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苓者黠不传名释义


【负苓者】《易》道之隐者。见唐王续《负苓者传》。宋刘克庄《别张季》诗:“昔謁西山过里中,谈兵论《易》气如虹,若非遇彼负苓者,必是传於坠履翁。”

【黠】《唐韻》《正韻》胡八切《集韻》《韻會》下八切,音。《說文》黠,堅黑也。又《揚子·方言》黠,慧也。趙魏之閒謂之黠。又人名。曹爽小字黠。又叶古屑切,音結。《仲長統·覈性賦》蠢爾一槩,智不相絕。推此而談,孰癡孰黠。

【不传】动。《礼记·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几不传。”郑玄注:“传,移也。”不传习。《史记·五帝纪论》:“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传。”司马贞索隐:“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多不传学也。”典

【名】《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又《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又名號也。《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