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焚昆山释义


【焚】〔古文〕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汾。《玉篇》燒也。《集韻》火灼物也。《書·胤征》玉石俱焚。《易·離卦》焚如。《春秋·桓七年》焚咸丘。《註》焚,火田也。《禮·月令》仲春毋焚山林。又《集韻》方問切,音奮。《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註》杜預曰:焚,斃也。服虔曰:焚,讀曰僨僵也。《集韻》本亦作僨。又叶汾沿切。《郭璞·炎山贊》木含陽精,氣結則焚,理其微乎,其妙在傳。又叶符筠切。《曹植文》季嗣不維,網漏于秦,崩樂滅學,儒坑禮焚。《說文》本作燓。《集韻》或作炃燌。

【昆山】“崐山”。1.山名。昆仑山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崑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晋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崐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2.山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谷水阳,婉孌崐山阴。”李善注引《吴地记》:“海盐县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陆逊、陆凯居此。谷东二十里有崐山,父祖葬焉。”3.县名。今属江苏省。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4.指昆腔。明王骥德《曲律·论腔调》:“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山’之派,以太仓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