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甘下第释义


【不才】1.没有才能。《左传·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唐李山甫《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至道非内外,詎言才不才。”明王鏊《震泽长语·国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2.指无才能者。《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明文徵明《还家志喜》诗:“清朝自是容疎嬾,明主何尝弃不才。”3.不成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4.指不名誉。宋司马光《论张方平第三状》:“今方平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

【甘】〔古文〕《唐韻》古三切《集韻》《韻會》《正韻》沽三切,感平聲。《說文》美也。《徐曰》物之甘美者也。《韻會》五味之一。《正韻》甜也。《書·洪範》稼穡作甘。《傳》甘味生于百穀。《詩·衞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禮·月令》中央土,其味甘。又言之悅耳。亦曰甘。《左傳·昭十一年》幣重而言甘。又《詩·衞風》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傳》甘,厭也。《疏》謂思之不已,乃厭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于厭足,故云:甘,厭也。又《左傳·莊九年》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註》甘心,言欲快意戮殺之。又《易·臨卦》六三甘

【下第】;劣等。汉王充《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懌,虞允文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科举时代考试不中者曰下第,又称落第。唐韦应物《送槐广落第归扬州》诗:“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清徐士銮《宋艳·傅会》:“魏人王山,能为诗,标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