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曈昽释义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曈昽】亦作“曈朧”。1.日初出渐明貌。《说文·日部》:“曈,曈曨,日欲明也。”唐权德舆《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騶驭出国门,晨曦正曈曨。”明无心子《金雀记·作赋》:“朝来帝命出曈朧,晓听疎林远寺鐘。”清唐孙华《己卯元旦》诗之一:“曈曨旭日散晨暉,梅蕊长晴竟不肥。”2.指代旭日。唐纥干俞《登天山望海日初出赋》之一:“登岧嶤之峻极,见曈曨之初出。”3.泛指光线微弱貌。《艺文类聚》卷一引南朝梁刘孝绰《望月有所思》诗:“秋月始纤纤,微光垂步簷;曈曨入牀簟,髣髴鑑窗帘。”宋陆游《明日又来天微阴再赋》诗:“天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