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駮”。1.色彩错杂貌。南朝梁江淹《青苔赋》:“遂能崎屈上生,斑驳下布。”一本作“班駮”。胡之骥注:“《初学记》曰:苔名圆蘚,一名緑钱。或青或紫,故曰斑驳。”唐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婆娑緑阴树,斑駮青苔地。”前蜀贯休《桐江闲居作》诗之九:“萧条秋病后,斑驳緑苔深。”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草树红碧,点缀斑駮。”明归有光《项脊轩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鲁迅《彷徨·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2.引申为不纯,瑕疵。《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亮(诸葛亮)大纲却
【绿】《廣韻》力玉切《集韻》《韻會》龍玉切,音錄。《說文》帛靑黃色也。《釋名》綠,瀏也。荆泉之水於上視之,瀏然綠色,此似之也。《詩·邶風》綠兮衣兮。《博》綠,閒色。又《詩·衞風》綠竹猗猗。《傳》綠,王芻也。《釋文》爾雅作菉。
【苔】《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