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轼巴陵地释义


【熊轼】形的车前横木。因以指代有熊轼的车。古时为显宦所乘。南朝陈徐陵《司空章昭达墓志》:“前軨熊軾,后乘龙轜。”唐许浑《酬邢杜二员外》诗:“熊軾并驱因雀噪,隼旟齐驻是鸿冥。”明申时行《题<清秋出塞图>诗》:“帝授节鉞临玄菟,高凭熊軾佩虎符。”2.借指太守。唐钱起《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诗:“主人熊軾任,归客雉门车。”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夺却鸞堤史职,謫为熊軾守臣。”

【巴陵】1.旧县名。晋太康元年置,治所在今湖南岳阳。1913年改名岳阳县。2.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置。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废。唐天宝元年复置。乾元元年改称岳州。隋末罗县令萧铣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3.山名。在岳阳县治西南,滨洞庭湖。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唐朱庆馀《与庞复言携酒望洞庭》诗:“帆自巴陵山下过,雨从神女峡边来。”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