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腰鼓杂巴歌释义


【长笛】乐器名。长一尺四寸。《太平御览》卷五八○引《古歌辞》:“长笛续矩(短)笛,长愿陛下保寿无极。”《文选·马融<长笛赋>》李善注引《说文》:“笛七孔,长一尺四寸,今人长笛是也。”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长笛》。2.现代管乐器。初名横笛。管身早期略呈圆锥形。后经改良,呈圆柱形。用金属或木料制成。

【腰】《集韻》《韻會》伊消切《正韻》伊堯切,音要。《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徐曰》要爲中關,所以自持也。《玉篇》骻也。《釋名》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又馬名。《古今注》古駿馬有飛兔腰褭。又天下形勢亦稱腰。《戰國策》梁者,山東之腰也。 《玉篇》本作要。《廣韻》或作。

【鼓】〔古文〕《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又《前漢·五行

【杂】《廣韻》徂合切《集韻》《韻會》昨合切,音。《說文》五彩相合也。《玉篇》糅也。《易·坤卦》夫黃者,天地之雜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又《禮·玉藻·雜帶註》雜,猶飾也,卽上之韠也。又《玉篇》同也。《廣韻》集也。《易·繫辭》雜物撰德。《疏》言雜聚天下之物。又《揚子·方言》碎也。《易·繫辭》其稱名也,雜而不越。《疏》辭理雜碎,各有倫序,而不相乖越。又《玉篇》厠也。又最也。又《廣韻》帀也。又穿也。又鳥名。《爾雅·釋鳥》爰居,雜縣。《疏》爰居,海鳥也,一名雜縣。又《集韻》七盍切《韻會》《正韻》七合切,音

【巴】《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又《說文》蟲也。或曰

【歌】〔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又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