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留此截镫释义


【借留】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唐白居易《乔弁可巴州刺史制》:“巴州刺史乔弁前假竹符,俾临巴郡。一心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传》:“﹝咸平﹞三年,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餘诣闕贡马,乞借留承矩。”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陈鎰﹞尝以议事还朝、民讹传得代,遮道借留者数千人。”参见“借寇”。典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昨結切。與擮同。《說文》斷也。《宋太祖實錄》所過池苑,多令衞士射雕截柳。又截截,辯給貌。《書·秦誓》惟截截善諞言。

【镫】《唐韻》都滕切《集韻》《韻會》都騰切,音登。《說文》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非是。《楚辭·招魂》華鐙錯些。《劉公幹·贈五官中郞將詩》明鐙熺炎光。又山名。《山海經》鼓鐙之山。又與登同。《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疏》詩:于豆于登。毛傳:木曰豆,瓦曰登。《後漢·禮儀志》瓦鐙一,彤矢四。又《廣韻》都鄧切《集韻》《韻會》《正韻》丁鄧切,音嶝。《廣韻》鞍鐙。《集韻》馬鞁具。《正字通》馬鞍兩旁,足所踏也。《韓致堯詩》和裙穿玉鐙。又《韻會》豆下跗。《禮·祭統》執鐙。《註》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