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厚同源释义


【高】《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厚】〔古文〕垕《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上聲。《說文》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也,重也。《易廣》博厚配天地。又《戰國策》非能厚勝之也。《註》厚,猶大也。又《增韻》醲也。又《廣韻》姓也。出《姓苑》。又諡法,思慮不爽曰厚。

【同源】1.指水流同一源头。《文选·左思<魏都赋>》:“墱流十二,同源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李周翰注:“同源,同漳水;异口,分渠口各别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湘灕同源,分为二水,南为灕水,北则湘川。”2.谓事物的来源相同。《后汉书·延笃传》:“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然则利交同源,派流则异。”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王力《同源字论》一:“同字未必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