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碛雁行低释义


【平】〔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又治

【雁行】行”。1.飞雁的行列。南朝梁简文帝《杂句从军行》:“邐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唐卢纶《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宋王安石《寄晁同年》诗:“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元郝经《后听角行》诗:“霜天裂却浮云散,鴈行断尽疏星接。”2.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唐李商隐《昨日》诗:“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瞿秋白《文艺杂著·那个城》:“黄昏已经畏缩,赶

【低】《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底平聲。高之反也,俛也,垂也。《史記·孔子世家贊》低回,留之不能去。又《談藪》王元景大醉,楊彥遵曰:何太低昂。荅曰:黍熟頭低,麥熟頭昂,黍麥俱有,所以低昂。又作氐。《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卬給。《又》其賈氐賤減平。俱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