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旌节在徐方释义


【上公】1.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贾公彦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2.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时太尉邓彪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3.晋制,太宰、太傅

【旌节】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郑玄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孙诒让正义:“《后汉书·光武纪》李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为旌。’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汉节即放古旌节为之,故郑举以相况。”唐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2.借以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毛主席的旌节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徐方】徐国。《诗·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惊徐方。”高亨注:“徐方,徐邦。”《晋书·宣帝纪》:“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四:“君看穆天子,万里穷辙迹。不有《祈招》诗,徐方御宸极。”参见“徐戎”。2.指徐州。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或全齐歷下之军,或大禹徐方之地。”参见“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