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鸾游太学释义


【伯鸾】1.汉梁鸿的字。鸿家贫好学,不求仕进。与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夫妇相敬有礼。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因以“伯鸾”借指隐逸不仕之人。唐孟郊《下第东南行》诗:“试逐伯鸞去,还作灵均行。”宋苏轼《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二:“非无伯鸞志,独有子云悲。”王十朋集注:“‘非无伯鸞志’,以言王子立有与妻共隐之意。”2.作为贤丈夫的代称。唐刘长卿《送子壻崔真父归长城》诗:“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鸞。”明许自昌《水浒记·联姻》:“念伊少年,影形弔处,相依有伯鸞。”

【游】〔古文〕汓《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猷。水名。《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又浮行也。《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詩·秦風》遡游從之。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註》游,離宮也。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又玩物適情之意。《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又閒曠也。《禮·王制》無游民。又自適貌。《詩·小雅》愼爾優游。又枝葉扶疏貌。《詩·鄭風》隰有游龍。《傳》龍紅草也。《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太学】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大3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