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崖境不常释义


【岩崖】亦作“巖厓”。亦作“岩崖”。1.山崖。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夫迷山之客,迟遥响於巖崖;穷海之宾,望孤烟於岛屿。”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宋》:“﹝雍巘﹞善山水,作岩崖枯木云气,画墨梅尤佳。”2.形容性格孤高。元汤式《风入松·题马氏吴山景卷》曲:“但得仪容淡冶,何妨骨格巖厓。”

【境】《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音景。《說文》疆也。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魯語》外臣之言不越境。《史記·諸侯王表》諸侯比境。《註》地相接次也。《前漢·地理志》開地斥境。 通作竟。

【不常】不固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传:“天之祸福惟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汉张衡《西京赋》:“不常厥土,盘庚作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於声,或方於貌,或拟於心,或譬於事。”2.异常;反常。《晏子春秋·谏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诸侯。”吴则虞集释引苏舆云:“言作不常之服,以为笑于诸侯。”元元怀《拊掌录》:“画人物不常,鸟或四足,兽或两翼,人或儒冠而僧衣。”3.不平凡;卓越。晋陶潜《搜神后记》卷四:“夜梦一女,年可十七八,颜色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