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节耻三缄释义


【臣节】的节操。《孔子家语·致思》:“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汉书·路温舒传》:“詔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三国志·魏志·田畴传》:“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南朝宋鲍照《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乱世识忠良。”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往西涯公处刘瑾、张永之际,不可言臣节矣,士惠其私,犹曲贷而与之,几无是非之心。”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岳王祠联》:“天章褒臣节,想当年竭力致身,忠孝兼全,万古精诚光日月。”典

【耻】《正字通》俗恥字。(耻)《唐韻》敕里切《集韻》丑里切,褫上聲《說文》辱也。从心耳聲。《周禮·地官·司救》恥諸嘉石。《註》恥辱之也。《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况國乎。《註》言不可辱也。又《廣韻》慙也。《孟子》人不可以無恥。《註》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 或作誀。 《六書總要》从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耻。

【三缄】“三缄其口”的略语。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昔陈灵之被矢,灌氏之泯族,匪降自天,口实为之。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三缄之戒,岂欺我哉。”唐许浑《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诗:“帝图忧一失,臣节耻三缄。”明沉德符《野获编·刑部·闺鉴图说跋》:“子韦布之士,岂知国家大计,宜从此三缄,无自取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