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山行
上一卷
下一卷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
山行
山行原文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山行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 君骅)
项斯
简介
简介暂无
项斯
的其它诗歌
山行
泾州听张处士弹琴
赠别
古扇
梦仙
宿山寺
病鹤
送友人下第归襄阳
春日题李中丞樊川别墅
龙州与韩将军夜会
途中逢友人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闻蝉
李处士道院南楼
闻友人会裴明府县楼
长安书怀呈知己
彭蠡湖春望
姚氏池亭
送友人之江南
送友人游边
题赠宣州亢拾遗
荆州夜与友亲相遇
中秋夜怀
寄富春孙路处士
送客归新罗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游头陀寺上方
送友人游河东
汉南遇友人
送友人之永嘉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一作送友人下第归)
舜城怀古
送刘道士之成都严真观
送苏处士归西山
游烂柯山
送僧
经李白墓
春夜樊川竹亭陪诸同年宴
哭南流人
和李用夫栽小松
酬从叔听夜泉见寄
华顶道者
咸阳别李处士
寄流人
送顾少府(一作送顾逢尉永康)
泛溪
日东病僧
寄卢式
夜泊淮阴
远水
黄州暮愁
晓发昭应
赠金州姚合使君
送殷中丞游边
寄坐夏僧
边游
赠道者
边州客舍
鲤鱼
子规(一作贾岛诗)
病中怀王展先辈在天台
题太白山隐者
留别张水部籍
小古镜
欲别
落第后寄江南亲友
送华阴隐者
宿胡氏溪亭
晚春花
早春题湖上顾氏新居二首
苍梧云气
山友赠藓花冠
蛮家
宁州春思
古观
题令狐处士溪居
送僧归南岳
送欧阳衮归闽中
寄石桥僧
山行诗句
草带泥痕过鹿群
一渠流水数家分
行逢卖药归来客
青枥林深亦有人
蒸茗气从茅舍出
不惜相随入岛云
缲丝声隔竹篱闻
山当日午回峰影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