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一-崇文总目
卷一
易类 共一十八部,计一百七十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七十一作七十八,云始于归藏,终于言象外传。 又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每类小叙及总数皆在目后,旧唐书经籍志、唐书、宋史艺文志无叙而总数亦列于后,惟文献通考经籍类叙数并在目前,此书、天一阁钞本但有总数在前,而叙久散佚,今从欧阳文忠公集辑录各叙,因依前志之例,次每类后,其总数则编次时已列于前,故仍旧本录之。〕 归藏三卷 原释晋太尉参军辞正注,隋书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马贵与所引总目,玉海艺文类引作中兴书目,未知孰是,辞正本名贞,此避仁宗嫌名。〕 周易一卷 原释郑康成注,今惟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余皆逸,指趣渊确,本去圣之未远。(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汉志十二篇,旧唐志十二卷,隋志九卷,经典释文叙录、唐志并十卷。〕 周易十卷 原释王弼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隋志、释文叙录并六卷。〕 周易十卷 原释李鼎祚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诸家书目并作集解,唐志作集注周易十七卷,考鼎祚自叙,但云十卷。〕 易纬九卷 原释宋均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厚斋易学引总目云,周易纬九卷,汉郑康成注,与此互异,考今存易纬皆康成所注,然北宋宋均注犹存,玉海引崇文目亦系于均注之下,疑旧本不误。〕 周易乾鉴度二卷 原释中述阴阳日辰数谶。(见经义考易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斋读书后志云,坤鉴度,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旧本乾下有坤字,乃后人妄加,今校删。〕 元包十卷 原释卫元嵩撰,元嵩,唐人,武功苏源明传赵郡李江注元包,以坤为首,因八纯之宫以生变,极于六十四自系其辞,言外卦体不列爻位,以谓易首乾尚文,包首坤尚质,夏连山商归藏,周易唐包,其实一也,虽欲驰骋而放言,趋理近正,易家之区比云,(见文献通考。)元包十卷,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仲阴、仲阳、孟阴、孟阳、运蓍、说原。(原注一本无说原第十卷,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斋读书志作元命苞。〕 周易新论传疏十卷 原释唐阴洪道撰,洪道世其父显之学,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订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周易正义十四卷 原释孔颖达等,(见天一阁钞本。)唐太尉长孙无忌与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其言,主申王学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此二释,撰人互异,然诸家书目及今本皆题孔颖达等,疑以旧本为正,今两存之,唐志十六卷误,考颖达等叙但称十四卷,旧唐志亦同,直斋书录解题十三卷,引馆阁书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通考同,今学官本皆十卷,盖又为后人所并。〕 周易传十卷 原释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晁以道传易堂记云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又经义考,吕祖谦曰,崇文总目剟去子夏名以祛误惑,最为有理,今本十一卷。〕 周易传二卷 原释唐右拾遗陆希声撰,希声作易传十篇,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四篇,初陇西李阮学其说,以为上下经传二篇,思属甚妙,故希声自为之解,余篇差显,不复为注,盖近世之名家欤,今二篇外余篇逸。(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读书志、通考并十卷,宋志十三卷。〕 周易举正三卷 原释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授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驳,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原释唐东乡助撰,取变卦互体开释言象,盖未始见康成之学而著此书焉。(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尤延之遂初堂书目作辨疑,书录解题作东阳助,云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 周易甘棠正义三十卷 原释任正一撰,以孔颖达为本,甘棠者,正一为陕州司马,故名其书。(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通考无周易二字,引崇文总目云,梁陕州大都督府左司马任正一撰,以孔颖达正义申演其说,与此稍异。〕 周义口诀义六卷 原释河南史证撰,不详何代人,其书直抄孔氏说,以便讲习,故曰口诀,(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东垣按:通志艺文略作史之证,书录解题作史之征,云避讳作证字,宋志作史文徽。〕 周易正义补阙七卷 原释邢璹,(见天一阁钞本。)不著撰人名氏,其说自谓裨颖达之阙。(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周易正义补缺略例疏一卷,引不著撰人名氏云云,而旧本有邢璹二字未知孰是,今姑两存其说,陈诗庭云,前周易正义孔颖达等四字,下卷尚书断章成伯玙三字,及此邢璹,并与通考所引互异,疑世所传天一阁本即朱锡鬯所钞,而此数条皆其增加者,锡鬯曾撰经义考,故旧本于经部注释,撰人独多。〕 易论三十三卷 原释王昭素。(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 原释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经侍讲天章阁,鸠集前世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其论以王弼传为内,故自名曰外传。(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外集误。〕 原叙,前史谓秦焚三代之书,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汉募群书,类多散逸,而易以故最讹,及学者传之,遂分为三,一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传之孔子,卦象爻彖与文言说卦等离为十二篇,而说者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二曰焦赣之易,无所师授,自言得之隐者,第述阴阳灾异之言,不类圣人之经,三曰费直之易,亦无师授,专以彖象文言等参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杂人卦中者,自费氏始,田何之学,施、孟、梁邱之徒最盛,费氏初微,止传民间,至后汉时,陈元、郑众、康成之徒,皆学费氏,费氏兴而田学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及王弼为注,亦用卦象相杂之经,自晋以后,弼学独行,遂传至今,然易比五经,其来最远,自伏羲画卦,下更三代,别为三易,其变卦五十有六,命名皆殊,至于七八九六筮占之法亦异,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巳亡,汉初虽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莫可究矣,独有周易,时更三圣,世历三古,虽说者各自名家,而圣人法天地之缊,则具存焉。(见欧阳文忠公集,玉海艺文类引田何之易至易之本经也,无始自子夏句,又引汉初以下四句。) 〔东垣按:以上原卷一。〕 书类 共七部,计八十一卷。 《古文尚书》十三卷。 《尚书》十三卷 孔安国传。 《尚书大传》三卷 原释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元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授受援经而申证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云,《隋志》,《大传》三卷,郑元注,《崇文目》同,《书录解题》、《通考》并四卷,今本亦分四卷。〕 《尚书正义》二十卷 原释孔颖达等。(见天一阁钞本。) 尚书广疏十八卷 原释伪蜀冯继先撰,以孔颖达正义为本,小加己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卷,通考不著卷数。〕 《尚书断章》十三卷 原释成伯玙,(见天一阁钞本。)不著撰人名氏,按其书略叙众篇大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此条旧本与通考所引互异,说见前。〕 尚书释文一卷 原释陆德明撰,皇朝太子中舍陈鄂奉诏刊定,始开宝中,诏以德明所释乃古文尚书。 与唐明皇所定今文驳异,命鄂删定其文,改从隶书,盖今文自晓者多,故切弥省。(见文献通考。) 原叙书原于号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删为百篇,断尧讫秦,序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孙惠与济南伏胜各藏□本于家,楚汉之际,胜失其所藏,但口以传授,胜既耄昏,乃缪合二十四篇为二十九,欧阳夏侯之徒皆学之,写以汉世文字,号今文尚书,至武帝时,孔惠之书,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灭,又皆科斗文字,惠孙安国以隶古定之,得五十八篇,为之作传,号古文尚书,至陈隋之间,伏生之学废绝,而孔传独行,先是孔传亡其舜典,东晋梅赜乃以王肃所注伏生舜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隶古,始更以今文行于世。(见欧阳文忠公集。) 诗类 共八部,计一百一十五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毛诗古训传二十卷 毛亨撰。 〔东垣按:汉志三十卷,或作故训,古字通。〕 韩诗外传十卷 韩婴撰。 〔东垣按:汉志六卷。〕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 原释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陆玑撰,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自为晋人,本不治诗,今应以玑为正,然书但附诗释谊,窘于采获,似非通儒所为者,将后世失传不得其真欤。(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书录解题、通考、鸟兽二字并在草木上,今本标题与此同。〕 毛诗正义四十卷 原释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太尉长孙无忌诸儒刊定,国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诗学之家,此最为详。(见文献通考。) 毛诗小疏二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因孔疏为本,删取要义,辅益经注云。(见文献通考。) 毛诗指说一卷 原释唐成伯玙撰,略叙作诗大旨及师承次叙。(见熊克毛诗指说跋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毛诗断章二卷 原释唐成伯玙撰,大抵取春秋赋诗断章之义,钞取诗语,汇而出之。(见熊克毛诗指说跋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作汇章,不著卷数。〕 毛诗解题二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篇端总叙诗义,次述章旨,盖近儒之为者欤。(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宋志,解作释,通考不著卷数。〕 原叙,昔孔子删古诗三千余篇,取其三百一十一篇著于经,秦楚之际亡其六,汉兴,诗分为四,一曰鲁人申公作训诂,号鲁诗,二曰齐人辕古生作传,号齐诗,三曰燕人韩婴作内外传,号韩诗,四曰河间人毛公作故训传,号毛诗,三家并列学官,而毛以后出,至平帝时始列于学,其后马融、贾逵、郑众、康成之徒,皆发明毛氏,其学遂盛,魏晋之间,齐鲁之诗废绝,韩诗虽在而益微,故毛氏独行遂传至今,韩婴之书,至唐犹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汉志婴书五十篇,今但传其外传,非婴传诗之详者,而其遗说,时见于他书,与毛之义绝异,而人亦不信,去圣既远,诵习各殊,至于考风雅之变正,以知王政之兴衰,其善恶美刺,不可不察焉。(见欧阳文忠公集三家诗考,引韩婴之书至与毛之说绝异,无汉志婴书五十篇句。) 〔东垣按:以上原卷二。〕 礼类 共三十三部,计一千九十七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周礼至谥法。〕 周礼十二卷 郑康成注。 仪礼十七卷 郑康成注。 礼记二十卷 郑康成注。 大戴礼十三卷 原释三十五篇。(郑元祐引见经义考礼类。) 〔东垣按:朱锡鬯云,戴德礼记十三卷,崇文总目云大戴礼记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郑元祐曰,其为书凡十三卷,总四十篇,若崇文总目则十卷,而云三十五篇者,无诸本可定也,东垣考大戴礼诸家书目并作十三卷,据朱氏及郑明德所述,则总目实止十卷,旧本亦作十三卷,疑后人以臆增改,附辨于此。〕 周礼疏五十卷 原释贾公彦。(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今本四十二卷,陈诗庭云,此北宋以后所并,书录解题犹作五十卷,下仪礼、礼记并同。〕 仪礼疏五十卷 原释贾公彦。(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云,旧史四十卷,今本十七卷。〕 礼记正义七十卷 原释孔颖达。(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今本六十三卷。〕 三礼义宗三十卷 原释梁明威将军崔灵恩撰,其书合周礼、仪礼二戴之学,敷述贯串,该悉其义,合一百五十六篇,推衍闳深,有名前世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梁书本传四十七卷。〕 江都集礼一百四卷,原释隋诸儒撰,初炀帝以晋王为扬州总管,镇江都,令诸儒集周、汉以来礼制因袭,下逮江左先儒论议,命潘微为之叙,凡一百二十卷,今亡阙仅存一百四卷。(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诸儒牛宏等也。隋志一百二十六卷。〕 三礼图九卷 原释梁正撰,(见玉海艺文类凡两引。)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张昭曰,四部书目作十二卷,见宋史聂崇义传。〕 三礼图二十卷 原释聂崇义集,(见玉海艺文类。)周显德中,参定郊庙器玉,因博采先儒三礼旧图,凡得六本考正,是否缋素而申释之,每篇自叙其凡,参以近世沿革之说,建隆二年五年丙寅,表上之,窦俨为叙,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其驳义及答义各四卷,率列于注释,诏颁行之,又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见经义考通礼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礼记外传四卷 原释成伯玙。(见天一阁钞本。) 礼记字例同异一卷 唐志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五礼名义十卷 孙玉汝撰。 开元礼京兆义罗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据开元已有义鉴,申术其说,今此又纲罗其遗坠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遂初堂书目无京兆二字,旧本京讹作宗,今校改。〕 开元礼类释二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唐礼繁重,故汇其名物,粗为申释。(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绎,今校改。〕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 萧嵩等撰。 开元礼义鉴一百卷 原释唐萧嵩撰,既定开元礼,又以礼家名物繁伙,更取历代沿革,随文释义,与礼并行。(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本名义镜,此避太祖祖嫌讳。〕 开元礼百问二卷 〔东垣按:唐志,萧嵩撰,书录解题不著撰人。〕 五礼精义十卷 原释唐太常博士韦彤撰,首载唐礼,参引古义,申释其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续曲台,礼三十卷 王彦威撰。 〔东垣按:宋志亦作王彦威,注云一作崔灵恩撰。〕 礼略十卷 原释唐京兆府栎阳尉杜萧撰,采古经义,下逮当世,举沿革,附礼见文,以其言约旨详,故自题略云。(见文献通考。) 礼粹二十卷 原释唐宁州参军张频纂,凡一百三十五条,直抄崔氏义宗之说,无他异闻,(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开宝通礼二百卷 刘温叟等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 原释皇朝翰林学士卢多逊等撰,多逊既定新礼,复因开元礼义鉴,增益为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上之,诏与通礼并行,(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丧礼极义一卷 原释唐商价集,杂叙先儒五服轻重之论,然首末不伦,(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本作殷价,避太祖父讳作商。〕 五服志三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据江都开元二礼,参引先儒所论轻重之制,盖唐人所编次云。(见文献通考。) 丧服加灭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杂记服制增损,文无伦次,(见文献通考两引。)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春秋谥法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其法差多于周公谥法。(见文献通考。) 周公谥法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谥法始于周,学者录之,因托以名篇。(见文献通考。) 谥例十卷 原释宋沈约撰,上采周秦,下至晋宋,君臣谥号,而以周公谥法为本。(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作沈约谥法云,书目一卷,惟崇文目有之,学者就汲冢书采出,春秋谥法一卷,学者就杜预释例谥法篇采出,通考作谥别误。〕 谥法四卷 原释梁贺琛撰,初沈约本周公之谥法,至琛又分君臣美恶,妇人之谥,各以其类标其目,曰旧谥者,周公之谥法,曰广谥者,约所撰也,曰新谥者,琛所增也。(见文献通考。) 严昉云,读书志作沈贺谥法,云沈约撰,贺玚增。 续古今谥法十四卷 原释唐户部郎中王彦威撰,因旧谥品援集故事,依沈约谥例,记梁以来至唐得谥官称姓名,又以单复为别。(见文献通考。) 原叙礼乐之制,盛于三代,而大备于周,三代之兴,皆数百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业,画天下以为九服,上自天子,至于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开明堂以会诸侯,其车旗服器,文章烂然,何其盛哉,及幽厉之乱,周室衰微,其后诸侯渐大,然齐桓赐胙而拜,晋文不敢必请隧,以礼维持又二百余年,礼之功亦大矣,下更战国,礼乐殆绝,汉兴,礼出淹中后、戴诸儒,共为补缀,得百余篇,三郑、王肃之徒,皆精其学,而说或不同,夫礼极天地,朝廷 宗庙,凡人之大伦,可谓广矣,虽二〔东垣按:一本作百。〕家殊说,岂不博哉,自汉以来,沿革之制,有司之传,著于书者,可以览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三。〕 乐类 共四十八部,计一百八十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一百作二百云,自历代乐仪,至阮咸曲谱,今核计实四十九部三百二卷,历代乐仪三十卷 原释唐叶律郎徐景安撰,总序律吕,起周汉迄于唐,著唐乐章,差为详悉。(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王伯厚又引中兴书目作新纂乐书,宋志同太乐令壁记三卷 原释唐叶律郎刘贶撰,分乐元正乐四夷乐合三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旧本令讹作合,今校改。〕 乐府古题真解一卷 原释唐吴竞撰,释古乐曲所以名篇之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遂初堂书目、通志略并作要解,宋志,要解二卷,通考古乐府,乐府古题要解共十二卷。〕 乐府解解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与吴竞所撰乐府古题颇同,以江南曲为首,其后所解差异。(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略作刘餗撰,通考不著卷数。〕 乐府古今解题三卷 原释唐郗昂撰,或云王昌龄撰,未详孰是,旧云古今乐府解题,又云古题所载曲名与吴竞所撰乐府解题颇异,复有唐李百乐辞,今定为乐府古今解题。(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亦作郗昂撰,注云一作王昌龄,宋志,一卷,王昌龄撰,上有续字。〕 声律要诀十卷 原释唐田琦撰,推本律吕,及制管定音之法,文虽近俗,而于乐理尤谙焉。(见文献通考。) 乐府杂录一卷 原释唐段安节撰,其事芜驳不伦。(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宋志二卷。〕 羯鼓录一卷 原释唐南卓撰,羯鼓夷乐,与都昙答鼓,皆列于九部,至唐开元中,始盛行于世,卓所记多开元、天宝时曲云。(见文献通考。) 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 原释周翰林学士窦俨撰,显德中,俨奉诏集缀,其书博而无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八十八卷,俨作严,传写之误。〕 乐苑五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乐律声器凡二十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陈游撰。〕 周优人曲辞二卷 原释周吏部侍郎赵上交、翰林学士李昉、谏议大夫刘涛、司勋郎中冯古,纂录燕优人曲词。(见文献通考。) 景祐大乐图二十卷 原释皇朝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聂冠卿撰,景祐二年,大乐署以律准考定雅乐献之,上召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照,问钟律大要,照请用黍尺求声,遂命照制新乐,冠卿讨论故事,据经义多所损益,以御制乐曲及钟律议说,制器之法,与古今乐器图象之异,为书一百二十六篇上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聂崇义。〕 大乐图义二卷 原释皇朝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撰,受诒考试太常乐工,因集古乐钟律器用之说,上列为图,从释其义,并今乐署阙典所当釐补者,更为杂论七篇奏之。(通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音乐类两引崇文目并同。〕 琴操三卷 原释晋广陵相孔衍撰,述诗曲之所从,总五十九章。(见文献通考。) 陈诗庭云,书录解题,琴操一卷,不著撰人,引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盖陈伯玉所见非全书,此作三卷,疑即五十篇本也,然云总五十九章,则又小异。 琴谱三均手诀一卷 原释宋谢庄撰,叙唐虞至宋世善琴者姓名,及古典名言,琴通三均谓黄钟仲吕无射。(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琴手势谱一卷 原释唐道士赵邦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势作世,邦利作邪利,俱误,今校改。〕 金风乐一卷 原释唐元宗撰,盖琴曲名,(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书三卷 原释唐翰林待诏赵惟暕撰,略述琴制,叙古诸典及善琴人姓名。(见文献通考。) 琴谱十三卷 原释唐陈康士撰,按康士作琴曲一百章,谱十三卷,宫调二十章,商调十章,角调五章,征调七章,琴调五章,黄中十章,离忧七章,沈湘七章,侧蜀七章,缦角七章,玉女五章,其谱散亡,今书旧目有琴调六章,琴谱一卷,残缺无首尾,所载乃楚角宫黄钟侧蜀琴调数篇,余皆亡,(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三十卷,旧本题陈士康三字误倒,今校正。〕 琴谱叙一卷 原释陈康士等撰,康士字安道,以善琴知名,尝撰琴曲百篇,谱十三卷,进士姜阮、皮日休皆为叙以述其能,康士谱今别行。(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无叙字。〕 琴调四卷 原释陈康士撰,楚调五章,黄钟调二十章,侧蜀琴调皆一章,(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三卷。〕 琴调谱一卷 陈康士撰。 离骚谱一卷 原释陈康士撰,依离骚以次声,(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大唐正声新拉琴谱十卷 原释唐陈拙纂,集琴家之说,不专声谱,(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旧本拉讹作祉,今校改,唐志作新址,玉海引崇文目及通志略作新征,并误。〕 广陵止息谱一卷 原释唐吕渭撰,晋中散大夫嵇康作琴调广陵散,说者以魏氏散亡自广陵始,晋虽暴兴,中止息于此,康避魏晋之祸,托之于鬼神,河东司户参军李良辅云,袁孝已窃听而写其声,后绝其传,良辅传之于洛阳僧思古,思古传于长安张老,遂著此谱,总三十三拍,至渭又增为三十六拍,(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吕谓,注云渭一作滨。〕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 原释唐萧祐撰,祐因胡笳推无射商,自创为九调,(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两祐字并作帖,误,今校改,宋志亦作祐,注云一作祜。〕 东杓引谱一卷 原释唐协律郎李约〔东垣按:陕西通志引崇文总目有小注勉子二字。〕撰约患琴家无角声,乃造东杓引七拍,有麟声绎声,以备五音,(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宋志作琴曲东杓谱叙。〕 琴声律图一卷 原释唐恭陵署令王大力承诏撰,图琴制度,以六十律旋宫之法次其上,前叙历引诸家律吕相生之术,(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一本大力作大方。〕 琴雅略一卷 原释唐殿中侍郎齐嵩撰,概言创制音器之略,(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原作齐<木嵩>误,今校改。〕 琴德谱一卷 原释唐因寺僧道英撰,述吴蜀异音及辨析指法,道英与赵邦利同时,盖从邦利所授,(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邦利、通考亦讹作邪利,今校改,下琴式图原释同。〕 沈氏琴书一卷 原释沈氏撰,不著名,首载嵇中散四弄,题赵师法撰,次有悲风三峡流泉渌水昭君下舞间弦,并胡笳四弄,题盛通师撰,盖诸家曲谱,沈氏集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张澹正琴谱一卷 原释茅仙逸人张澹正撰,不详何代人,解琴指法。(见文献通考。) 琴谱一卷 原释梁开平中王邈撰。(见文献通考。) 小胡笳十九拍一卷 原释伪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共十九拍,谓之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人,所载乃小胡笳子,(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调一卷 原释伪唐蔡翼撰,(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杂说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盖琴家杂集器图声诀之略。(见文献通考。) 琴调三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无射商角诸谱皆亡其曲名,(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谱四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凡四大曲,一曰别鹤林,其三皆失其名而谱存,今留以待知琴者,(见文考献通。)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按旧唐志有琴谱四卷,注云刘氏周氏等撰,未知即此书否。 琴略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有七例,颇钞历代善琴者,各为门类,又载拍法及杂曲名,(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式图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琴制度为图,杂载赵邦利指诀,又有白云先生三诀,(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三乐谱一琴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载商调三乐谱。(见文献通考。) 琴谱纂要五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图琴制度及载古曲谱曲名。(见文献通考。) 琴书正声九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集游春、绿水、幽居、坐愁思、秋思、楚明光、易水、凤归林、接舆、白云凡十四谱,(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宋志,十卷。〕 琴谱调三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杂录琴谱大小数曲,其前一大曲亡其名,旧本或云李翱,用指注与诸琴法无异,而云翱者,岂其所传欤,(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阮咸调弄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阮咸金羽调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载降圣引一篇,谱一首,不详何代之曲。(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降圣引谱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原释亦附见上书。〕 阮咸谱二十卷 原释阮咸谱,阮咸曲谱,不著撰人名氏,有宫商角征,无射宫,无射商,金羽碧玉凄凉黄钟调,凡十篇,总十二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阮咸曲谱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原释附见上书。〕 原叙三代礼乐,自周之末,其失已多,又经秦世灭学之暴,然书及论语、孝经得藏孔氏之家,易以卜筮不焚,而诗本讽诵,不专在于竹帛,人得口以传之,故独礼之于六经,其亡最甚,而乐又有声器,尤易为坏失,及汉兴,考求典籍,而乐最缺绝,学者不能自立,遂并其说于礼家书为五经,流别为六艺,夫乐所以达天地之和而饬化万物,要之感格人神,象见功德,记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所以王者有因时制作之盛,何必区区求古遗缺,至于律吕钟石,圣人之法,虽更万世,可以考也,自汉以来,乐之沿革,惟见史官之志,其书不备,隋唐所录,今著其存者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四。〕 春秋类 共三十三部,计三百九十六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三百九十七卷。〕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杜预撰。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二十二卷 何休撰。 〔东垣按:隋志十一卷,唐志十三卷,通考十二卷。〕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 范宁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原释左邱明撰,吴侍中领左国史亭陵侯韦昭解,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原注二人皆吴臣。)合凡五家为注,自所发正者,三百十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隋志,二十二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 董仲舒撰, 原释其书尽八十二篇,义引宏博,非出近世,然其间篇第亡舛,无以是正,又即用玉桮竹林题篇,疑后人取而附著云。(见玉海艺文类凡两引,及文献通考书录解题引首句。) 〔东垣按:欧阳永叔书春秋繁露后云,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书百余篇,第云清明竹林玉杯繁露之书,盖略举其篇名,今其书才四十篇,又总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夷陵。〕 春秋决事比十卷 原释汉董仲舒撰,丁氏平,黄氏正,初仲舒既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武帝数遣廷尉张汤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疑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至吴太史令吴汝南丁季江夏黄复平正得失,今颇残逸,止有七十八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汉志作公羊治狱十六篇,隋志宋志并作春秋决事,旧唐志、唐志并作春秋决狱,通考不著卷数,陈诗庭云,七录又作春秋断狱。〕 左氏膏肓九卷 原释汉司空掾何休始撰,答贾逵事,因记左氏所短,遂颇流布,学者称之,后更删补为定,今每事左方,辄附郑康成之学,因引郑说窜寄何书云,书今残逸,第七卷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隋志,十卷。〕 春秋释例十五卷 杜预撰 原释凡五十三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式,今校改。〕 春秋述议一卷 原释隋在京太学博士刘炫撰,本四十篇,唐孔颖达正义盖据以为说而增损之,今三十九篇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旧本议讹作义今校改,通考作述议传,唐志三十七卷。〕 春秋正义三十六卷 原释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按汉张苍、贾谊、尹咸、郑众、贾逵皆为诂训,然参用公谷二家,至晋杜预专治左氏,其后有沈文阿、苏宽、刘炫皆据杜说,贞观中,颖达据刘学而损益之,长孙无忌等又复损益,其书乃定,皇朝孔维等奉诏是正。(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谷梁疏三十卷 原释唐国子四门助教杨士勋撰,皇朝邢昺等奉诏是正,令太学传授。(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本二十卷,通考原作杨勋撰,脱士字,今校增。〕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援证浅局,出于近世,或云徐彦撰,皇朝邢昺等奉诏是正,始令太学传授,以备春秋三家之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本二十八卷。〕 春秋左氏传叙一卷 原释阴洪道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唐志,洪作宏。〕 集传春秋微旨二卷 陆淳撰。 〔东垣按:原释附见下书,宋志作集注三卷,今本亦三卷,无集传二字,陈诗庭云,陆淳乃其原名,后避唐宪宗嫌讳,改名质,字伯淳,故诸家书目或题作质,通志略以春秋纂例为质撰,以微旨为淳撰,竟似两人,陋矣。〕 集传春秋辨疑七卷 原释唐给事中陆淳纂,初淳以三家之传不同,故采获善者,参以啖助、赵匡之说,为集传春秋,又本褒贬之意,更为微旨,条别三家,以朱墨记其胜否,又摭三家得失与经戾者,以啖赵之说订正之,为辨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柳子厚撰陆淳墓表云,为春秋集注十篇,辨疑七篇,微旨二篇,与此正合,今本十卷,当是后人所析,上微旨同。〕 非国语二卷 原释柳宗元撰。(见天一阁钞本。) 春秋加减一卷 原释唐元和时国子监承诏修定,以此经字文多少不同,故志其增损,以防差驳。(见文考献通。)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指掌十五卷 原释唐试左武卫兵曹李瑾撰,瑾集诸家之说为序义凡例各一篇,抄孔颖达正义为五篇,采摭余条为碎玉一篇,集先儒异同,辨正得失为三篇,取刘炫规过,申证其义为三篇,大抵专依杜氏之学以为说云。(见玉海艺文类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引巽岩李氏曰,春秋指掌,其第一卷新编目录。多取杜氏释例及陆氏纂例瑾所自著无几,而叙义以下十四卷,但分门钞录孔颖达左氏正义,皆非瑾所自著也,本朝王尧臣崇文总目及李淑图书志,皆以先儒异同,规过、序例等篇为瑾笔削,误矣。〕 春秋通例三卷 原释唐陆希声撰,因三家之例,裁正其冗,以通春秋之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卷同,通考不著卷数。〕 折衷春秋三十卷 原释唐陈岳撰,以三家异同三百余条,参求其长,以通春秋之义。(见文献通考。) 诸仁勋云,诸家书目皆作春秋折衷论。 春秋图五卷 原释唐张杰撰以春秋所载车服器用都城井邑之制,缋而表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春秋指元十卷 原释唐张杰撰,摘左氏传文,申释其义,(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引此条原释本在指元下,经义考亦同四库新定本无春秋图,原释以此释系于其下,宋志作指掌图二卷。〕 春秋精义三十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汇事于上,分钞杜氏孔颖达言,数家之说,参以释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演左传谥族图五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左氏学世谱增广之,贯穿系叙,差无遗略。(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考左传作左氏传,宋志作春秋谥族图,无演字。〕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原释伪蜀冯继先撰,以春秋官谥名字裒附初名之左。(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一卷。〕 左氏传引帖断义十卷 原释伪蜀进士蹇遵品撰,拟唐礼部试进士帖经旧式,敫经具对,(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东垣按:通考,断义作新义,旧本帖讹为古,今校正。〕 春秋论一卷 原释皇朝秘书监胡旦撰,多摭杜氏之失,有裨经旨,(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经义考作春秋演圣通论十卷。〕 春秋龟鉴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述春秋周及诸侯世次,齐鲁大国公子公孙,初不详备,其后传写又失其次叙,今存以备讨阅。(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春秋世谱七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凡七卷,起黄帝至周,见于春秋诸国,世系传久,稍失其次矣,按隋唐书目,春秋大夫世族谱十三卷,顾启期撰,而杜预释例自有世族谱一卷,今书与释例所载不同,而本或题云杜预撰者,非也,疑此乃启期所撰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唐志十一卷,通考一卷。〕 帝王历纪谱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其叙言周所封诸侯子孙,散于他国,孔子修春秋而谱其世系,上采帝王历纪而条次之,盖学春秋所录,今本题云荀卿撰者,非也。(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考三卷,引巽岩李氏曰,其载帝王历纪殊少,叙诸侯卿大夫之世颇详,而崇文总目止名帝王历纪谱,今从之,宋志作公子姓谱,旧本纪讹为记,今校改。〕 春秋纂要十卷 原释伪唐人姜虔嗣撰,以春秋左氏公谷三家之传,学者钞集之文,(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作纂例不著卷数,宋志作三传纂要二十卷。〕 春秋集传十五卷 原释皇朝王沿纂,沿患学者自私其家学,而是非多异,失圣人之意,乃集三传之说,删为一书,又见秘书目有先儒春秋之学颇多,因启求之,得董仲舒等十余家,沿自以先儒犹为未尽者,复以己意笺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作樊宗师撰。〕 春秋宗族名谥谱五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略采春秋三传诸国公卿大夫姓名谥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钞本一阁。)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考不著撰人。〕 原叙昔周法坏而诸侯乱,平王以后不复雅而下同列国,吴楚徐夷并僣称王,天下之人不禀周命久矣,孔子生其末世,欲推明王道以扶周,乃聘诸侯,极陈君臣之理,诸侯无能用诸,退而归鲁,即其旧史考诸行事,加以王法,正其是非,凡其所书,一用周礼,为春秋十二篇,以示后世,后世学者传习既久,其说遂殊,公羊高、谷梁赤、左邱明、邹氏、夹氏分为五家,邹夹最微,自汉世已废,而三家盛行,当汉之时,易与论语分为三,诗分为四,礼分为二,及学者散亡,仅存其一,而余家皆废,独春秋三传并行至今,初,孔子大修六经之文,独于春秋欲以礼法绳诸侯,故其辞尤谨约而义微隐,学者不能极其说,故三家之传,于圣人之旨,各有得焉,太史公曰,为人君者不可不知春秋,岂非王者之法具在乎。(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五。〕 孝经类 共五部,计九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古文孝经一卷 原释汉侍中孔安国注,班固艺文志有孝经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与郑康成注并行,今孔注不存,而隶古文与章数存焉。(见文献通考。) 孝经一卷 原释郑康成注,先儒多疑其书,唯晋孙集解以此注为优,请与孔注并行,诏可,今太学所立陆德明释文,与此相应,五代兵兴,中原久逸其书,咸平中,日本僧以此书来献,议藏秘府。(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书录解题云,孝经注,崇文总目以为咸平中日本国僧奝然所献。〕 孝经一卷 原释唐明皇注,取王肃、刘劭、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之说,参仿孔郑旧义,今行于太学。(见献通文考。) 〔东垣按:唐志作孝经制旨。〕 孝经疏三卷 原释元行冲撰,明皇既作注,故行冲奉诏作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二卷,通考不著卷数。〕 孝经正义三卷 原释皇朝翰林侍讲学士邢昺等撰,初,世传行冲疏外,余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远,咸平诏昺及杜岛镐等,集诸儒之说而增损焉。(见文献通考。) 陈诗庭云,经义考引崇文总目云,咸平中,昺等奉诏据元氏本而增损焉,与通考所引末句异,诗庭谓叔明仅据行冲疏为本,未尝参采诸儒,故今本犹止题邢昺校、当以朱锡鬯所引为正。 论语类 〔东垣按:白虎通德论以下七书,当另是经总一门,非论语类也,然隋志论语类后叙云,并五经总。〕 义附于此篇,故白虎通、五经钩沈诸书并入论语类,此书盖沿其例,郑渔仲所讥刊谬正俗只看帙前数行,率意释之者,不知此例,凭臆驳诎,谬甚。 共一十三部,计二百一十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论语十卷 何晏集解。 论语义疏十卷 皇侃撰。 〔东垣按:旧本脱义字,今校增,侃、梁书本传作品,读书志作王侃,注云一作皇甫侃,并误。〕 论语正义十卷 邢昺撰。 〔东垣按:今本二十卷。〕 论语井田义图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论语者,盖为论语学者引用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孔子家语十卷 〔东垣按:孔子二十二世孙猛所传,王肃注,即肃所依托也,今本二十一卷。〕 白虎通德论十卷 原释后汉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诏集其事,凡十四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考是书始名通德论,后诏固撰集成书,定称为通义,今仍作通德论,从其朔也,或称白虎通者,省文。〕 五经钩沈五卷 原释晋杨芳撰,答难申畅,自谓钩取五经之沈义,篇第亡缺,今缺五篇。(见文献通考,末二玉海艺文类引句。) 〔东垣按:旧唐志作钩深,通考不著卷数,杨芳原讹作王芳,今校改。〕 刊谬正俗八卷 原释唐秘书监颜师古撰,采先儒及当世之言,参质讹谬而矫正之,未终篇而师古殁,其子始上之,诏录藏秘阁。(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校雠略云,刊谬正俗乃杂记经史,惟第一篇起论语,而崇文总目以为论语类,应知崇文所释,不看全书,多只看帙前数行,率意以释之耳,刊谬正俗当入经解类,东垣谓其论非是,说已见前,是书本作匡谬,此避太祖讳,宋志作纠缪正俗,书录解题、毛诗补音下亦引作糺缪,又有郑樵刊谬正俗跋八卷,遂初堂书目亦作刊缪,皆避讳也。〕 六说五卷 原释唐右补阙刘迅作六书以继六经,故标概作书之谊而著其目,惟易阙而不叙,故止五卷。(见经义考拟经类,通考引无末句。) 〔东垣按:唐志六卷。〕 经史释题二卷 原释唐李肇撰,起九经,下至唐氏实录,列篇帙之凡,概释其题,(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唐志一卷,通考不著卷数。〕 授经图三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易诗书礼春秋三家论语孝经之学,师承相第,系而为图,(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九经余义一百卷 原释皇朝处士黄敏求撰,摭诸家之说,是非者裁正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敏求原作敏,脱求字,今校增,通志略亦作黄敏。〕 演圣通论三十六卷 原释皇朝秘书监致仕胡旦撰,以易诗书论语先儒传注得失参糅,故作论而辨正之,易百篇,书五十六篇,诗七十八篇,论语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圣中献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宋志并六十卷。〕 原叙,论语者,盖孔子相与弟子时人讲问应答之言也,孔子卒,群弟子论次其言而撰之,汉兴,传者三家,鲁人传之,谓之鲁论,齐人传之,谓之齐论,而齐论增问王、知道二篇,今文无之,出于孔子壁中者,则曰古论,有两子张,是三家者,篇第先后,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谓鲁论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六。〕 小学类上 〔东垣按:旧本无类字,今据欧阳文忠公集校增,后同。〕 共二十八部,计三百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七部,五百十九卷,盖统小学上下总计之。〕 尔雅三卷 小尔雅一卷 孔鲋撰。 陈诗庭云,文选注引皆作小雅。 尔雅音训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孙炎、郭璞二家音训为尚狭,颇益增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一卷。〕 尔雅正义十卷 邢昺撰。 方言十三卷 原释汉扬雄子云撰,晋郭璞注,今世所传,文或缪缺,与先儒所引,时有差云。(见文献通考。) 释名八卷 原释刘熙,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目。(见玉海艺文类,及陈道人刻释名跋。) 〔东垣按:今本四卷。〕 辨释名一卷 韦昭撰。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杂,今校改。〕 广雅音一卷 曹宪撰。 〔东垣按:隋志四卷。〕 博雅十卷 张揖撰。 〔东垣按:本名广雅,避隋炀帝讳,改广为博,隋志三卷。〕 义训十卷 窦俨撰。 经典释文三十卷 原释唐陆德明撰,德明为国子博士,以先儒作经典音训,不列注传,全录文颇乖详,略又南北异区,音读罕同,乃集诸家之读九经、论语、老、庄、尔雅者,皆注其翻语以增益之。(见文献通考。) 五经文字三卷 原释初张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石经、许慎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传钞撮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略而不集。(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经字样一卷 原释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开成中,元度奉诏覆定太学石经字文以来,补张参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六。(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原释唐太学博士欧阳融撰,辨正继典字文,使不得相乱,篇帙今阙全篇,止春秋中帙,余篇悉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说文二十卷 许慎撰,李阳冰刊定 说文字原一卷 原释唐李腾集,初李阳冰为滑州节度使李勉篆新驿记,贾耽镇滑,州见阳冰书,欢其精绝,因命阳冰侄腾,集许慎说文目录五百余字,刊于石以为世法云。(见文献通考毛扆说文附录引字,侄腾集下多,李腾集下多李阳冰篆书五其篆书以四字。) 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徐锴撰。 说字解字系传三十八卷 原释徐锴,(见天一阁钞本。)锴以许氏学废,推源析流,演究其文,作四十篇,近世言小学,惟锴名家。(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接通考四十卷。 急就章一卷 史游撰。 〔东垣按:今本四卷。〕 说文解字十五卷 原释徐铉。(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即铉等校定本。〕 玉篇三十卷 顾野王撰。 像文玉篇二十卷 原释唐释慧力撰,据顾野王之书,裒益众说,皆标文示象,(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志略,三十卷。〕 玉篇解疑三十卷 原释道士赵利贞撰,删略野王之说,以解字文,(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原作谢利贞撰,误,今校改,宋志亦作谢。〕 重修玉篇三十卷 原释皇朝诏翰林学士陈彭年与史馆校勘吴锐、直贤院邱雍等重加刊定。(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云,祥符新定玉篇三十卷,崇文目曰重修,通考作三卷,误脱十字。〕 正俗音字四卷 原释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正时俗文字之谬,援诸书为据,凡三十五目。(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正应作证,遂初堂书目亦误作正。〕 干禄字书一卷 颜元孙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遂初堂书目无字字。〕 字源偏旁小说三卷 东林生解。 佩觿三卷 原释郭忠恕,上卷列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以四声分十条。(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忠恕原讹作宗恕,今校改。〕 〔又按:以上原卷七。〕 小学类下 共二十九部,计二百一十九卷。 〔东垣按:今核计除图书会不得卷数,实二百二十二卷。〕 唐广韵五卷 张参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铨十五卷 武元之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铨讹作注,今校改。〕 唐韵五卷 孙愐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海鉴源十六卷,颜真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困学纪闻云,颜鲁公在湖州,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唐志、通志略并三百六十卷,宋志亦作十六卷,是书本名镜源,此避嫌讳,说见前。〕 切韵十卷 李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 僧猷<智亏>撰,原释。(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智猷撰。〕 切韵五卷 陆慈撰。 雍熙广韵一百卷 句中正等详定,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宋重修广韵五卷 陈彭年等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略五卷 邱雍撰,原释略取切韵要字,备礼部科试。(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集韵十卷 丁度等撰。 〔东垣按:玉海云,景祐集韵十卷,崇文目有之。〕 声韵图一卷 夏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评书十卷 唐太宗撰。 千字文一卷 周兴嗣撰。 书品一卷 庾肩吾撰。 〔东垣按:书录解题,七卷。〕 书后品一卷 原释李嗣真因庾肩吾之品,更分十等,各为评赞。(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法书要录十卷 张彦远撰 书谱一卷 徐浩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书断论三卷 张怀瓘撰, 原释采古人以书名家,差为三品,(见玉海艺文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及今本皆无论字。〕 书指论一卷 褚长文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图书会 〔东垣按:此书卷数原缺。〕 翰林禁经一卷 李阳冰撰。 〔东垣按:书录解题,二卷,经作书,云无名氏,通考八卷,宋志三卷,亦不著撰人。〕 书录一卷,宋志不著撰人,阙。(见天一阁钞本。) 蔡氏口诀一卷 宋志注云名亡。 墨薮五卷 〔东垣按:书录解题,一卷,通考十卷,并不著撰人,陈诗庭云,今本二卷,题唐韦续撰。〕 古迹记一卷 徐浩撰。 书隐法一卷 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笔势图一卷 临书关要一卷 原叙古者教学之法,八岁而入小学,以习六甲四方,书数之艺,至于成童,而后授经,儒者究极天地人神事物之理,无所不通,故其学有次第,而后大成焉,尔雅出于汉世,正名命物,讲说者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文字之兴,随世转易,务趋便省,久后乃或亡其本,三苍之说,始志字法,而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略,秦汉以来,学者务极其能,于是有字书之学,先儒之立学,其初为法未始不详而明,而后世犹或讹失,故虽小学,不可阙焉。(见欧忠公集,玉海艺文类两引尔雅出于汉阳文世,至于是有字书之学,词句稍节。) 〔东垣按:以上原卷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向子諲
明·周嘉胄
清·高思敬
(明)钟惺
清·雪樵主人回
春秋齐·管仲
无名子
唐·张又新
元·王实甫
台湾舆地汇钞
宋·法天
(唐)李绛
清·周二学
(清)范咸纂輯
张畹香
清·洪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