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自致岂相因释义


【功名】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成玄英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宋岳飞《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续范亭《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巴金《家》

【自致】1.竭尽自己的心力。《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2.凭主观努力而得。《南史·赵知礼蔡徵等传论》:“希祥劳臣之子,才名自致,迹涉便佞,贞介所羞。”唐杜甫《送顾八分》诗:“烈士恶苟得,俊杰思自致。”宋曾巩《墨池记》:“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清谭嗣同《治事篇·学会》:“人人可以自致,处处可以见功,夫何惮而久不为也。”3.谓将精力用在某一方面。清谭嗣同《与唐绂丞书》:“虽然,三十曰壮,坐此縈繚迟回,卒不克自致于当世有用之学。”4.自己

【岂】《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漢典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考證:

【相因】1.相袭;相承。《史记·酷吏列传》:“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餘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国初宰相权重,臺諫侍从,莫敢议己,至韩琦、范仲淹始空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清梁章鉅《退庵随笔·读史》:“惟八书十志,迁固相因,作者沿波,递相撰述。”2.相关;相互依托。唐元稹《莺莺传》:“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宋曾巩《洪范传》:“﹝貌、言、视、听、思﹞五者,思所以为主於内,而用四事为外者也;至於四者,则皆自为用而不相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景出想像,情在体贴,能以兴为衡,以思为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