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古文〕《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又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又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又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又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又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又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
【口口】1.犹言句句话。宋文天祥《出真州》诗序:“某见相公一箇恁么人,口口是忠臣,某如何敢杀相公?”2.连声;口口声声。《红楼梦》第一○九回:“寳玉接来一瞧,那玉有三寸方圆,形似甜瓜,色有红晕,甚是精致。寳玉口口称讚。”清陈天华《警世钟》:“有人口口説打洋人,却不讲洋人怎么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