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經名: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原不題撰人。內載唐天皇(唐高宗)問道於中岳潘尊師(潘師正),當係唐代上清派道士編撰。原本一卷,徒分作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立,萬物斯備。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大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大洞迹別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青始。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白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黃玄。故《九天生神章經》云:此三號年殊號異,本同一也,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
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三輔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貫總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又從七部汎開三十六部。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誡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述,第十傳記,第十一讚誦,第十二表奏,三洞各有十二部,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其三氣者,玄、元、始三炁是也。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白,在禹餘天;玄氣黃,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氣也。又從玄元始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故《老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內,八天是三界外。其三界者:慾界、色界、無色界。從下六天為慾界,次十八天為色界,次四天為無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其三界勝境,身相端嚴。從慾界天已上,人壽命長遠,皆以黃金為地,白玉為階,珠玉珍寶,自然而有,雖復雅樂,並不兔生死。其次三界上四天,名為種人天,亦名聖弟子天,亦名四梵天,此人斷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其次即至三境,境別左右中三宮,宮別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別有一太上,一老君天師。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真聖二境,其號次第,亦以上、高、大、玄、天、真、神、靈、至為次,但真云仙真、元真,真聖云仙聖、無天聖。最上一天名曰大羅天,在玄都玉京山上。紫微金闕,七寶騫樹,麒燐師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內。慾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次三境,最上大羅,合三十六天。總是天尊所統。故經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現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從上皇半劫已來,元始天尊禪位。三代天尊:亦有十號:第一自然,二元極,三大道,四至真,五太上,六道君,七高皇,八天尊,九玉帝,十陛下。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迹,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祕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臺,有道即現,無道即隱。蓋是自然天書,非關蒼頡所作。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媚山受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受帝譽於牧德之臺。夏禹感降於鍾山,闔閭竊闚於句曲。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纏聯不絕。其老子《道德經》,乃是大乘部攝正,當三輔之經,未入三洞之教。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殊不知始乎柱下也。眷言弱喪,深可哀哉!蠡酌管闚,一至於此,何者?老君生於殷末,長自周初,託神玄妙玉女,處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指樹為氏,因姓李焉。其相也,美眉黃色,日角月懸,蹈五把十,耳有三門,鼻有雙柱。周德既衰,世道交喪,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周而度青牛薄輦,紫氣浮關,遂付道德真經於關令尹喜。由此明道家經誥,非唯五千。元始天尊,寶珠老子,豈唯年代差異,亦自位號不同。若為名三界,一者,欲界有六天,即從《度人經》太黃皇曾天數滿六天。是欲界人,壽命萬歲,人在世生不犯身業殺盜之罪,來生即登此天,此天之中無六欲染著,故生此天。二者,色界有十八天,即以次取之其中,人壽億萬歲。若人一生之中,不犯心業貪嗔之罪,得生此天。三者,無色界四天,其中人壽命億劫歲。若人一生之中,不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當來過往,得居此天。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滿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其三界無上常融天,太釋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太極賈奕天,此四天名四種人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人天上有三清境:第一太清,第二上清,第三玉清。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太清境,大赤天神寶君說十二部經,其經號曰洞神部,其中一人為仙主。第二上清境,是禹餘天,靈寶君為教主,說十二部經,其經號曰洞玄部,其中一人為真主。第三玉清境,清微天,天寶君說十二部經,其經號曰洞真部,其中一人為聖主,所謂仙真聖也。大赤天為元氣,其色白;禹餘天為玄氣,其色黃;清微天為始氣,其色蒼。即行道登壇之時,無上三天玄元始三氣是也。
何為名四等?一者唯慈,二者唯愛,三者唯善,四者唯忍。
何為名六度行?一者勤,二者信,三者雌,四者終,五者諫諍,六者斷酒色。
何為名六根?一耳根,二眼根,三鼻根,四舌根,五心根,六身根。根者,外未有對,內未有應,宜謂之根。
何為名六塵?眼以貪色為塵,耳以躭聲為塵,鼻以香臭為塵,舌以察味為塵,身以細滑為塵,心以貪觸為塵。其六根過度即為六塵。濁失其正性,又名六賊。由人方便用之。
何為名四大?一者地大,為人骨肉;二者水大,為人血脉;三者火大,為人溫煖;四者風大,為人冷氣。
何為名五蔭?一者色蔭,緣眼觀一切色,名色蔭。二受蔭,心覺是非苦樂,名受蔭。三想蔭,心思惟,名想蔭。四行蔭,心隨想行,為名行蔭。五識蔭,心知生滅,識想鑒記,名識蔭。
何為名三業?一者身業,有殺盜婬。二心業,有貪嗔癡。三口業,有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名為三業。身三、意三、口四,即兼為十惡。
五苦:其五苦有生死二苦,生有五苦,死有五苦。何為名生五苦?按《昇玄經》云一者身為奴婢、憂悲別離。二長處愚盲,不見妙道,與師父隔。三鰥寡孤獨,有人之形,無人之情。四身遭橫事,牢獄纏縛。五雖曰長壽,疾病攻身,煩惱終日,是名生五苦。
何為名死五苦?一者履刀山劍樹,手腳爛斷。二入鑊湯沸湧之中,骨肉俱爛,生死輪迴。三身遊餓鬼道中,衣不充形,食不滿腹,吞火食炭。四男抱銅柱,女卧鐵床,劍樹衝心,刃鋒刺背。五縱得受生,還為六畜,任人鞭打,破領穿蹄。是名死五苦。
何名三塗?塗者,役也。一者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兼五苦,即名八難。
何名三業?以前已有,一者身業,二者心業,三者口業。
就身業之中,復有三過:一者殺生過,二偷盜過,三邪淫過。言一切眾生,迴手動足,常行殺害。一切蠢動含血之類,不起慈心,或乘闇夜,行公然劫剝,或經過觀舍,取三寶物。命過之後,墮落三塗,惡鳥啄睛,鐵犁耕舌,鎔銅萬沸,灌口燒身,累劫冥冥,無由解脫,以報前業之罪。就心業之中,亦懷三毒:一者陰私毒,二賊害毒,三讒佞毒。命過之後,在五濁湯中,晝夜煎煮,縱得受生,還為毒蛇惡獸,以報前身三毒之罪。是名心業。
就口業之中,復有四罪:一者綺言,二者妄語,三者兩舌,四者惡罵。一切眾生,在十方大地,華辭綺豔,翻覆兩舌,說人長短,離人種親,粗言惡氣,更相罵詈,復以口業舌根,貪諸滋味,飲酒食肉及以葷辛。命過之後,當沒九幽,冥冥長夜之中,切切寒冰之獄。假使慈悲父母,誰知苦爽含酸,雖有恩愛妻兒,豈見孤魂受痛?唯有三天教主、六道大師,哀愍眾生,猶如赤子,惟慈惟愛,普救眾生,降福降恩,援濟含識。御慈悲之救物,敬元始之洪恩,各各率勵身心,一時歛意。罪無大小,並乞消除,障有淺深,一朝懺盡,一心稽首,歸依信禮。
唐天皇於中嶽逍遙問三一法,潘尊師答曰:謹按《皇人守一經》存三守一之法,先心思存兩眉間,卻入三寸為上丹田之中,一神名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人長三寸,赤幘、赤衣、赤履。次思心中丹田之中,一神名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堅,赤幘、赤衣、赤履,人長三寸。次思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之中,一神名嬰兒,字元陽子,一名谷玄子,赤幘、赤衣、赤履,人長三寸。思見下一坐金床玉机,常以金鑪玉匕攪精氣訖。思上一來下,往在中一左面,復思下一手持金鑪玉匕,上在中一右面,先以精哺上中一計,令人得十三口,便思上一還所住,次思下一還所住訖便止。真人曰:子能守一萬事畢。一者,身之帝君也。守帝則帝在,帝在則三萬六千神皆莫敢不在也。思之可以卻百鬼眾精,五兵水火,眾灾五毒,虎狼蛇蝗,蛟龍魍魎,山精鬼魅,不得近人耳。
唐天皇問曰:額上髮際九宮,並是何宮?尊師答曰:謹按《登真隱訣經》,其髮際以後九宮,一名雙田宮,一名明堂宮,一名洞房宮,一名丹田宮,一名流珠宮,一名玉帝宮,一名天庭宮,一名極真宮,一名玄丹宮。謹按《登真隱訣》,其頭中兩眉間上,都入三分為守寸雙田,卻入一寸為明堂宮,卻入二寸為洞房宮,卻入三寸為丹田宮,卻入四寸為流珠宮,卻入五寸為玉帝宮;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流珠宮上一寸為太皇宮。凡一頭中九宮也。
唐天皇問曰:六合宮在何處?尊師答曰:謹按《雙景經》其六宮在眉後空處入皮一分,仍辟方九分是。
唐天皇問曰:道家階梯,證果竟在何處?天師答曰:竊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雖混成而有物,而虛廓無眹,機感所及,冥然已周,因教立名,厥義無量。夫道者,圓通之妙稱。聖者,玄覺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覺有淺深。通俗而不通真,未為得道,覺近而不覺遠,非名聖人。是以痛痒寒溫,蓋萬物之小覺,轉九結網,斯一藝之近通,然為道日疏,去聖逾遠。自非挺然玄悟,超然大通,焉能覺三界之沾危,通四生於壽域?斯蓋以通通覺,令未覺者皆通以覺,覺通,使未通者皆覺,所以成大覺,於是號圓通。然則唯法與人通,本通迹,色觀則非有,應感則非無。是以大道天尊,有真有應,真則湛然常住,不滅不生,應則有去有來,權示接引。然真應兩端,身亦不一,真身則為道本,應身則為化迹。化迹劫劫出見,垂像流音,說經度人,不可稱數,以無量大惠攝受群生。一切眾生,根性差別,故設科立教,漸頓有殊。是諸行人,初發道意,起回向心,如說修行,先持淨戒。所言戒者,法有二種:一者有得戒,二者無得戒。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經》所謂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無得戒者,即謂上機之人,靈識惠解,業行精微,離諸有心,不嬰塵染,體入空界,跡蹈真源,不求常樂而眾善自臻,不厭人間而諸惡自息。本自無持,今即不犯,無犯是名無得。既其無得,亦復無失,無得故謂為真上機之人。其戒如此,若能持戒不犯,登十轉位,得五道果,言十轉位,得五道果。言十轉位,按《海空智藏經》曰:一者無憂轉,二淨心轉,三釋滯轉,四道儒轉,五達解轉,六善見轉,七權物轉,八了機轉,九天明轉,十具足轉。五道果者,經曰:果有五種,一者地仙果,二飛仙果,三自在果,四無漏果,五無為果。若人修行服食休粮,研精道味,志慕山林,隱形棲遁,餐霞納氣,弃於甘腴,身輕體健,免於老死,遊心道本,不食眾生,行慈悲法,或生處貴家,所居華麗,身無疾惱,長齋蔬食,捨離婬欲,修如上法,則獲地仙之果。如人行諸善業,守護戒行,未嘗缺犯,端身正心,休根絕穀,善持六根,不染垢污,行業模準,不越理度,遊踐名嶽,餐餌雲霞,靜心堅固,安然不動,雖不廣覽大洞妙音,而守持淨戒,如瑠璃珠內外明徹。脩如上術,即獲飛仙之果。如人善達禁戒,種種威儀,身心所行,冥合規矩,天人崇仰,莫不供養,神力變化,應見無方,志意所之,莫不必遂,不餐藥餌,自然飽滿,若欲食者,應念而至於此世間,形慮自在,遊行山澤,得無懼心,常修善業,形隨感起,心如山嶽,習行神通,思微定於思微中,能分身形,應赴無量。通此術者,則獲自在果。如人於一切法照了通達,於佗心行分別巨細,無有差失,利益無量,入空有際,經典悉皆受持,無復煩惱,貪嗔愛著,悉皆捨離,六入清浄,三結永斷,曉了照達,辯才說法,廣度眾生,於一報內及至未來,終不退轉,漸漸階梯,至無上道。勤修此法,則獲無漏道果。無為果者,即是入寂無上法門,寂境即是無為,無為即是寂境。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長生;不毀不變,故能應變。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即是無為。以無為生有為,以有為入無為境,即是感應。感應即是寂境,以寂境生感應,以感應歸寂境,微妙莫測,神力難思,窮極深幽,故名解脫,是無為最上之果。五果功成,十轉行滿,然後離三界縛,昇出九清,證太一道,紹法王位,惡根永斷,眾德普會,三達洞照,五眼明徹。非身離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非心離心,亦不不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解眾生性,即真道性;一相無相,以此為無,而獨能為萬物之始。以是義故,故稱元始。雖近遵一切,道為獨尊,常處三清,出諸天上,八方五億,諸天所尊,故稱天尊。尊義多名,略開五稱,所謂道德中尊,智惠中尊,神通中尊,淨妙中尊。功德巍巍,讚詠難盡。
唐天皇問曰:天尊名號,有何階級?尊師答曰:謹按靈寶諸經及三界圖籙: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則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則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無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復有四種人天,合有三十二天。從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猶未免於三灾劫壞。從無色界已上,則三灾所不及,劫會所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則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屬極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羅天彌覆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羅、三界等為三十六天。其大羅天中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城,城周旋二十四萬里,高二萬四千里。城中有七寶玄臺,九萬層臺,出城上三百六十里。臺上又生七寶之樹,八株樹高臺上七百二十里,其樹施枝布葉,彌覆城上八方無極之外。其樹以金銀為根株,珠玉為枝柯,珊瑚夜光為樹葉,□□、瑪瑙、瑠璃、琥珀為子實,金銀珠玉交錯。其間微風動條,枝葉集麗,讚詠洞章,玄煥曜目,四靈邕邕,宮殿樓觀,難可稱焉。諸天帝王,大聖天尊,妙行真人,仙童玉女,皆各奉功朝修,灑掃、燒香、散花。師子辟邪,神龍朱鳳,悉皆飛翔。靈獸侍衛,百千萬種。此山出五色流泉,又有九色光明,徹照大羅眾天之上,虛皇大道元始天尊之所都。故《度人經》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即斯謂也。常至三元八節諸是齋日,十方上聖,諸天帝皇,妙行真人,無鞅數眾,並嚴天威羽服,各從十千萬人,駕雲乘龍,作天大樂,嘯歌邕邕,十絕靈幡,飄流浮空而上,大會玄都,朝宗玉京元始天尊。眾聖皆燒香朝禮,飛行步虛,歌玄都之絕麗,歎宮闕之奇名。眾聖交觀,非可名焉。又《眾篇經》曰;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並乘五色瓊輪,琅輿碧輦,九色玄龍,十絕羽蓋,三素流雲。諸天大聖,妙行真人,皆乘碧霞,九靈流景,飛雲玉輿,慶霄四會,三晨吐芳,飛香八凑,流電激揚,華精灌日,三景合明,神霞煥爛,流盻太元。從五帝神仙,桑林千真,師子白鵠,虎豹龍麟。靈妃散華,金童揚煙,五道開塗,三界通津。徘徊雲路,嘯詠十天,上詣三清大羅之上,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建天寶羽服,詣元始天尊金闕之下,請受《元始靈寶赤書玉篇真文》。天尊挺生神狀,以道為身,非假因緣,而有待藉。故《無量經》曰: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應化濟物,顯號無窮,攝迹歸真,則湛而為一。以其諸天敬奉,號曰天尊。為萬有之根,故稱元始。諸真者,謹按道經:初從凡學,受持法戒,行無缺犯,則名係仙錄,得入五嶽靈山洞宮之中。從洞宮中,進學無替,位登慾界諸天。從慾界天中,進道無替,位登色界諸天。從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無色界諸天。從無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四種人天。從四種人天,進道無替,位登無上三天。從無上三天,進道無替,位登最上大羅之天。從無色界以下三界天中,若不進修無上大道,則年劫有近遠,三灾所及,未免劫中之期。從四種人天已上,即是至道極果,畢竟不壞仙宮,與道同真,常湛極樂。
唐天皇問曰:太上道君已下何名人?潘尊師答曰:真途窈冥,絕諸色象,應迹森列,廣現無邊,故有三清三界之殊,九地九天之別。諸天宮館,各有方所,或大或細,不可勝言。今則按《無量度人經》,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所居宮館,各在其天。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竟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中
洞真及登真訣云
太明宮, 玉霄琳房, 玉晨宮,
協晨宮, 七靈臺, 鳳臺,
瓊閣, 晨華闕, 太和殿,
寥陽殿, 紫珠闥, 七映房,
長樓。
右玉晨道君所居。
丹靈白玉宮,瓊闕。
右太素三元君所居。
真陽宮。
右玉皇君之所居處。
太老寢堂。
右八皇老時入此堂。
會方宮。
右九老仙皇君所居。
散華臺。
右二十七皇道君治其上。
瑤臺瓊闕。中藏金玄羽章萬神隱文。
右高上玉帝藏其真經之所。
七映紫臺中,藏步躡天綱空常內名。
龍山臺,秀玄臺,大暉殿。
右地皇上真所遊處。
三華房。
右陽安元君之所居。
玉清宮。
右高上玉帝元始天王太真之館。
紫瑤宮,丹瓊府。
右北玄高上虛皇君所居。
網靈宮,化生府。
右南朱高上虛皇君所居。
光音宮,八坦府。
右西華高上虛皇君所居。
紫微宮,朱霍府。
右東明高上虛皇君所居。
金靈宮,鳳嘯府。
右中元中合虛皇君所居。
鳳生宮,洞光府。
右五靈七明混生高上君所居。
明範宮,輝華府。
右三元無上玄老靈皇元辰君所居。
七瑤宮,北元府。
右玄寂無上虛皇君所居。
鬱森宮,八瓊府。
右大明靈暉中真無上君所居。
靈霧宮,霄上府。
右三元四極玄上元靈君所居。
洞霄宮,演真府。
右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君所居。
返香宮,夙滯府。
右三元紫映暉神虛生真元胎君所居。
瓊容宮,太丹府。
右青精上真內景君所居。
瓊光宮,通靈府。
右太陽九氣玉賢元君所居。
已上宮臺館府,並在玉清妙境。
寒靈丹殿。
右元始天王下教命五老仙都,出《玉佩金璫寶經》,以傳高聖玉晨大道君所居。
廣靈堂
右太素三元君所居。
晨燈臺。
右元始天王刻書紫微宮,飛天檢文於其上。
金牖臺。
右元始天王刻書玄空飛天中,書三元玉檢文於其上。
三元玄臺。
右歷萬八千劫,則三天九靈上徹,隱文一現於其上。
明真宮,靈暉府。
右太初九素金華景元君所居。
紫曜宮,七寶府。
右九皇上真司命君所居。
通妙宮,定微府。
右天皇上真玉華三元君所居。
天皇宮,玉靈府。
右太一上元禁君所居。
金華宮,紫生府。
右元虛皇房真晨君所居。
四明宮,八朗府。
右太極四真人元君所居。
華晨宮,魁元府。
右四計中真士晨散華君所居。
七靈宮,機玄府。
右辰中皇景元君所居。
金闕宮,玉真府。
右後聖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所居。
無量宮,玄闕府。
右太虛後聖元景彭室真君所居。
太玄宮,玉堂府。
右太玄都九氣丈人主仙君所居。
清虛宮,洞清府。
右上清八景老君所居。
清元宮,暘谷府。
右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所居。
金靈宮,通氣府。
右小有王真華先生主圖王君所居。
司空宮,仙都府。
右玄州二十七真相伯上帝司禁君所居。
寶素宮,九玄府。
右龜山九靈真仙母所居。
常陽宮,九生府。
右上始少陽青帝君所居。
洞陽宮,朱陵府。
右通陽納陰赤帝君所居。
金門宮,通光府。
右少陰西金白帝君所居。
廣靈宮,北黃府。
右通陰太陽黑帝君所居。黃元宮,高皇府。
右總靈高皇帝君所居。
已上道君宮殿雜寶玄堂在上清妙境。
洞玄經曰:
太素宮。
右太素道君所居。
太和宮。
右太和大道君所居。
金華樓。
右仙真玉錄皆在樓中。
已前寶樓綺宮,在太清妙境極樂之所。
唐天皇問曰:天尊有幾身,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啟天尊,覆護弟子?天師對曰:可名非名,故證理於絕言之境;大象無象,故昇玄於無物之間。若唯恍惚,杳冥眾生,可無瞻仰,所以垂象立號,令含識各有歸依。無始以來,劫數久遠,聖人應號,亦復無邊,雖不總備經文,實亦紀之萬一,即事可顯者,千五百天尊,名別錄隨進。按諸經所明,天尊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應身、分身、化身。謹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太上言,此經名為開演秘密之藏,義如我等比無上法王,出此五濁,化諸眾生三業,示現方便,善巧意趣,微隱難可了知。所以示者,十方天尊所得妙身,即真道相體,自然無形無名,非造非作,法如虛空相。無數劫來,久證此法同,一性平等無二,而能出現種種法身,示修習報應,化無方人天惡道。隨類所見,受生業行,皆同其法,或現殊勝,超踰世間,第一希有,獨步無畏,威變自在,不可思議,是名開演身秘密藏。能於正道真實之性天尊無說寂滅相中,善巧因緣,分別顯示,隨其所宜,說法無盡,言辭次第,義味深赜,或說三乘,入天業果,漸漸開化,使得同歸真一正道,是名開演口秘密藏。雖無念慮,離分別想,以一切智,洞達空門正觀,窮理邊底,與真實相平等為一,以一切智照人間法,色法非法,心法非心法,人天五道,四大六塵,眾生想念,果報因緣,於一念中明了無碍,善識根性,隨宜所行,洞達究意,是名開演心秘密藏。以是三種秘密之法,成真道身,非是凡夫了至,九星所能覺知。法身天尊者,謹按《昇玄經》曰:吾以三氣周環八極,或號元始,或號老君,或號太上,或為帝師,或為玄宗,出幽入冥,待應無方,隨人所好,為作法身。同歸之趣,非為緣異,愚者不體,相與(女十自)賢,吾愍口過,敢陳其源。道之布氣,在於無邊無形無像,留住經文,不自巧飾,誠惟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像,自然登晨。此法玄妙,玄之又玄,愚者失趣,或謂非神,相與競笑,攻本伐根。按《太上洞極最勝無等道集經》曰:爾時十方天尊,來到此土,依域而住,各於殿內而說讚曰:
元始無上第一尊,超踰十方無等倫。
無數劫來積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
煩惱結習皆已斷,畢竟故業不造新。
神通威力無所畏,洞達三界了悟真。
圓備智慧諸功德,集此妙法以為身。
本身天尊者,謹按《寶玄經》云:太上曰,本寂應動,真假有殊,權實眾妙,同出玄門。又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帝君曰,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此與神本有何差別?太上答曰;源其實體,無有二相。何以故?俱畢竟故,無始終故,不可言說故。以善方便,亦得言異。所謂神本,是妄想物,一念想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是名識物,亦名神本。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淨之心,能為一切,出萬法之根本,故名為本始。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無緣慮故,非無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無不知故,亦名為心。無所得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見故,亦名為色。是清淨心,具足一切,無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樂,但為煩惱所覆蔽,故未得了,故名為性。若修方便,斷諸煩惱,障法盡故,顯現了故,名為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為本。非有性,非三代,攝方便說故,故非三代。本來有故,名為過去。一切眾生,畢定當得,故名未來。十方大聖,今已得故,故名見在。雖復說有,三代差別,體不動故,常住無變。道身天尊者,謹按《太上靈寶無量度人經》云: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又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太上大道君與無量天真妙行真人,俱詣太微天帝君處,明霞之上瓊闕之內,金華之房。太微帝君稽首:道君不審三代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為法,為同一體,為各異耶?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絕無形,清淨凝湛,不可言名。方便引化,略開二途:一者,道身寂體虛無;二者,生身誕孕形軀。言道身者,離一切相,正慧成滿,斷除虛妄,冥契玄宗,與道為一,不滅不生,無來無去,談論路斷,念慮長畢。帝君禮曰:不審道身即是寂本,唯更有義名為本耶?太上告曰:道為聖本,本是道根,雖是一體,非無二源。道名獨立,體自虛通,強字無待。遠逝息功,本對於末,因待假名,稱為物始,用涉能生。又為迹本,動寂用殊,出沒物表,語嘿相須。於是道君欲顯玄理,重說偈曰:
道身不生滅,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淨,獨立強言空。絕名不待對,亦妄造物功。端靜息義用,肅寂守虛沖。
真身天尊者,按《仙公請問經》曰:得道之尊,並由積德行善,論身鍊神,故致成真。又《太上决疑經》曰:元始天尊時在協晨靈觀稜層之臺,與太上大道君及十二億童真上聖俱坐白玉師子之座,俱宣祕要,開闡妙門,自非天尊同業,共行入道界人,不豫斯會。復以神力震動大地,周迴旋轉,驚駭物心。當爾之時,三惡眾生皆得休假,人天之報,各蒙增益,無諸苦惱障難之厄,莫不一時遠近俱集,其眾無量,不可勝言。是時大眾,咸同一心,瞻仰道君,目不暫胸而說偈曰:
元始無上天人師,今捨大慈離生死。
獨反善寂妙一源,不住世間濟塵滓。
真智淳淨無碍身,譬喻言辭莫能擬。
非是我等所知見,何能觀之悟玄理。
迹身天尊者,謹按《太上開演秘密藏經》曰:帝君又問生身、迹身是應作耶?太上答曰:如是如是,生之與迹,並稱機緣,利益不差,即名為應,體用不別,隨義異名。帝君又問:是迹身者,為有法耶,為無法耶?太上答曰:我不說耶,一切諸法,性無所有,云何迹身,而當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無。不離本故,故名為無;眾生見故,故名為有;更無別體,故名為無;有實利益,故名為有。猶如明鏡,能現色像,了了分明,種種差別。是鏡中像,不可定說,是有是無,而亦得言鏡中有像。一切眾生心鏡明,故見真道像,又如止水無濤波,故影見日月星辰、飛鳥,悉見水底一切諸物,亦見自影,了了分明。此水中物及所見影,俱非真實,不可言有,不可言無。一切眾生,心水清澄,見道身影,亦復如是。體印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見,故不得言無。如追逝者尋迹,然得是迹與人,非一非異,迹身亦爾。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見真道身,知無迹法,故名為一。非不因迹,漸得曉達,能立福田,是名為異。如是之義,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聖能了。於是道君欲顯斯義,重說偈言:
權迹無定方,現身亦長久。逼示五道形,姿容順妍醜。任本之所重,利益無憂負。乍有變化生,時或因父母。
應身天尊者,謹按《老君經教》云:聖真無鞅,大要有二。一者道精神氣,降應成形,形以同人,人未還本。二者凡夫積學,功行備充,神與應合,隱而無名。道應隨緣,緣本無名,出應有號,出號異應,號異道同,動不離寂。又按《太上决疑經》云:元始天尊曰,為眾生故現應受身,遊入五道,稱緣開度,隨宜方便,皆使悟入,稱物根性,權示色像,故名應身。而此應身,亦無生滅去來,常住不變,為利一切,隱顯不同,發起精進,令無退轉。是時眾仙轉拜道君而說偈曰:
無上淨妙真智身,寂滅無相莫能覩。
但見應體還本源,是故各懷大憂苦。
仰賴太上無極尊,猶如失母依慈父。
我等沒在憂火中,惟願時霔甘露雨。
斷絕倒想戀著心,消除諸見滅邪趣。
分身天尊者,謹按《靈書度命經》曰:天尊分形百萬,處處同時,是男是女,普見天尊在五色光中,如俱一地,隨所在處,長幼男女,皆往稽首。天尊隨其國土,說演十部妙經,授以禁誡,宣示男女。是時四方邊境男女長幼,莫示福心,各賫金銀、五色紋繒、珠玉、珍寶,無鞅億數,來送天尊,伏受法誡,尊承妙經。七日七夜,光明朗除,四方復常,諸國寶信,滿一國中。天尊一時布賜窮困,饑者飽足,貧者不乏,貧富齊等,人無怨心。上天校錄,先有善功,名書金簡,皆得度世,飛行太空,始入法門,普皆長壽三萬六千年。又按《太上洞極最勝無等道集經》曰:元始天尊三日三夜安然不動,諸根寂滅,入甚深定,洞觀妙門,一切大眾皆亦端拱,瞻仰尊顏,無一差跌。過三日已,元始天尊舉身含笑,遍體放光,純黃金色普照大眾,發微妙音讚道君曰:善哉善哉!我之真子,能紹尊位,教化眾生,啟方便門,與我無異。十方天尊,皆悉隨喜。元始天尊化作百億黃金之殿,高下莊嚴,法坐綺飾,齊等如前,十方國土,皆在殿內。分身天尊、十方界,見此光明,一時來集,相貌徒眾,說法軌儀,稱歎道君。
化身天尊者,《定志經》曰:時有十二年少,處世間樂,日日相就,共作飲食,嬉戲遊觀,或復議論為道之難易。天尊以道眼遙見人前生在世得為人而秘吝經典,故弟子相道之心亦復猶預,因此徹緣,緣猶可度。於是天尊即化作凡夫從會中過訐乞食,因共語化人曰:持戒甚易,違此難耳。諸人聞化人言,皆各僉然。問化人曰:云何先生持戒云易,不持極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為不易?如違戒者,是人悉畏,復畏鬼神,云何不難?於是十二年少,並有道意,因各各自忖,了達法緣。《太上决疑經》云:元始天尊語徐來勒曰:吾以道眼遙於寂地,觀察眾生,有能分別,賜子法印,依教行者,我即化身種種,示現人天六道,隨宜施作,儵有欻無,權示接引,覆護輔持。今無留難,卿當以此正法之印,普教天人,咸使知識,按法奉行。太極真人稽首奉命。
唐天皇問曰:道法在此,天中為極,為當更有所在?潘尊師答曰:謹按《登真隱訣》、《真靈位業經》云:
玉清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
虛明紫蘭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太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右玉清上元景四道君。
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南朱高上虛皇道君,
西華高上虛皇道君,
東明高上虛皇道君,
中元上合虛皇道君,
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右玉清中元紫清六道君。
三元無上玄老靈皇元晨君,
三元四極上元虛皇元靈君,
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君,
三元紫映輝神虛生真元胎君,
玉玄皇道君,
上皇道君。
右玉清下元高清六元君。
高上道君,
玉皇道君,
玉玄道君,
玄清玉皇,
上皇天帝,
太上虛皇道君,
上皇高真太上王君,
三天太一元君。
右玉清諸道君,出《上清經》,並業崇重,但心相入寂,不復應化於下界也。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
右太上大道君,為上清已下萬道化主。見《八素經》上。
紫微太素高虛洞曜三元道君,
紫晨微天帝道君,
紫明太山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右上清道君主訓教學真之人。
太虛飛晨中央黃老道君,
金闕帝晨後聖玄元上道君,
太元丹林太帝上道君,
後聖太師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上清紫清太素三元君道君,
上清上元太素元君道君,
上清中元紫素元君道君,
上清下元黃素元君道君,
上清紫晨天帝道君,
上清太微天高道君,
上清紫明太微九道高玄玉晨道君,
上清太虛上霄飛晨中央黃老道君,
上清紫元太微素三元道君,
玄清洞元青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赤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白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黑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黃帝玉司道君,
玄清紫元虛皇龜臺九靈太真元君,
玄清太元東霞扶桑丹林太帝道君,
玄清太平金闕帝晨聖玄元上道君,
洞清九太虛後聖元影彭室上真道君,
洞清八景靈都玄老君道君,
洞清九微太真玉寶上相青童道君,
洞清太玄都九炁丈人主仙道君,
洞清玉真華先生國玉道君,
洞清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道君,
洞清太元晨君列峨嵋洞宮玉道君,
洞清後聖九靈真子上道君,
洞清太平仙綜司玉道君,
清微三天長生玄谷幽真道君,
清微安陽玄虛先生道君,
清微萬石玄遊先生道君,
清微上元三氣度命道君,
清微南宮定仙司錄道君,
清微安昌總仙度厄道君,
清微玄理煉魂上禁真皇道君,
清微生神化骨保仙道君,
清微玄虛萬石先生道君,
太清紫元三氣法師長生道君,
太清中宮青真小童道君。
《八素經》曰;玉清宮之下真人乃上清宮之上真人,太清宮之上真人乃上清宮之下真人。諸仙受行太上真道三品盡備者,為玉清道君真君。諸仙受行上品經備者,為上清真人。中品備及三品皆有而各不備者,並為中道真人。下品備及中下皆有而不備者,並為下元真人。諸仙受行中品經不備者,為太清真人。諸仙受行下品經不備者,為九宮真人。諸仙受行太極經者,為五嶽名山地真人。諸仙受行太清經者,為五嶽名山地真人。
仙有九品,真有九品,聖有九品,合二十七品列之如左:
一至仙, 二靈仙, 三玄仙,
四飛仙, 五真仙, 六神仙,
七大仙, 八高仙, 九上仙。
真聖品一準至靈玄飛真人大高上而數。
右件真仙聖品位,足學地,從人學仙,仙學真,真學聖,聖學道,道學無極大道。仙未及真,真未及聖,聖未及道,道未及無上正真無極大道。
唐天皇問曰:道家經皆是六十甲子靈官為首,起自星官?天師對曰:按《紫館明真地仙洞訣經》曰: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九星,並有宮殿門戶,其中有神靈帝皇后之列,尊卑階級,總御風雨,統攝萬靈,照煌照煌,並臨下土。一切眾生名籍仰隸,人民善惡等業,眾靈申奏上曹,善功者升名黃籙,罪責者書之黑簿。功滿三千,遷名仙格。初學之人,修善立功,皆因陰陽六甲之正神,蒙削除罪錄,紀名仙籍。為此靈官,並是有為曹部,不能小有差違,若被遺志,則致年劫之曉,是故勤求啟請,庶早成功。此是學之初門,非大乘之高趣。又初從凡學,猶為諸魔所障,是以上憑日月星官,下取六甲正氣,將以攝御鬼神,辟除妖魔筌蹄。初學極果不然,受法門徒各依階級,從漸入頓,自下之高,故三乘教法,小大不等。謹按《太真科》曰:盟威為下科,太清為中科,上清道德為上科,三科為三乘。下機之人,先求自利,未能度人,故三皇、洞神陶鍊智慧,自近之遠,以明身為萬善之本,濟己可以及物。中機之人,智慧明了,濟物為利己之由,濟身為度人之本,故中品洞玄,辯有通無,物我兼濟。若到洞真,混合真假,物我兩遺,空有一貫。是以中下之人,初始學道,立功樹德,皆憑陰陽、六甲、日月五星。一擬度身,二擬濟物,或救疾療病,拔死度生。雖是有為功德,福力大多從此熏修,漸漸增進,功成不處,行滿不居,常行陰惠,為而不恃,自與道合,終會無為。
唐天皇問曰:道法在此天中為極,唯當更有所在?尊師對曰:謹按《靈寶本元經》及《太真科》、《諸天靈書度命經》並曰:三界三清,四種大羅之別。其三界合有二十八天,次上有四種人天,次上有無上三天,次上有一大羅高蓋天。
太黃皇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七耀摩夷天。
右六天欲界,陰陽胎生,年積萬歲。
虛無越衡天,太極濛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曜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耀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皇孝芒天,太皇訪重天,無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
右十八天色界,陰陽有色,與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積億歲,不殘不傷也。
皓庭霄度天, 淵通元洞天,
翰寵妙成天, 秀樂禁上天。
右四天無色界,陰陽有形,身長數百里,不以為累,能隱形入微,無復色欲,唯直相知,積年萬劫,雖不事學而能行善,福報所果。至於魔王,學未極亦遊此天,不得越三界,未免洪灾。大運交周,二十八天,一時混沌,猶如霧穀,其中學真堪為種人者,聖母迎之,登常融、玉隆、梵度、賈奕四天之上。其學聖真仙在三界者,退還人道,經歷三塗,能越進者,當依功轉。
無上常融天, 玉隆騰勝天,
龍變梵度天, 太極平育賈奕天。
右四種人天,名四梵天,壽命無有大期,唯有念念變易,日就增明,不論壽盡而終越此天,已下及三界,壽命遠近並於中,增修仁淨,於習氣都盡,即生其中。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中竟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
三清境從下,第一大赤天,第二禹餘天,第三清微天。
右已上名無上三天,皆是證果極地妙行真人分形應化,神通自在,湛然常住不壞之天,分即為九清,凝然謂之一炁。一炁外稱為大羅天,即是元始天尊不動之所。《度人經》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即之謂常,三元八節,十直庚申,諸是齋日,十方上聖,五億諸天妙行真人,無鞅數眾,並嚴天威法服,各從十千萬人,駕虛乘龍,作天大樂,嘯歌邕邕,十絕靈旛,飄流浮空而上,大會玄都。玄都大羅之天,玉京山之上。
玄中大法師十號者,與以前十號別。一號無名之君,二號無上玄老,三號太上老君,四號高上老子,五號天皇大帝,六號玄中法師,七號有古先生,八號金闕帝君,九號虛無真人,十號太上高皇。
右出《真傳》。
一曰大道,二曰正真,三曰太上,四曰老君,五曰玄老,六曰天尊,七曰十聖,八曰真聖,九曰玉帝,十曰法王。
一乘:謹按《太真科經》云:三乘相通,用有前後,歎而駭之,名曰一乘道也。
一念:經云,心得定也。
二景:謂日月也。
二氣:謂陰陽。
二真:左玄真人,右玄真人。
二儀:圓天方地。
二篇:經云,為說道德,列以二篇,謂道經上,德經下。
二智:經云,權實救黎蒙。
二官:謂上仙、上靈。
三天:一曰始氣化為清微天,二曰玄氣化為禹餘天,三曰元氣化為大赤天。
三士:上士得道,昇為仙官;中士得道,棲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間。
又三士:上士氣騰,駕景乘虛;中士隱化,坐在立亡;下士滅度,轉輪聖王。
三精: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和精為星。
三華:玉清內左宮,玉清右宮,玉清中宮。
三籙:一金籙,上元主天,天者乾為天,金籙主之,故銷天灾也。二黃籙,下元主地,地者坤,坤包黃,故黃籙主之,濟拔七祖,七祖恐在地府。三玉籙,中元主人,人出籙者,資於德,玉備德,玉備德,故玉籙主王公。
三階:有,有無,非有非無,此形之三階。有陰,有陽,有和,此氣之三階。有智,有愚,有庸,此神識之三階也。有利,有鈍,有平,此才用之三階也。凡十有五事,同宗一氣也。
三世:過去無極,當來無極,見在無極。
三自然:利根之人,學大自然,守虛無,變化生死,為世世宗師。宗師者,聖人也。平根之人,學中自然,守神鍊形,飛為天官真人。鈍根之人,學小自然,守陰陽氣,生毛羽,飛仙也。
三患:一嫉妬,二誹謗,三貪欲。
三丹田:眉間赤子神,心下真人神,臍下嬰兒神。
三道:一聖道,二真道,三仙道。
又三道:一無極大道,二無上大道,三無為大道。
三元:上元八,中元八,下元八。
三魂:一名爽靈,二名胎光,三名幽精。
三毒:與前三毒別,一貪淫,二嗔恚,三愚癡。
三乘學行:小乘學洞神,得道成仙。
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男皇女后,二高仙男帝女后,三大仙男王女妃,四神仙男公女妃,五玄仙男卿女夫人,六真仙男大夫女夫人,七天仙男士女妻,八靈仙,九至仙男士女妻。中乘學洞玄,得道成真。
真有九品:一上真,二高真,三大真,四神真,五妙真,六天真,七仙真,八靈真,九至真。大乘學洞真,得道成真。
聖有九品:一上聖,二高聖,三大聖,四神聖,五玄聖,六仙聖,七真聖,八靈聖,九至聖。
三皇:天地人是三皇。
三象:玄氣青,元氣白,始氣黃。
三願:一願天清,二願地寧,三願人生。
三真:第一鬱羅翹,二光妙音,三真定光。
三一:真一,正一,太一。
三官亦謂三元:上元天官,治陽元之士;中元地官,治酆都山洞中;下元水官;治九江洞室中。
三山:一閬風亦名蓬萊,三瀛洲,三方壺。
三灾:一大旱,二大病,三大水。
三尸:一上尸好寶貨,二中尸好五味,三下尸好色慾,亦五色
三要:第一要當求生,二要當求藏形,三要當避世榮。
三吉凶:一生年月,二婚姻,三家宅。
三會: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三惡:一生蟲中,二生鳥中,三生獸中。
三劫:一龍漢前劫,二赤明中劫,三開皇今劫。
四輦:一男,道士二男,俗人三女,女官四女。俗人
三等:一貴人,二士人,三庶人。
四達:一達過去無窮之事,二達見在一切之事,三達未來無量之事,四達無邊聖眾境界之事。
四辯:一法辯,能夷就諸法;二義辯,通達諸義;三心辯,樂為眾說;四巧辯,言利無有遺滯。
四施:一救貧病,二立觀宇,三造經法,四建齋講。
四等:以前己有,某一唯慈,某二唯愛,某三唯善,某四唯忍。
五老:一白元,二無英,三桃君,四司命,五太一。主符籍
五通:眼通,耳通,鼻通,舌通,心通。
五持戒:一行仁,慈愛不殺,拯生度死,目能久視,目通肝,肝藏魂,肝魂相安。東方木二行義,賞善罰惡,不盜,耳了玄音,耳通肺,肺藏魄,肺魄相洽。西方金三行禮,敬老慈少,不淫,口盈法露,心神相和。南方火四行智,化愚學聖,斷酒損欲,腎精相合。北方水五行信,守中不壞疑,始終無忘,脾志相成。中央土,出《老子經戒》。
五難:一貧窮布施難,二豪貴學道難,三制命不死難,四得見洞經難,五生遇聖道難。
五逆:一怨天地,二穢辱日月星辰,三呵風罵雨,四為臣不忠,五為子不孝順。
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獄道,四餓鬼道,五畜生道。
五魔:青天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天擔力。
五帝:一青帝靈威仰,二赤帝赤熛弩,三黃帝含樞紐,四白帝曜魄寶,五黑帝隱候局。
五食:中食,過中不味;蔬食,唯菜而已;麤食,麥苣蕂;藥食,服食眾藥;氣食,服氣咽液。
五濁:一見濁,邪見。二劫濁,日月短促。三眾生濁,精神不明。四煩
惱濁,嗔恚鬥諍。五命濁,短壽。
五行:一血,屬水。二骨,屬木。三肉,屬土。四齒爪,屬金。五氣煖,屬火。
五蔭:一色蔭,眼見一切色。二受蔭,以覺是非。三想蔭,心思惟之。四行蔭,心隨想行事。五識蔭,心知生滅,識想鑒記。
五真:一天師張道陵,二徐來勒,三真定光,四鬱羅翹,五光妙音。
斷五根:滅餐不思滋味,滅香不思芳美,滅衣勿貪細滑,滅色目不看玄黃,滅聲耳不聽絲竹。
五欲:一眼欲五色,二耳欲五聲,三鼻欲五氣,四舌欲五味,五身欲五觸。
六覺:眼覺色,耳覺聲,鼻覺香,身覺觸,舌覺味,心覺想,心一切覺。
六通:一目通,能徹視洞達,坐見十方天上地下,無有障蔽,六合內外,鬼神人物,幽顯大小,莫不了然,分明如視掌中。二耳通,能洞聽天上天下,四面八方,一切音聲,無不悉聞,人天禽獸,蝖飛蠢動,一切眾聲聞悉,曉了分明。三鼻通,曉百和寶香,分辨氣數,濃薄差失,纖毫必記,四方上下,異域絕境,香臭之氣,聞如面前。四舌通,萬品眾物,合為一食,經舌悉知種類,分別其味。五身通,能飛行上下,履火涉水,經山觸石,無所懾礙,分形散體,千變萬化形,長充於八極,短入於毫微。六心通,迴一切法,皆悉空淨。
六行:孝、慈、愛、貞、忠、謙。
六空:道至空,隨事空,非不空,非是空,非非空,非非不空。
六洞:天為洞視,地為洞聽,東為洞空,西為洞虛,南為洞清,北為洞微。
六善:三明,四達,五定,六通,三十二相,八十一好。知青赤。三肺,主知角徵。四腎,主知羶焦香腥朽。五脾,主知酸苦。六膽,主知柔弱,操總知滑、剛強、溫潤。亦為六塵。
六家:一甲寅,木神主骸骨。二甲辰,風神主氣息。三甲午,火神主溫煖。四甲申,金神主牙齒。五甲戌,土神主肌肉。六甲子,水神主血液。
六天:一赤虛天,二玄都天,三清浩天,四泰玄都天,五泰蒼天,六泰清天。
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陰,四名吞賤,五名非毒,六名除穢,七名臭拂。
七部經:正一部三卷,太平部四卷,太清部三十六卷,洞玄部五十一卷,洞真部一百五十一卷,太玄部一百三十五卷,洞神部。
七覺:北斗七星是也。
七曜:日,月,東大明,南熒惑,西太白,北辰,中央鎮星。
八難:一生得免三惡道為人難。二得為人,去女為男難。三既得為男,六根具足難。四六根既具足,得生中國難。五生中國,遇值有道國君難。六值有道師尊難。七善心既發,尋得道長生難。八既信道德,值三光齊朗,三寶不絕難。
八節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日各有直官。
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四千五百歲為一元,一元之中九厄,陽五陰四。陽為火旱,陰為水澇。
太極九名亦名仙府九宮,一太清,二太極,三太微,四紫房,五玄臺,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宮,九天原。其域同一。
四等因:一者因善知識而得悟理,二者因至心聽而得悟理,三者因念念思惟而得悟理,四者因如法修行而得悟理。
四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念念不滅,是四功德。
四無:一者未出未生名之為無,如樹藏芽未造木種。二者已滅已絕名之為無,如一切物等破壞磨滅。三者失對無四,不可獨有,名之為無,如失假偶。四者如不有物,畢竟空無,如龜毛兔角。四有:一者已生已出名之為有,如子孫萬物等是有。二者植諸果實,存種生苗,如子實相續是有。三者如經中六句三等義,二並俱有,示不可無。四者如虛凝,常道清淨,湛然一相,無為是有,真慧得知過去未來見在,若聖若凡,若因若果,天地劫數,成壞淨穢,了了悉知,謂之慧得。
三自然:前已有不同。一體自然,虛凝真常是。二應自然,和氣昇降是。三受自然,青黃赤白黑是。
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奎婁胃
昴畢觜參,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
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
六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上三天令天帝太一日月星宿,三官考召司察天下罪過,以上白三天考召之,若能修此歲中六齋之法,令除十苦八難,得免厄伐,拜謁太上,三尸去可得長生不老。天師教諸男女官為道,當修月中,十直月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命殺鬼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月三十日,上太一自下十五日。天帝下者,日月星宿其中,諸官森然,俱下三十日。上太一自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璇璣玉衡,七星北斗,司命司錄,司殺司罰,大聖尊神,妙行真人,天帝真王其中,諸天及鬼神,森然俱下。當此之日,天神地祇莫不傾悚周行天下,伺人善惡。其日若有執心精進,不違經教,弘宣道法,益人壽算,度錄左契,文免患難,名上三天,尅名玉錄,拜為真人。八節日仙官會:已前有不同。立春日,太極真人會諸仙真,刻玉簡,記仙名。春分日,太素真人會諸仙官,於崑崙瑤臺校定真經。立夏日,五帝會諸神仙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者之功罪。夏至之日,天上三官會於司何侯,校定萬人罪福,增年减算。立秋之日,五嶽真人會謁黃老君於黃房雲庭之山,集仙官,定神圖靈藥。秋分之日,上皇太帝君登上清,集眾真萬仙會于寥陽之殿,共議定天下萬人罪福,記學道求仙之懃懈,疏犯過日月修行善惡刑罰之科,根源修例,副之司命,書于黃籙。立冬之日,陽臺真人會諸仙人,定新得道,始入名仙錄。冬至之日,眾仙詣方諸東海青童君,刻定眾仙籍,金書內字,甲子日支干端數,六旬歸宗,天人合紀,四時加慶。庚申之日,金威肅殺,岱府秉刑,魄精紏過,尸鬼奏惡,生由此源,應當檢遏邪津,開顯正道。月建之日,陰陽改度,百神受事,建德惟新,並解除先譴,進修後善。月晦之日,陰精毀損,躔次數周,幽府搜簡,司官定律。月望之日,圓魄充滿,陽光合映,照拂冥愆,散蕩幽咎,察往照來,機動必接。甲寅日,並是魂魄躁競之辰。十直之日,諸天上帝,妙行真人,並詣玄都玉京,朝謁虛皇大道君,簡校人鬼生死罪錄,善惡殊分。
五物:亦謂五行,一血,天水二骨天木三肉,天土四齒,天金五氣。天火
五盟:謂五教,不篤結約而盟之。
七詛:謂違於仁義禮智信,引道天神地祇人鬼日月星血盟。
三壽:一上品百二十,二中品百歲,三下品八十歲。
三命:一曰罰命,行不善天所亡。謂慢易天地,輕侮神靈,伐於山川,傷殘賢良,天府所亡。二曰疾命,邪慾多病所生。謂飲食無量,房內無度,眾邪所疾,天數不遂也。三曰度命,眾命之數,紀物之終。謂人禀於神,神留於精,精盡老朽殂落。
六入:聲入耳,色入眼,香入鼻,物入身,味入舌,事入心。外來謂入。
六情:前已有不同。一耳聽宮商角徵羽,二眼視青黃赤白黑,三鼻知躁燋香臭腥腐,四身知寒溫剛柔滑,五舌知酸苦甘辛醎,六心知善惡喜怒哀樂。外來曰塵,內動曰情。
六度:一能進勤,二能守雌,三能施終,四能忍辱,五能戒信,六能棄酒色。
八行:一能受非不自申,二能讓德於人,三能不欲人之欲,四能容無理不訴,五能無遠道身藏幽處,六能不自違心,七能不負經戒,八能不代口所誦。
四德:一志向定矣,二秉操堅矣,三勤心至矣,四守情篤矣。
五毒:一水漂溺之苦,二火燌灼之苦,三五賊五兵之苦,四病狂厲之苦,五害玃搏齒蹋觸螫之毒。
九府:天官中府左府右府,地府#1中府左府右府,水官中府左府中府。
三寶:亦謂三尊,道寶,經寶,真人寶。
三奇:一《大洞真經》,二《雌一五老經》,三《太丹隱書經》。
仙府九宮:一曰太清,二太極,三太微,四紫房,五玄臺,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宮,九玉京玄都。
神丹九品;一曰太和自然龍胎之醴,二玉胎瓊液之膏,三飛丹紫華流精,四珠光雪碧之腴,五九泉紅華神丹,六太清金液之華,七九轉霜雪之丹,八九鼎雲英,九雲光水石流霞。
上三天:太赤天,禹餘天,清微天。
故治六天下上:第一赤虛天,第二泰玄都,第三皓天,第四泰玄天,第五太玄蒼天,第六太清天。
元始九天:第一鬱單無量天,去第二天二十四萬里。第二上上禪善無量壽天,去第三天四千六萬里。第三梵監須延天,去第四天六百七十二萬里。第四寂然兜術天,去第五天一千二百四十萬里。第五不驕樂天,去第六天三千六百八十萬里。第六化應聲天,去第七天五千三百八十四萬里。第七梵寶天,去第八天五百二十萬里。第八梵摩迦夷天,去第九天六百八十萬里。第九波梨答惒天,去下五百億
二十萬里。
玄都八方:東大堂鄉,納善世。南宛利城,棄賢世。西福堂州,□□□#2。北鬱單野,清淨世。東南無福田,用賢世。西南延福鄉,仁靜世。西北福德鄉,延賢世。東北福集鄉,長安世。
崑崙九土:東信土陽州,南泼土迎州,西坼土拾州,北成土玄州,中面土冀州,東北咸土威州,東南農土神州,西南陷土成州,西北肥土柱州。
天地九元:上元之上,九九八十一萬歲,上元之中,八八六十四萬歲;上元之下,七七四十九萬歲。中元之上,六六三十六萬歲;中元之中,五五二十五萬歲;中元之下,四四十六萬歲。下元之上,三三九萬歲;下元之中,二二四萬歲;下元之下,一一二萬歲。
右三元合二百八十六萬歲。
是時天尊在賈奕天上,七寶紫微宮中,與七千億眾講論妙法。時彼眾中有一真人名海空智藏,長跪稽首,請問玄門眾生,發心入道,階級昇降,三清十轉名號。爾時天尊告海空智藏:汝等當知,十方大聖,初進道三階十轉,次第階梯。汝今審聽十轉,以前三階進趣。何等為三階?以前不同,一者信階,二者行階,三者迴向階。信膈之中,有十心。何等為十?一者信心,二進心,三念心,四慧心,五定心,六戒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捨法心,十願心。
行階之中有十行,信、進、念、慧、定、戒、迴向、護法、捨法、願心等是十行。迴向階中有十迴向: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法心,願心等是十迴向,三階發心。
進趣入道方便,依憑勝心,進入十轉,與已前十轉全別。一者證實轉,二離障轉,三光明對治轉,四智火燒然轉,五權魔勝轉,六現前顯德轉,七遠行光惠轉,八相無相不動轉,九定慧相應轉,十法地究竟轉。
海空智藏,此中十轉,乃是過去未來見在三世天尊,異時同說,為歎對治。
道心真人十種障:一者對治眾生障,二對治眾生邪行障,三於聞思修習受忍不通障,四自六解發心起高慢障,五自知諸法我慢眾人障,六除十轉己前煩惱習障,七除細法智障,八斷無明有障,九斷不善利佗障,十者於法示得自在障。
海空智藏真人,為欲斷除入道真人十種障故,現行滅盡,令種不生,故立十轉。何故?物名證實乃至地究竟轉者,為欲利益,智汝漸明,進入物轉。
十轉義者:第一為證見道性真實妙理,故名證實轉。第二為得淨妙戒,具足清淨,妙戒具足清淨,離煩惱吝障,故名離障轉。第三為隨聞無漏善法,思量修習,照明顯現,故名光明對治轉。第四為煩惱成薪,智火燒燼,故名智火燒然轉。第五為得出世間無漏聖智,善行方便,離諸煩惱,捨有漏心,降伏眾魔,故名摧魔勝轉。第六為入深智慧到於彼岸,自佗俱利,智德現前,故名現前顯德轉。第七為修無相法,功力究竟,譬如人行去我漸遠,故名遠行光慧轉。第八為果德純熟,於無相行中無間闕,故名不動轉。第九為無礙慧心,向眾生說法成就中利佗,故名定慧相應轉。第十為得法身具足,眾德圓滿,畢竟自在,故名法地究竟轉。以是大士受法王位,猶如太子於諸王中而得自在。仍此位十轉,仍有微細障,猶未解脫。對治此微,細習障故,未得證入天尊地。於此地中,事已究竟,具足眾德,圓備道性,智性平等無二,五大三德,十法具足,成就三身法報應等,願行利益,眾德圓備。
十法具足:何等為十?一者辭無明父母,二別生死眷屬,三入重玄門,四歷事十方天尊,五與其伴類相識,六同坐解脫床,七究竟常樂,八攝受門徒,九授布三乘教法,十三德圓備。何者為三德?一者證道智德,二煩惱德,三悲多恩德。
財用自在,三身備具,法身,報身,應身。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竟
#1地府:當作『地官』 。
#2此處脫漏三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爱虚老人
台湾采访册
明·董说
周·尹佚
元·杜本
明·曹端
明·罗懋登
元·李翀
(唐)張鷟
张次溪
明·朱明镐
杨伯峻
唐·释神会
金毓黻
清·顾禄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