武昌记》,权为立庙,以其处樊山神,故名为樊山大姥。)
又系皓亦尝登之,使将害常侍王蕃,而以其首虎争之。
(朱以在虎下,《笺》曰:《江表传《注》引。孙皓於殿上斩王蕃,出登来山,使亲近将蕃首。作虎跳狼争咋?之。赵、戴以移而字下。)
北背大江,
(会贞按:城以南为向,以北为背,说见《氵?水》篇灵泉池下。)
江上有钓台,
(会贞按:《环宇记》,钓台,武昌池下有石圻,临江悬峙,四眺极目。《武昌记》钓台在城南。今在武昌县西北江滨。)
权常极饮萁上
(赵改常作尝。)
曰:堕台醉乃已。张昭尽言处。
(会贞按:《吴志·张昭传》,孙权於武昌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酒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有惭色,遂罢酒。)
城西有效坛,权告天即位于此。
(朱脱即字,赵、戴增。会贞按:《舆地纪胜》引此作即位告无奇不有於此。《吴志·孙权传》,黄龙元年四月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注》引《吴录》载告天文。《环宇记》,郊坛冈在武昌县东南。《舆地志》:吴帝效坛。《一统志》在武昌县西。)
顾谓公卿曰:鳍子敬尝言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会贞按:《吴志·鲁肃传》,肃始见孙权曰,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及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云云。)
城东故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
(会贞按:《元和志》,孙权故都成,在武昌县东一里馀,本汉将灌婴所筑。《环宇记》,吴大帝城在鄂州西百八十里。魏黄初二年,吴王置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西北一角谓之流津,北临大江。盖因灌所筑而增修之。考《史记·灌婴传》渡江定豫章等郡。《赣水注》以南昌城为婴所筑,此南郡地,南接豫章,史虽不言,或婴远淮北时经过所为乎?)
江中有节度石三段,广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
(会贞按:《环宇记》,节度石在鄂州西一百八十四里,其石在江中。《舆地志》,西陵与武昌分界处。《舆地纪胜》引《环宇记》亦作西陵,与此作西阳异。考西陵在今贡冈县西北,西阳则在黄冈东,与武昌隔江相对。《名胜志》,石在武昌县东三里。)
又东得五丈浦,又东得次浦,
(朱讹作又得东五丈又得次浦。全、赵上句得东二字乙转,丈下增浦字,下名增东字,戴删上句,但作又东得次浦。守敬按:戴删,非也。《环宇记》,五丈湖在武昌县东,有长湖通江南,科即乾涸,陶侃作塘以遏水,於是水不竭。永嘉年初颓破,太守褚隽之处重修复。《舆地纪胜》,五丈湖在武昌县东八里,旧名面湖。《名胜志》,五丈湖今名羊栏湖。《一统志》,五丈口在武昌县东。即江通五丈湖之浦也。戴不知有五丈湖,遂不知有五丈浦,故误删,当以赵订为是。《名胜志》引此,次浦作沙浦,未知孰是?浦在今武昌县东。)
江浦也。东迳五?几北,有五山,沿次江阴,故得是名矣,仲雍谓之五圻,
(会贞按:《名胜志》,五圻在五丈口之下。)
江水左则巴水注之,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
(孙星衍曰:巴、声相近。)
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
(会贞按:《决水经》云,决水同户江雩娄县南大别山。《注》,俗谓之为檀公岘,盖大别之异名也。据此《注》则又有下灵分水、巴山之异名。巴水始见《宋书·沈庆之传》及《蛮传》,决水出山阴,巴水出山是,犹上垂山之水与淠水同发一山,出同而流异也。今曰巴河,源出罗田县东北一百五十五里盐堆山。)
南历蛮中,
(会贞按:《宋书·蛮传》,西阳有五水蛮,巴水其一也。详见《蕲水》篇,则此为蛮地。)
吴时,旧立屯于水侧,引巴水以溉野。
(会贞按:今轹田为三国吴、魏分界处,故吴屯兵守险,并引水溉田,以储粮。)
又南迳巴水戍,
(会贞按:今蕲水县西七十里,有巴河巡司。《一统志》谓即巴水戍,但巡司在江滨,与《注》迳巴水戍又南流注江之文不甚合,宜以县西北巴水驿当之。)
南流注于江,
(会贞按:今巴河自罗田县又西南流,至蕲水县西南,黄冈县东入江。)
谓之巴口,
(会贞按:《梁书·武帝纪》,齐中兴元年,东?遣吴子阳、光子衿等救郢州,进据巴口。即此。今谓巴河口。)
又东迳畎县故城南,
(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笺》曰:《汉书·地理志》江夏郡畎县,孟康音汰,又音徒系反。旧本作较,宋阳郡,晋因,宋孝武改曰孝宁,属西阳郡,齐、梁因。在今蕲水县西四十里。)
故弦国也。
(全云:此是《汉志》语,而前西最最郡下,又引王隐《晋书地道记》,是为复也。会贞按:郦主《汉志》,前引《地道记》以为弦子国,盖广异闻,书中如此者甚多。全氏议其复。未达郦意。《春秋。杜《注》,弦国在弋阳畎县东。)
《春秋·僖公五年》秋,楚灭弦,弦奔黄者也。
(会贞按:此《经》文。)
汉惠帝二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
(朱作元年,各本皆同。沈氏曰:《汉表》作黎朱仓,此从《史表》。会贞按:《史》、《汉表》并在二年,则元字这误无疑,今订。)
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
(守敬按:五洲在今水县西四十里,兰溪西江中,郦氏明云,有五洲相接故名。而《方舆纪要》乃云,相传伍员适吴时过此,因名伍洲,何耶?)
宋孝武帝举兵江洲,
(朱讹作洲,戴、赵改。)
建牙洲上,有紫云阴之,即是洲也。
(守敬按:沈约《宋书·孝武帝纪》元嘉末,为江州刺史,时缘江蛮为寇,使上统众军伐之,出次西阳之五洲,会元凶弑逆,上率众入讨。不言紫云,《符瑞志》亦不载。考《御鉴》八百七十二引《宋书》曰,世祖在江州起义,建牙军门,有紫云二段落於牙上。此当徐爰或孙严《宋书》,为郦所本。)
江会希水口。
(守敬按:《一统志》引旧《志》谓之兰溪口,在今蕲水县西南。)
水出?县霍山西麓。山北有?县故城。
(朱自东会希水口至此讹作《经》,出上无水字。戴改《注》,增水字。全、赵同。守敬按:?县、霍山并见《氵比水》篇。《宋志》,元嘉二十五年,立希水县。取水为名,今水源出英山县北界岭,曰落里河。)
《地理志》曰;县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庙。
(守敬而远之按:《汉·地理志》,?县天柱山在南,有祠。此钞变其辞。又《效祀志》,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尔雅》,霍山为南丘。郭《注》即天柱山。汉武以衡山辽旷,因谶纬,皆以霍山为南丘故移其神於此。)
音潜。
(谭元春曰:二字恐非正文。赵云:按友夏之言是也,二字《注》中《注》。《汉志·注》,晋灼曰,音潜。)
梁立霍州治此。
(朱梁作齐,戴、赵同。守敬按:《梁书·武帝纪》,天监六年分豫州置霍州。《环宇记》,天监四年,於A6县改置霍州,兼筑别城。《地形志》,霍州,萧衍置,魏因之。《隋志》,霍山县,梁置霍州。而无言齐置此州者,《注》文齐为梁字之误无疑,今订。)
西南流人为二水,枝津出焉。
(会贞按:村津出为蕲水。《蕲水注》所谓首受希水枝津是也。)
希水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湖水又南流,迳?大县东而南流注于江。
(守敬按:今落里河南流,迳英出县、罗田县,又西南为古河,至蕲水县西南入江。)
是曰希水口者也。
(朱水口讹作口水,戴、赵、赵乙。)
然水流急,霖雨暴疾,
(朱讹作病,《笺》曰:孙云,疑作澍。赵据孙潜校改疾。戴改涨。)
漂滥无常,行者难之。
(会贞按:《舆地纪胜》,?石在蕲水县东北十里,罗田三溪之水会焉,高数十丈,?石十馀里,横截溪流,水注罅中,皆咸?窦,玲珑相通。重淙而下,湍迅异常,入蕲水界为浠水。与此水流急?云云合。)
大江右岸有压里口、安乐浦。
(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压里口在今武昌县东。《舆地纪胜》,安乐矶在武昌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使子登出征。次于安乐。此这乐浦盖在矶侧东。《舆地纪胜》,安乐矶在武昌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使子登出征,次于安乐。此安乐浦盖在而侧矣。)
从此至武昌,尚方作部诸屯相接,枕带长江。
(守敬按:尚方作部诸屯无也。)
又东得桑步,步下有章浦,
(守敬按:桑步、章浦并在今大冶县东北。)
本南阳郡治。
(朱此句有讹文。全云:此地安得为南阳郡治?或因下南阳山而讹。先宗伯公曰,当作西阳郡治,是也。戴改南作西。守敬按:上叙江水迳西阳郡南,晋、宋、齐,西阳郡所领诸县,俱在江北,故郡在江北。此文承上江右岸,则在江之南岸,亦不得为西阳郡治。考《吴志·甘宁传》,拜西陵太守,领下雉、阳新二县。县均在今兴国州地。宁为太守,当有郡冶,而自来地志无及之者,疑南阳二字为西陵之误,郦氏未能详说耳。)
今悉荒芜。江水左得赤水浦,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浦在今蕲水县西南。)
夏浦也。江水又东迳南是山南,
(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又曰芍?几,
(朱芍作苟,《笺》曰:宋本作芍。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曰南阳?几,(会贞按:南阳面今名月石矶,在蕲州西江滨,接蕲水县界。)
仲雍谓之南阳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势建军急。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
(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此汉之西陵县,或以对《禹贡》之东陵,差为近之。若夷陵之西陵,虽见《国策》,然何足比汉之西陵县。汉县属江夏郡,后汉为郡治,魏属弋阳郡,晋属西阳郡,宋因,齐为郡治,后徙废。此西陵县在江北。《括地志》、《元和志》并云,在黄冈县西二里。故《一统志》以为在黄冈县西北,而《方舆纪要》谓在黄州府东北百里,异。据此《注》则在今蕲水县西北,又异。)
《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
(守敬按:《秦策》楚顷襄王二十年,白起拔楚西陵。《六国表》、《楚世家》同。《集解》徐广曰,属江夏。此郦氏所本。据《表》楚顷襄王二十年,当秦昭王二十八年。?俞年,白起击楚,拔郢,烧夷陵,更东至竟陵。竟陵在今猪祥县南远在汉西陵县之西,若西陵是西陵县,则秦兵已先出竟陵之东,於地望不合。考《舆地纪胜》引《荆州记》,自夷陵县氵斥江二十里,入峡口,名西陵峡。《吴志·孙权传》,黄武元年,改夷陵为西陵,盖因附近先有西陵陵之目故也。然则夷陵、西陵伊迩,而非一地。白起先拔西陵,后烧夷陵,於情事亦合。《通鉴》周报王三十六年《注》,西陵即夷陵,稍未审。徐广以江夏之西陵县当之,误矣。)
汉章帝建初二年,封阴棠为侯国。
(赵堂改棠。守敬按:《后汉书·明帝八王传》,梁节王畅母阴贵人。建初二年,封畅舅阴棠为西陵侯。)
江水东历孟家溠。
(朱作氵羌,《笺》曰:疑作溠。戴、赵改。守敬按:溠在今蕲州西。)
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
(朱此十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
即黄石?几也。
(会贞按:《环宇记》广济县黄石山引此文。《舆地纪胜》蕲州下说同。据《方舆纪要》,大江自蕲州流入广济县境。县西南之黄石山引此文。《舆地纪胜》蕲州下说同。据《方舆纪要》,大江自蕲州流入广济县境,县西南之黄石矶,临大江。则广济乃别一黄石矶,非此也此矶在今大冶县东北三十里,下有黄石港。)
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也。
(全、赵也上增治字,戴删也字。守敬按:此西陵县入武昌,即此县矣。)
县北则三洲也。
(会贞按:洲在今大东北。)
山连延江侧,
(朱延讹作迳,侧讹作则,戴改。赵改则,仍迳。会贞按:《方舆纪要《引《风俗记》,山延连江侧,东望偏高,与此文略同。则戴改是也。)
东山偏高,谓之西塞,
(会贞按:《元和志》,西塞山在武昌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环宇记》引《江夏风俗记》,高一百丈。袁宏《东征赋》,沿西塞之峻?。《江表传》,刘勋入楚江,闻皖已没,遂投西塞。在今大冶县东九十里。)
东对黄公九?几,
(会贞按:九矶在今大冶县东,或云即今北岸拦头矶、瓮潭矶、湖矶、越水矶、猫儿矶、?参鱼矶,茅山矶,失之。)
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
(朱此下有也字,全、赵同。戴删。会贞按:《左传·昭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杜《注》,洛阳西南伊阙口也。则阙塞乃伊阙之殊目。非要塞之通称。然考《舆地纪胜》西塞山在武昌东百三十里,介大冶,於两县之间为阙塞。《名胜志》、《方舆纪要》并谓状如阙塞,疑此阙为关之误。)
从此济于土复,土复者,北岸地名也。
(赵复并作氵复,云:按《方舆纪要》大冶县西塞山北,即道士γ也。亦名土γ,则土氵复者即土γ也,氵复与γ通用。会贞按:顾氏所称土γ甚著唐贞元间,符载有土γ镇《保宁记》,但据郦说,土复在江北岸,为今蕲州地,非西塞之土γ。观下江右岸又有土复口,则地以土复名者多矣。)
又东过蕲春县南,蕲水从北来注之。
(朱来作东,《笺》曰:克家云,疑作北来。赵云:按北东字本《禹贡》,不误。会贞按:克家疑作北不,是也。来东形近致误。蕲水非北东流,赵氏安得引《禹贡》为证?《蕲水》篇见前。)
江水又得苇口,江浦也。
(朱苇作常,《笺》曰:宋本作韦。赵改苇,云:下浦东有苇山可证也。戴改同。赵改又作右。会贞按:《名胜志》蕲州下引此作又得苇口。今兴国州北有?源湖,其不东北流,至大冶县东南?源口响应江。)
浦东有苇山,
(会贞按:山在今兴国州东北。(江水东迳山北。北崖有东湖口,(会贞按:谓江之北岸也。东湖口在今蕲州西。)
江波左?,流结成湖,故谓之湖口矣。江水又东得空石口,
(会贞按:口在今蕲州西南。)
江浦左右,临江有空石山,
(朱左作在,戴、赵同。王校云:一本误左。会贞按:在字误,作左是也。谓此浦之左右有山临江,水自空石中出也。)
南对石穴洲,洲上有蕲阳到治也。
(戴删也字。会贞按:石穴洲即《蕲水》篇之蕲阳洲。晋改蕲春为蕲阳。蕲阳洲上有蕲阳县徙,见彼篇。)
又东,蕲水注之。江水又东,迳蕲春县故城南。
(守敬按:县见《蕲水》篇。)
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陈俊子浮为侯国也。
(戴删也字。守敬按:《后汉书·陈俊传》,建武十三年,封祝阿侯,二十三陵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蕲春侯。章怀《注》,《东观记》曰,诏书以祝阿益济南国,故徙浮封蕲春侯。据《光武十王传》,建武三十年,以祝阿等县益济南国。此谓三十年封浮,信矣。)
江水又东,得铜零口,不浦也。
(守敬按:《通鉴》晋建兴元年,周ダ屯浔水城,为杜发所困,陶侃使朱伺救之,发退保冷口。胡氏谓令口或为铜零口。在今蕲州南。)
大江右迳暇蟆山北,
(守敬按:山在今兴国州东北。)
而东会海口,水落石出南通大湖,北达于江。
(守敬按:今海口湖在兴国州东北六十里,其水东南流至黄颡口,入江,与水所叙南北异势。)
水左右翼山,
(戴删水字。守敬按:谓海口水之左右皆山也,与上江浦左右有空石山同。水字非衍。)
江水迳其北,东合臧口,
(守敬按:口在今兴国州东北。)
江浦也。
(朱作矣,赵同,戴改。)
不水又左迳长风山南,得长风口,江浦也。
(会贞按:李白诗,直至长风沙。长风沙在今安庆府怀宁县,即石牌湾也。《北江诗话》引此《注》为证,误。此长风山、长风口,在今庆济县西南七十里。)
江水又东迳积布山南,俗谓之积布?几,
(会贞按:《元和志》,积布山在广济县南一百里,南临大江,垒石壁立,形如积布,故名,俗谓之积布矶。《一统志》在广济县西南一百里。)
又曰积布圻,庾仲雍所谓高山也此即西阳、地阳二郡界也。
(朱《笺》曰:西阳一作南阳。会贞按:作西是是,作南阳,误也。西阳郡见上。《宋志》,晋惠帝永兴地年,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此为晋西阳郡之蕲春县、寻阳郡之寻阳县分界处。寻阳县见下。)
右岸有土复口,
(朱口讹作日,戴、赵改。赵复作氵复。会贞按:口在今兴国州东北。)
江浦也。夹浦有江山,会贞按:夹字妈左右二字之为文,江字疑衍,又或是误字,有江山作临江有山解,亦通。)山东有设口,
(朱口讹在有设上,赵同,戴乙。会贞按:口在今兴国州东北。)
江浦。
(戴浦下增也字。)
庾仲雍谓之朝二浦也。
(全云:朝二浦,先宗伯公手校本作朝江浦,即上设江浦之义。)
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
(朱利讹作刊,下同。赵改。说见《注》中,戴改同。)
江水东迳琵琶湾也。
(戴删也字。会贞按:九江郡西有琵琶洲,因白傅为江州司马时,听商妇琵琶得名。《北江诗话》以此琵琶山下琵琶湾当之,非也。此山与湾在今广济县西南。)
又东迳望夫山南,
(会贞按:山在今广济县西南。)
又东得苦菜水口,
(朱重水字,戴、赵删。会贞按:《环于记》盆水源出青盆山。《方舆纪要》、《一统志》并谓青湓山在瑞昌县西七十里。据此《注》富水出青湓山西北流,又西北云云,当即出瑞昌县西南之大桥河西北流迳兴国州,折而东,至富池口入江者。后世谓富水即长河,源出通山县东,至兴国州东富池口入江,盖以长河之源较远耳。然通山无青当代湓山,又水东北流,非西北流,亦不合也。)
西北流迳阳新县,
(朱脱新字,戴、赵增。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阳新。《元和志》吴大帝立阳新县。《吴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五年,以武昌、正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立武昌郡,是阳新属武昌,不属豫章。惟宋本《环宇记》言未属武昌郡以前,属豫章,与此《注》故豫章之属县合,及吴省武昌郡,阳新属江夏郡,晋复属武昌郡、宋、齐、梁因,在今兴国州西南六十里,)
,故豫章之属县矣。
(朱无县字,《笺》曰:一作属县。全、赵、戴增。)
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
(朱阳新讹作新阳。赵同,云:《晋志》无新阳之名,《宋志》竟陵太守属有新阳男相,殆是永初后所置,戴改阳新。守敬按:因水迳阳新而载阳新之事,全、戴情调是也。赵仍新阳之误,而引《宋志》为证,失之。宋新阳即今京山县治,与此地不相涉也。)
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食儿,不露其衣,言是鸟落鹿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朱夜飞讹作飞夜。戴乙,云:朱翌猗《觉寮杂记》,岭外人家婴儿衣,暮则急收,不可露夜。土人云有蛊名蝉衣,夜见小儿衣,必飞毛著其上,儿必病寒热,久则瘦不可疗。其形大如蝴蝶,《水经》谓之夜飞游女。《搜神记》又谓之作游女,以为即鬼车也。守敬按:明抄本作夜飞。《御鉴》八百八十三、九百二十七并引《玄中记》比此为诚意。作豫章男子,作生三女,作夜行游女,异。中叙鸟无子,喜取人子食为子。人食小儿,不可露其衣,此鸟度即取儿也。尤异。《搜神记》十四戴此事,又作豫章新淦喻人。)
又西北迳下雉县,守敬按: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建安中,吴属武昌郡,及省武昌郡,属江夏郡,晋复属武昌郡,东晋省。在今兴国州东南。)王莽更名之润光矣,
(朱光作凶,《笺》曰:当作光。戴、赵改。会贞按:《名胜志》引此作光。)
后并阳新。
(朱讹作新阳。全云:孙吴析下雉置阳新,未尝并下雉入新阳也。真仍。戴改阳新。守敬按:作新阳,误也。宋本《环宇记》晋义熙中,并入新吴。又引《武昌记》,义熙中,并入奉新。《一统志》引《武昌记》,作并入阳新世界。)
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
(朱脱成字,赵据孙潜校增,戴增同,守敬按:《名胜志》引此有成字。)
旧吴屯的居也。又东流注于江,谓之富口。
(朱后不相应,显有脱文,今增。)
江水又右得口,又东,得兰溪水口。
(朱讹作江水口右东得兰溪水口。戴、赵改口右东作又东右,会贞按:如全、直、戴所改,是只一兰溪水矣,观下云并江浦,则明有二水,今粗订之。惟上句是得保口,则不可考耳。二口并在今瑞昌县西北。)
并江浦也。又东,左得青林口,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黄州府志》,青林口即武穴镇。在今广济县南七十里。)
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
(朱水上有即字,赵即改江,增左傍青林湖即利水信字,云:《环宇记》广济县下引此文曰,江水左傍青林湖,即利水。今校补八字。利用职权水,《世本水经注》作刊水,前后《经》、《注》俱校改。全即改江,增八字同。戴删即字。守敬按:戴删是,全、直本改、增非也。《环宇记》引乃钞变《注》文,何得据以改增,至《注》有即字,盖后人据《环宇记》於水上增即利二字传刻者因下有《经》所谓利水之文,此不得先言利水,知二字为衍,删之末尽耳。惟《环宇记》称利水,足正今本《经》、《注》刊字之误,则可贵也。《汉志》庐江郡下,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决水注》淮水,则东陵在今商城、固始之南,此利水在今文教济黄花菜梅境。水出东陵,则自商城、固始东南,至广济黄梅为古东陵地。阮元谓庐州府舒城县,应是东陵之首,东至扬州甘泉、江都,为东陵尽处,非古谊也。)
江夏有西陵县,
(守敬按:谓汉江夏威夷郡西陵县也。详见上西陵县故城下。)
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和江至于东陵者也。
(全云:按此则善长不以洞庭为九江,以是知第四十卷九江在长沙下隽之文,非《水经》所有。如以为《经》、《注》互异,则彼文善长何无一语纠正之?守敬按:善长不以洞庭为九江诚如全氏说。而全氏於《山水泽地》篇,谓善长以湖汉为九江,则非。善长引《禹贡》之正名。《禹贡〉之九河,为一河所分,则九江亦必为江水所分。《淮南子》禹凿江而通九路,是其明徵。其他入江之水,固不可以名江也。夫九江为《禹贡》要义,善长不应不置一辞。考《事类赋注》六引《水经《释九江三科,皆是上《注》文。盖善长於岸阻江山以下实叙九江。而今本亡之,惟叙九江於东陵之后,似与《禹贡》不合。不知利水本始终西南流,固不嫌先东陵而后九江也。寻阳见下。)
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
(守敬按:山在今广济县东南六十里。)
宋太始元年,明帝遗沈攸之西伐子勋,伐栅青山,见一童子甚丽,问伐者曰:取此何为?答欲讨贼。童子曰:下旬当平,何劳伐此?在众人之中,忽不复见。
(守敬按:《宋书·明帝纪》,泰始元年,晋安王子勋举兵反,二年八月平。《子勋传》,二年,沈攸之诸军至寻阳,诛子勋。伐栅事未详所出。)
故谓之一青林湖。
(守敬按:《环宇记》广济县载青林湖。《方舆纪要》,广济县西有青林湖。《黄州府志》县东南,疑即今之太白湖。)
湖有鲫鱼,食之肥美,辟寒暑。会贞按:《酉阳杂俎》寻阳有青林湖,鲫鱼大者二尺馀,小者满尺,食之味美,亦可止寒热也。比此尤详。考《神异经》东南海中有ピ州,洲有温湖。鲋鱼生焉,食之宜署,而壁风寒。鲋即鲫也。)湖水西流,谓之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
(守敬按:?前汉寻阳县属庐江郡,后汉因,吴属蕲春郡,晋太康元年属武昌郡,二年,仍属庐江郡。永兴元年为寻阳郡治。东晋郡徙。义熙八年县废。在今蕲州东。)
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
(守敬按:注江处当在今广济县南。今太白湖水为堤所隔,不与江通。)
《经》所谓利水也。
(会贞按:《通鉴》晋感和二年,《注》引此作《经》所谓利水也。与《环宇记》称利水同。益足徵今本刊字之误。)
右对马头岸。
(守敬按:今瑞昌县西北有马头镇。)
自富口迄此五十馀里,
(朱十作千,《笺》曰:当作十。戴、赵改。)
岸阻江山。(戴云;按《水经》于沔水内,叙其入江之后所过,盖与东水合沔之后,许略两见。今江水止于下雉县,而《沔水》内订其错简。又东过彭蠡泽又东过皖县南,又东至石城,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又东北出居巢且南,又东过牛渚,又过毗陵县为北江。参以末记《禹贡山水泽地》,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下雉县以下,大江入海之大略固具在。道元于江水叙次必详悉自宋时已阙逸矣。
赵《释》曰;何氏曰,此下《注》文,总见二十八卷沔水南江下,又曰,三卷述大江源委,即当继以沔水,盖沔即汉,江、汉同朝宗于海,不可得而隔越也。一清按:义门之言非也。《沔水》篇兼叙北江、南江,《江水》篇专叙中江,岂可合也?《禹贡锥指》曰,《水经》江水自下隽以东,所纪山水地名,或琐细难考。沔水自石城以东,尤多舛错。道元亦自谓未必一得其实。今扑克府州县志附载其下。《水经注》,江水自西塞山又东,迳蕲春县故城南,又东,迳积布山南,又东迳下雉县北,又东,左得青林口,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又东,迳瑞昌县北,广济县南,又东,迳德化县北,黄梅县南。彭蠡泽在德化县东南九十里,其水北注于江,此《导江》东迤北会于汇之所经也。江水至德化县东北,与赣水合。彭蠡湖从南来注之。不水又东北,迳湖口县北,又东北,迳彭泽县北,其对岸则宿松县、望江县。又东北,迳东流县西,其对岸则怀宁县。又东北,迳贵池县北,其对岸则桐城县。又东北,迳铜陵县西。又东北,迳繁昌县北,其对岸则无为州。又东北,迳芜湖南县西。又北,迳当涂县西,其对岸则和州。又东北,迳江宁县西,其对岸则江浦县。又东北,迳上元县北,其对岸则六俣县。又东,迳句容县北,其北岸则仪真县,又东迳丹徒县北,其北岸则江都县。又东,迳丹阳县北,又东,迳武进县北,其北岸则泰州。又东,迳江阴县北,其北岸则泰与县、靖江县、如皋县。又东,迳常热县北,其北岸则通州。又东,迳太仓州北,春北岸则海门县,又东,入于海。此东为江入于海之所经也。又曰,《汉志》湔氐道下云,江水东南至江都入海。江都下云:有江水祠。海陵下云,有江海会祠。皆以北岸言之。江海会者,谓江入海处也。毗陵下云,北江在北东入海。则以南岸言之。今泰州、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汉时皆为海陵县地。今武时、江阴、常热及太仓,濒海之乡,汉时皆为毗陵县地。故大江入海在其境,班氏所言。初无渗漏。然北江者,大江之正流也。而《志》与中江、南江并列而为三,使枝斡不分,石城分江水,即南江之上源,而松江在吴县南者,中江由阳羡入海之道也。《志》更以为南江,使首尾横决,此则其所短耳。《水经》依《导水》之序,先沔而后江。《沔水》篇云,与江合流,东过彭缘泽,又出居巢县,又东至石城县人为二,其一过毗陵县北为北江,而不及江都,盖举其南而遗其北也。《江水》篇叙至下雉县北东陵乡之东北而止,以是应过九江至于东陵之文,而不知此东陵非《禹贡》之东陵也。自是以下,则以为与沔水同。故不复见。然《沔水》篇但云过毗陵为北江。而下文则专叙南江至馀姚入海,无一言及于北江遂使志家有错认北至阴为浙江者,贻误不小,按东樵之言亦非也。世本《江水》篇缺轶下卷,故中江入海之道遽湮耳。予为采撷遗文,补亡正缪,欲为郦氏洗此沈冤,长夜复旦,或庶几焉。《环宇记》舒州望江县下引《水经注》云,不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亦呼大雷神。桐城县下云,益塘山在县南一里。《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巡狩,过盛唐,作《枞阳盛唐》之《歌》。郦元注《水经》云,此水源东南流迳盛唐戊,俗谓之小益唐。雷水又名雷池水,又云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自发源县界,东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流迳县南,去县百里。又东入于海。江行百埯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晋庾亮《报温峤书》云,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乃上此地,即《注》所云青林水,又西南迳寻阳分为二,一水东南流过大雷者也。《御鉴》引《水经》曰,雷水南迳大雷戍,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南流入江,谓语小雷口也。《困学纪闻》,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大雷在舒州望江县,《水经注》所谓大雷口也。晋有大雷戍,陈置大雷郡。自《注》云,积雨为池,谓之雷池,东入于江,谓之大雷口。《针胜志》桐城县下引注《水经》曰,枞阳湖水,绕团亭,与江水合而东流,即此处也。太湖县下引《水经注》云,泰始二年置县,在龙山,太湖水边。水出县西积稻山,东南流入大江。《汉志》庐江郡湖陵邑下云,晋泰始二年置县,在龙山,太湖水边。水出县西积稻山,东南流入大江。《汉志》庐江郡湖陵邑下云,北湖在南。全氏曰:北湖即枞阳湖,与丹阳郡溧阳县之南湖,隔江对岸。《初学记》舒州引《水经注》云,破虏矶东有赵屯城,内有仓。《环宇记》和历阳县下云,洞口浦,魏将曹休、张辽代吴至上,与吴军相望。《水经注》云,江水左列洞口。《书叙指南》云,《水经》和州地名洞浦。《初学记》和州引《水经注》云,江水北迳鸟江县之丰浦,上通湖池。又云,次得阴塘水,同受皇后湖,湖水连为包湖,西翼潭湖。《方舆纪要》云,和州乌江浦在故鸟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舟待项羽处。《水经注》云,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鸟江渡也。章怀《后汉书·张禹传注》引《水经·注》云,吴王赐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与群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按东汉扬州刺史治历阳,今和州也,周应合《景定建康府志》云,白鹭洲在城之西。郦道元《水经》云,江宁之新林浦,西对白鹭洲。又曰,曲水,晋海西公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基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方舆纪要》常熟县昆承湖。《水经注》云,广长各十八里。《文选·江赋·注》引《水经注》曰,中江东南左会氵鬲湖。《汉志》丹阳郡溧阳县,应劭曰,溧水所出南湖也。《说文》,溧水出丹阳溧阳县。又有?水,亦出丹阳。《建康府志》云,郦道元《水经》曰,朱湖在溧阳。又云,银林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即鲁阳五堰也。今芜湖县南有支江,俗称为到河,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三湖,丹阳、高压成,、石臼湖也。至银林而止。所谓中江东至阳羡。即此也。苏、常承此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歙皆由芜湖西出,达于大江。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中江亦渐隘狭。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间必被水患,遂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钱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又云,中江旧迳溧阳县界,古三江之一,今永阳江一名九最江,一名颍阳江,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其遗迹。诏工元十七年,蒋日用作《本县城隍记》云,此县南压中江,风波不借,舟楫无施。县宰乔翔创浮梁以便行旅。中江桥梁之设?于此。景福三年,杨行密将台?作五堰,施轻舸馈粮。是时中江置堰,江流亦既狭矣。东坡《奏议》云,溧阳县之西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饭卖?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阻,因绐官中放心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暴涨,皆入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时元佑六年也。是时中江尚通,其后东霸既志,中江遂不复东,惟永阳江水入荆溪。漫著其详,以见溧阳亦禹迹之所历云。明高淳韩邦宪作《广通霸考》曰,文教广通镇在高淳县东五十里,世所谓五堰者也。西有固城、石臼、丹阳、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广德及大江水,东连三塔肖、长荡湖、荆溪、震泽,中有三五里颇高阜。春秋时,吴王阖庐伐楚,用伍员计,开渠以运粮,今尚名胥溪。及傍有伍牙山,云《左传·襄》,楚子重伐吴,克至于衡山。哀公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盖由此道。镇西有固成邑遗址,则吴所以拒楚者也。自是湖流相通,东南连两折,西入大江,舟行无阻矣。而汉、唐以来言地理者,遂以为水源本通,盖皆指吴所开为《禹贡》三江故道耳。中江之蛛丝马迹,见于群籍者如此。又《汉导》丹阳郡宛陵县下云,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在今宁国府界,岂即清戈江乎?《说文》冷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冷水疑即清水也。而应劭乃移而属之零陵郡冷道县下,故臣瓒以为非也。此水不见于《江水注》,为附记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王文钾
南北朝·甄鸾
清·刘仕廉
柯劭忞
(元)李志常
清·张起南
晋·僧肇
(清)法式善撰
明·周琦
唐·徐炫
(清)石玉昆
宋·王佐
明·兰陵笑笑生
(民国)田腾蛟
宋·陈槱
明·文震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