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遇中使释义


【遇】〔古文〕《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等韻》魚具切,音寓。《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廣韻》不期而會也。《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穀梁傳》不期而會曰遇。《禮·曲禮》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註》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冬見曰遇。《註》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又待也,接也。《前漢·季布傳》遇人恭謹。又《蒯通傳》漢王遇我厚。又合也。《前漢·揚雄傳》七十說而不遇。又姓。《風俗通》漢有遇冲,爲河內太守。又《字彙補》五口切,與偶同。《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使勝高。又《集韻》

【中使】的使者。多指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凡詔所徵求,皆令西园騶密约勑,号曰‘中使’。”《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勉膳禁哭,中使相望。”张铣注:“天子私使曰中使。”唐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忽见有二中使,齎天子手詔,召曾太师决国计。”顶用,好用。元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好孩儿也,这钱直恁般中使!”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您孩儿往常不听叔叔的教训,今日受穷,纔知道这钱中使,我省的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