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1.山之最高峰。南朝梁沉约《早发定山》诗:“倾壁忽斜竖,絶顶復孤圆。”唐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絶顶,一览众山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予游大邑鹤鸣观,所谓张天师鵠鸣化也。其东北絶顶,又有上清宫。”陈毅《水晶坡又阻雪》诗:“攀登絶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论其词品,已臻絶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王文成》:“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絶顶。”冰心《山中杂记》七:“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
【平易】1.犹平治,平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杜预注:“易,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新唐书·张茂昭传》:“平易道路,以待西军。”2.平坦宽广。《管子·形势解》:“地险秽不平易,则山不得见。”《明史·余子俊传》:“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清魏源《华山》诗之一:“一石一草木,尚压千万峰。岂肯放平易,招引人世踪。”3.性情温和宁静;谦逊和蔼。《庄子·刻意》:“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老残游记》第十八回:“性情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