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蘸水火不灭释义


【蓼】《唐韻》盧鳥切《韻會》朗鳥切,音了。《說文》辛菜。《詩·周頌》予又集于蓼。《本草·釋名》蓼類性皆飛揚,故字从翏,高飛貌。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子燮滅蓼。《註》蓼國,今安豐蓼縣。又水名。《水經注》蓼水出襄山蓼谷。又亭名。《水經注》漳水東南過蓼亭。又姓。《潛夫論》莒蓼皆臯陶之後也。又《集韻》魯皓切,音老。摎蓼,搜索也。《張衡·西京賦》摎蓼浶浪。又《唐韻》力竹切,音六。《詩·小雅》蓼蓼者莪。《傳》蓼蓼,長大貌。又《前漢·司馬相如傳註》力糾切,音鏐。糾蓼,相引也。《大人賦》糾蓼叫奡。又《通鑑》蓼侯孔臧。《史炤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莊陷切,斬去聲。《說文》以物投水也,此蓋俗語。《庾信·鏡賦》朱開錦蹹,黛蘸油檀。

【水火】水与火。《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积薪》:“寓宿于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水火。”《西游记》第二回:“就如那窰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南朝梁何逊《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山伟﹞与綦儁少甚相得,晚以名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灭】〔古文〕《唐韻》亡列切《集韻》莫列切,音搣。《說文》盡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代之,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註》毀其宗廟社稷曰滅。又沒也。《易·大過》過涉滅頂。又火熄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又《韻補》叶明祕切,音媚。《曹植·夏啓讚》大戰于甘,有扈以滅。威振諸侯,元功克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