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然绝嫌隙释义


【洞然】1.贯通貌。蒋一葵《长安客话·恶峪》引明顿锐《恶峪行》:“山形虽恶,中洞然,曲折盘回可寻索。”明王廷相《慎言·作圣》:“圣人心有是神,则触处洞然,故曰‘声入心通’。”鲁迅《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説正义而已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四:“诗人能高其志,不为环境所左右,澄然清明,洞然无际,不殉于物,不蔽于情,那么由第二种诗可以进至第一种诗。”2.穿透貌。清袁祖志《随园琐记》:“﹝陈阿六﹞遂率贼用洋枪轰击兄柩三百餘创,前后洞然。”3.清楚明了貌。唐无名氏《大唐传载

【绝】〔古文〕《廣韻》《集韻》情雪切《韻會》徂雪切,音截。《說文》斷絲。从糸从刀从卪,象不連體絕二絲。《廣韻》絕作絶,非。《博雅》斷也。《玉篇》滅也。《書·甘誓》天用勦絕其命。又《詩·小雅》終踰絕險。《箋》踰度陷絕之險。又《禮·月令》振乏絕。《疏》不續曰絕。又《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七曰絕祭。《註》絕肺以祭,謂之絕祭。又《爾雅·釋木》正絕流曰亂。《註》直橫流也。《史記·天官書》絕漢抵營室。《註》索隱曰:絕,度也。《荀子·勸學篇》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註》絕,過也。又《屈原·離騷》萎絕其何傷兮。《註

【嫌隙】“嫌隟”。亦作“嫌郤”。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柴以为嫌郤尽释,不復作防。”马南邨《燕山夜话·<口吃、一只眼及其他>》:“宋代的刘攽,就因为生平最爱嘲笑别人,以致引起当时像王安石那样的当权人物的极大不满,造成很深的嫌隙。”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