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质古碑刻释义


【或】〔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质古】刘祁《归潜志》卷二:“﹝辛愿﹞为人质古,不嫻世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有魏武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駢偶之习。”清恽敬《<坚白石斋诗集>序》:“是故秦权汉尺,以为质古;《山经》《水经》,以为博雅。”

【碑刻】。亦指有文字的碑石。《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宋洪适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笔力可到!”《宋史·吕文仲传》:“太平兴国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輒召文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清顾炎武《北岳辨》:“宋初,庙为契丹所焚,淳化二年重建,而唐之碑刻未尝毁。”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金石文字》:“孙渊如观察尝言:‘吾如官御史,拟请旨著地方官吏保护天下碑刻。’”典

和徐中丞容斋旧泰山一百四韵贽见其它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