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亭候迂释义


【阳关】1.古邑名。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高厚围臧紇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2.古聚落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将数千兵,徼之於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潁水东南流,逕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3.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唐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亭候】亦作“亭堠”。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唐张说《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宋司马光《塞上》诗之二:“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清曹寅《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鷺鷥。”

【迂】《廣韻》羽俱切《集韻》《韻會》雲俱切,音于。《玉篇》遠也。《史記·孟軻傳》迂遠而闊于事情。《後漢·王暢傳》其言若迂,其效甚近。又曲也。《書·盤庚》恐人倚乃身,迂乃心。《註》恐浮言之人迂汝心,使邪僻也。《管子·君臣篇》民迂則流之,民大流則迂之。《註》迂,曲不行,則通之使行。流,蕩不返,則屈之使止也。又迂久,良久也。《後漢·劉寬傳》迂久大醉而還。又《說文》避也。又《玉篇》廣大也。又《唐韻》憶俱切,音紆。義同。 本作迃。通作于。漢典考證:〔《後漢·王龔傳》其言甚迂,其效甚近。〕 謹照原文龔改暢。甚迂改若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