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修名立释义


【太学】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大3学”。

【修名】的名声。《隋书·列女传序》:“其修名彰於既往,徽音传於不朽,不亦休乎!”明刘城《秋怀》诗:“惟有修名在,千秋不可欺。”2.匡正名分。《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韦昭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3.循名,依照名称。《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4.加强修养以求名誉。明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当今之士隐居篤学、修名砥节如湖州唐子、平凉赵子辈者,凡若干人。”5.谓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於会所而弔,他日修名诣

【立】《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入切,音力。《說文》立,住也。《釋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廣韻》立,行立。《禮·曲禮》立必正方。又成也。《禮·冠義》而後禮義立。又堅也。《易·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論語》三十而立。又樹立也。《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左傳·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又置也,建也。《書·牧誓》立爾矛。《周禮·天官》建其牧,立其監。《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