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盈虚口不闲释义


【咀嚼】咬嚼;嚼食。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唼喋青藻,咀嚼菱藕。”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故锯齿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别味。”五代王周《齿落词》:“呼吸缺吾防,咀嚼欠吾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说完了,用叉子叉起冷盘里一块鸭翅膀在细细咀嚼。”2.引申为并吞;侵吞。晋葛洪《抱朴子·用刑》:“兼弱攻昧,取成定霸,吞噬四邻,咀嚼群雄。”清黄遵宪《番客篇》:“一闻番客归,探囊直啟钥……亲戚恣欺凌,鬼神助咀嚼。”3.谓咬字吐音。三国魏曹植《元会》诗:“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4.玩味;体味。

【盈虚】1.盈满或虚空。谓发展变化。《庄子·秋水》:“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落时代》:“一到大钱庄,即与今之银行一般,有种种金融的事业,而范围亦大,有盈虚消长之策在其中。”2.有馀与不足。《汉书·食货志下》:“以调盈虚,以收奇羡。”《旧唐书·杨炎传》:“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宋曾巩《贺转运状》:“岂止调盈虚於岁计,内足邦储;方且知缓急於人情,下流主泽。”3.盛衰;成败。晋葛洪《抱朴子·任命》:“祸福交错乎倚伏

【口】〔古文〕《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又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又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又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又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又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又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

【不闲】不娴熟,不精通。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以孔璋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闲。”不得闲暇。《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王逸注:“閒,暇也。”唐卢纶《和李使君三郎早秋》诗:“道合偏多赏,官微独不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