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寻旧迹释义


【还】《篇海類編》音浮。又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又《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又《灌嬰傳》還定三秦。又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又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

【旧迹】亦作“旧跡”。亦作“旧蹟”。1.陈迹;遗迹。《后汉书·隗嚣传》:“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唐杜甫《越王楼歌》:“君王旧跡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红楼梦》第三四回:“彩綫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2.引申为前人的规矩。明刘若愚《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胸藏旧蹟,目无成法。”3.前人的或旧时的墨迹(指书画)。宋王谠《唐语林·识鉴》:“阎立本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跡。”宋沉括《梦溪笔谈·技艺》:“世之摹字者,多为笔势牵制,失其旧跡。须当横摹之,汎然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