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捐常馔美时鲜释义


【或】〔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捐】《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音沿。《說文》弃也。《前漢·竇嬰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又《增韻》除去也,損也。《史記·吳起傳》捐不急之官。又病死曰捐瘠。《列子·楊朱篇》生相憐,死相捐。又《正韻》于權切,音員。義同。又叶于倫切,音筠。《陸雲詩》靑雲方乗,芳餌可捐。達觀在一,萬物自賔。俗捐字。別見七畫。捐字原从作。

【常馔】日常的膳食。《梁书·昭明太子统传》:“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穀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饌为小食。”《旧唐书·礼仪志五》:“且自汉已降,诸陵皆有寝宫,岁时朔望,荐以常饌,此既常行,亦足尽至孝之情矣。”漢

【美】《廣韻》《集韻》《韻會》無鄙切,音眯。《說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註》羊大則美,故从大。《五經文字》从犬从火者,譌。《詩·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惡者言刺。又《廣韻》好色。《詩·邶風》匪女之爲美。《傳》非爲其徒說美色而已。又《正韻》嘉也,好也。又《韻補》叶明祕切。《劉向·九歎》揚精華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結桂樹之旖旎兮,紉荃蕙與辛夷。夷音異。 《玉篇》或作媺。

【时鲜】1.应时的美味。晋张华《游猎篇》:“鹰隼始击鷙,虞人献时鲜。”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福州龙眼宣城栗,海味时鲜色色新。”2.应时而新鲜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天然﹞买些东西,无非是鸡鹅鱼肉、时鲜菓子点心回来。”《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论你走到那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读新书如吃时鲜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