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艳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梦》:“忽一少女,抱一猫至,年可十二三,雏髮未燥,而艳媚入骨。”2.指有艳色媚态的女人。元胡一中《无逸图赋》:“志既骄兮易满,气与居兮易移。何艳媚之一蛊,忽有忘乎前规。”
【相并】并排;并列。唐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宋范成大《偶题》诗:“蕉心榴萼俱无赖,要与春衫相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