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因今日诣真际释义


【愿】《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音願。《說文》謹也。又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又與原通。《論語》鄕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愿同。又《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因】〔古文〕《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又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又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又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又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又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

【今日】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唐韩愈《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杨雄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华忠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清黄遵宪《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台南台北固吾圉!”丁玲《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中国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诣】《唐韻》五計切《集韻》《韻會》硏計切,音羿。《說文》至也。《徐曰》徑而詣之也。《小爾雅》進也。《玉篇》往也,到也。《增韻》造也。《左傳·莊十七年註》鄭詹詣齊見執。《史記·秦本紀》代王乗傳詣長安。《王褒·洞簫賦》躊躇稽詣。《註》倉頡篇云:詣,至也。言聲稽留,如有所詣也。又《正字通》學業深入曰造詣。又蟲名。《揚子·方言》蛄詣謂之杜蛒。又與栺通。漢有枍栺宮,以木而名。《三輔黃圖》作枍詣宮。《註》枍詣,木名。言宮中美木茂盛也。又與倪通。《春秋·昭二十九年》叔詣卒。《公羊》《穀梁傳》作叔倪。

【真际】语。指宇宙本体,亦指成佛的境界。《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荫法云於真际,则火宅晨凉。”李善注:“《维摩经》曰:‘同真际,等法性,不可量。’僧肇曰:‘真际,实际也。’”唐李邕《大唐泗洲临淮县普光王寺碑》:“消一无於太常,越诸有於真际。”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六章第一节二:“﹝道安﹞把无说成‘本’、‘真’,有说成‘末’、‘俗’,要人们把心思放在虚无上,崇本息末,达到等本末、均有无的‘真际’,也就是所谓佛的境界。”2.真义;真谛。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与方书数语,最得古文真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