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发明]此句乃一篇纲领。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儒不信因果,由于未能理会儒书耳。故论及余庆余殃之说则信,谈及因果即不信,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

  福田心地图

┌─┐ 报恩田──父母师长和尚─┐

│三│             │

│种│ 功德田──佛菩萨贤圣僧─┼ 之类

│福│             │

│田│ 贫穷田──饥饿困厄人畜─┘

└─┘

  ┌─┐ 佛──┐      ┌─广置义井
  
│二│ 法──┤  方便──┼─建造桥梁
  
│种│ 僧──┤      └─平治险路
  
│八│ 父母─┼──敬田──┬─孝养父母
  
│福│ 师僧─┘      └─恭敬三宝
  
│田│ 贫穷─┐      ┌─给事病人
  
└─┘ 疾病─┼──悲田──┼─救济贫穷
      
畜生─┘      └─设无遮会

      寿短──愿他身死,杀害众生,建造淫祠 ┬─┐
  
┌─┐ 寿长──怜悯一切,戒杀放生,宁静惜福 ┘ │
  
│世│ 多病──恼害众生,不恤病苦 ┬──────┤
  
│间│ 少病──礼拜三宝,惠施医药 ┘      │
  
│七│ 丑陋──瞋恚斗诤,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
  
│事│ 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 │
  
│不│ 无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 故
  
│齐│ 有威德──不怀嫉妒,诚信不欺 ┘     │
  
│皆│ 卑贱──骄己凌人,负他财物,薄视僧尼 ┬─┤
  
│由│ 尊贵──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处己谦和 ┘ │
  
│心│ 贫穷──悭吝不施,常行窃盗 ┬──────┤
  
│造│ 富饶──性喜惠施,不负他财 ┘      │
  
└─┘ 恶智──亲近恶人,赞扬恶法,吝法不说 ┬─┘
      
善智──修习智慧,亲近沙门,受持正法 ┘

                    ┌───多病
                    
├───短命
                
┌─杀─┘┌──贫穷
                
├─盗──┴──共财不得自在
  
┌─┐           ├─淫──┬──妻不贞良
  
│十│           │    └──得不随意眷属
  
│恶├────┐ 身三恶业─┘    ┌──多被诽谤
  
│所│十恶正报│           ├──为他所欺
  
│感│即是三途│      ┌─妄言─┘┌─言无人受
  
│正│若生在人│ 口四恶业─┼─绮语──┴─语不明了
  
│报│中则如下│      ├─两舌──┬─眷属乖离
  
│余│文所感二│      └─恶骂─┐└─亲族弊恶
  
│报│种轻报耳│ 意三恶业─┐    ├──常闻恶声
  
│图├────┘      │    └──言多诤讼
  
└─┘           ├─贪───┬─心不知足
                
├─瞋──┐└─所求阙绝
                
└─痴─┐├──人求长短
                    
│└──被他恼害
                    
├───生邪见家
                    
└───其心谄曲

  二十七种善恶果报

   ̄ ̄ ̄ ̄ ̄ ̄ ̄ ̄

     ┌ 豪贵 ┐   ┌ 礼事三宝 ┐

│ 大富 │   │ 布施   │

│ 长寿 │   │ 持戒   │

│ 端正 │   │ 忍辱   │(八善)

│ 勤修 │   │ 精进   ├─┐

│ 明达 │   │ 智慧   │ │

│ 声清 │   │ 歌咏三宝 │ │

为人─┤ 洁净 ├─从─┤ 慈心 ──┘ ├ 中来

│ 不净 │   │ 猪 ─┐   │

│ 悭贪 │   │ 狗  │   │

│ 狠戾 │   │ 羊  │   │

│ 轻躁 │   │ 猕猴 ├───┘

│ 腥臭 │   │ 鱼鳖 │  (七恶)

│ 含毒 │   │ 蛇  │

└ 无慈 ┘   └ 虎狼 ┘

     ┌─颛愚──不教他────┐
     
├─喑痖──谤毁人    │
     
├─下使──负债不还   │
     
├─丑黑──遮佛光明   │(十一恶)
     
├─生獐鹿中──惊怖人  │
  
为人─┼─生在龙中──喜调戏  ├─ 故
     
├─身生恶疮──鞭挞众生 │
     
├─人见欢喜──见人欢喜 │(一善)
     
├─常遭县官──笼系众生 │
     
├─短小──轻蔑人    │
     
├─丑陋──喜瞋恚    │
     
└─无知──不学问────┘

  福田心地说

  有果无用

  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素。金银满柜,而适口仅免糟糠。可以安闲矣,必欲劳筋疲骨。可以快乐矣,但见终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耳。否则或因人之劝,而勉强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弥勒所问经》。

  有用无果

  荜门圭窦之人,而常居人之华堂大厦。疏食菜羹之子,而辄啖人之海错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劝人作福耳。否则或见人布施,为之欢喜赞叹耳。

  先富后贫

  《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以是因缘,先富后贫。

  先贫后富

  复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劳亦有劳之因。如经言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请僧到家,使僧奔走往来而后就食,则后世虽享大富,必以劳苦得之。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众僧安然得食,则其福报,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乐。

  贫而能施

  经又云:复有众生(必言众生,不言人者,人止说得一件,众生则该举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

  富而不施

  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施多福少

  《菩萨本行经》云: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譬如耕于薄地,下种虽多,所收甚少。

  施少福多

  又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或所与者,值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

  同忧异果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贫一富,见乞者来,俱怀忧闷。其有财者,惧有求索。其无财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忧恼。后来贫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饿鬼中。愁闷虽同,受报则异。

  异寿同果

  人寿数千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与人寿数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其福等无有异。

  为恶善终

  为恶而得善终者,今生之恶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杀羊,而不堕三途。过是以后,所杀之罪,一一偿之(见《大藏一览》)。凡恶人得福,皆作是观。

  为善恶终

  为善而或恶终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恶果先熟也。然又有见为恶终,而实非恶终者。如牧牛小儿,采华供佛,中路被牛触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经》);猕猴见僧而喜,戏披袈裟,失足坠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见《经律异相》)。总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报,特一时肉眼不识耳。

  身乐心不乐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谓身乐矣。然不知出世,未脱轮回,终不免三恶道之忧。

  心乐身不乐

  罗汉已断后有,可以永别三途,长辞六趣,心甚乐矣。若使未尝修福,则其一切供养,亦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经》云: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非真少也,特较之发心成佛,则为少耳)。

  小施大福

  经又云: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二则与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

  心地至成佛,无以复加矣。福田至成佛,亦无以复加矣。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人遇顺境,当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从布施中来,今世愈当济人利物。吾身无病,宿生定从慈悲中来,今世愈当戒杀放生。譬诸灯焰明时,即当继以膏油也。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当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业所招,若能顺受,债斯偿矣。不特此也,吾若贫穷,常愿天下皆富饶;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强;吾遇斗诤,常愿天下皆和谐;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种患难,即愿未来之世,救度此种患难之人。岂非烦恼即是菩提,毒药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从而劝勉,是以劝导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欢乐,是以随喜生福也。揄扬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赞叹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来之善,无不可为吾造福者。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第五愿则云"随喜功德"。上而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无不赞叹随喜,夫然后尽虚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为普贤大士也!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恶事未成,力能劝止,福在吾矣。恶事既成,愁忧不乐,福在吾矣。恶未播扬,多方隐讳,福在吾矣。恶既播扬,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恶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恶及于人,劝人忍受,福在吾矣。

  下附征事(五则)

  五里铜盆(《杂宝藏经》)

  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见一金猫从园堂东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铜盆三重,满中贮钱,五里内皆如是。王甚疑怪,问尊者迦旃延。答曰:"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即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财,置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一贫人,闻而踊跃,适有卖薪钱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发欢喜心,到门欲入,复遥向僧顶礼发愿。时贫人者,今王是也。"

  [按]佛在舍卫国,有一妇人,至心施一钵饭,佛记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为岂有一饭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问曰:"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曰:"高四、五里,每岁下实数万斛。"又问其核大小,答曰:"仅如芥子。"(此树天竺国有。)佛言:"地是无心之物,下一芥子种,尚能每岁收数万斛果。何况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诚奉一钵饭与如来耶?"夫妇二人,遂心开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闻五里铜盆之说,安知不作钵饭之疑耶?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卫国有一贫家,施一穗蒲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贫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断,非一月何?"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断。布施之心,不可暂断。必其念念相续,方能培植菩提种子。

  庵院盏饭,利人最多。使彼不觉不知,日日供养三宝。

  指上植福(《譬喻经》)

  昔有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日不见水草,适欲饿死,遇一树神,告之饥渴。树神即于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即问:"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叶佛时,本一贫人,恒于城门磨镜。见沙门乞食,必举右指,示其有斋之处,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赖此指。"长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饭多僧。后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按]无智之人,有财不能作福。有智之人,无财亦能作福。能学树神之指,则他人之财,皆可为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自顾吾之耳目手足,无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岂有此智慧乎?

  身小声宏(《贤愚因缘经》)

  波斯匿王,引兵过祇洹,闻一比丘诵经,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见,施十万钱。佛言:"当先与钱,然后可见。王若先见,决不施钱。"王遂施之。见此比丘,形极丑恶,倍复短小,果生悔心。问佛因缘。佛言:"迦叶佛涅槃后,尔时有王,起一塔庙。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国王责之。臣遂愤曰:'此塔太大,何时当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极短小。工既成后,随施一宝铃于塔,故五百世音声极妙。"

  [按]六根所造之因,善恶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乐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内,见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乐自娱,独其口似猪口。问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过,常言秽亵语耳。吁,可畏哉!

  十粒除贫(《法苑珠林》)

  隋终南山释普安,圣僧也,所至辐辏〖辐(fú)辏(còu),车轮的辐条纷纷向其中心集聚,形容备受众人拥戴〗,竞欲设斋。一日至大万村,有田遗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贫,无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见梁上孔隙中,有乱禾一团,取下视之,得黄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拟欲施僧。而又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遥掷僧房,而以十粒粟亲手放饭桶内。默祝云:"吾以前世悭贪,乃受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养众僧。若吾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甑(zèng),古时蒸食炊器〗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乃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既而察知其故,众共嗟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而是女遂出家学道。

  [按]虽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则为竭尽施矣。宿生之业,安得不从此而亦竭耶?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