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释义


【乌虖】”。

【国】〔古文〕囗囶圀《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雠】〔古文〕《唐韻》市流切《集韻》《韻會》時流切《正韻》除留切,音酬。《說文》猶也。《玉篇》對也。《正字通》言相讎對也。《詩·大雅》無言不讎。《毛傳》用也。《正義》相對謂之讎。讎者,相與用言語,故以讎爲用。《朱傳》答也。又《爾雅·釋詁》匹也。《郭註》讎,猶儔也。《廣雅》云輩也。《郉疏》儔侶輩類之匹也。《書·召誥》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孔傳》匹也,言民在下,自上匹之。又等也。《前漢·霍光傳》皆讎有功。《師古註》言其功相等類也。又當也。《前漢·灌夫傳》上使御史薄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晉灼註》讎,當也。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百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唐韩愈《祭田横墓文》:“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郑泽《长沙谒烈士祠》诗:“詎唯百世兴,浩气凌苍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