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重光释义


【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又《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又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重光】1.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孔传:“言昔先君文武,布其重光累圣之德。”汉班固《典引》:“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四》:“杨彪累世清德,四叶重光。”《隋书·音乐志中》:“祖宗功德,重光袭映。”清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诞以我皇帝册立皇太子,明年行授受礼,尧坐於上,舜听於下,重光叠照者四年。”2.指日、月。《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辰晷重光,协风应律。”李善注引张晏曰:“重光,谓日、月也。”《文选·左思<吴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