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发止嗟咨释义


【感发】1.谓情感于中而发之于外。《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於是皇泽丰沛,主恩满溢,百姓欢欣,中和感发,是以作歌而咏之也。”李善注:“感发,谓情感於中,发言为讨也。”《红楼梦》第六一回:“彩云听了,不觉红了脸,一时羞恶之心感发。”2.感奋激发。宋曾巩《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公少长閭巷,能自感发,彊志力学。”邹鲁《四川光复》:“乃以种种主义激励士兵,人人感发。”

【止】《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

【嗟咨】慨叹。《新唐书·裴矩传》:“蛮夷嗟咨,谓中国为‘仙晨帝所’。”元杨果《翠裙腰·绿窗愁》套曲:“有客持书至,还喜却嗟咨。”明沉鲸《双珠记·珠传女信》:“今日里骨肉驩虞,相庆幸,免嗟咨。”张际亮《石亭》诗:“谁能罪真宰,蒿目空嗟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