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真】同眞。俗字。
【隐逸】1.犹隐居;隐遁。《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他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隐逸之士能逃掉一切。”2.指隐居之士。《后汉书·岑熙传》:“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宋苏舜钦《独游辋川》诗:“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