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皪】光亮、鲜明貌。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明月珠子,的皪江靡。”晋左思《魏都赋》:“丹藕凌波而的皪,緑芰泛涛而浸潭。”宋范成大《雨后田舍书事》诗:“熟透晚梅红的皪,展开新籜翠扶疎。”清汪懋麟《元夜禁中观放烟火歌》:“步輦从容出复道,华灯的皪明春宵。”参见“的礰”。
【玉】〔古文〕《唐韻》《正韻》魚欲切《集韻》《韻會》虞欲切,音獄。《說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又《說卦》乾爲玉爲金。《疏》爲玉爲金,取其剛之淸明也。《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淸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
【无瑕】指玉上没有斑点。比喻没有缺点或毛病。《左传·闵公元年》:“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淮南子·精神训》:“审乎无暇,而不与物糅。”唐欧阳詹《秋月赋》:“临照者足以倣有德之君,洁白焉宜将匹无瑕之士。”曹禺《雷雨》第一幕:“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眼里,除了一点倔强、冷酷之外,是一个无瑕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