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僧相劝外浮华释义


【真】同眞。俗字。

【僧】《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相劝】勉励。2.劝解;劝告。宋苏轼《岐亭》诗之二:“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丁玲《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她们骂的话越痛快,相劝的笑声就更高。”

【浮华】1.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务实际。汉王充《论衡·自纪》:“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南史·刘湛传》:“﹝湛﹞不尚浮华,博涉史传,諳前代旧典。”金王若虚《文辨》:“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於浮华,平易多於奇险,始为知本。”《清史稿·德宗纪一》:“率属尽职,勿躭逸乐、尚浮华。”茅盾《序<一个人的烦恼>》:“在现实的洪流中找见了他自己,蜕去了故我的浮华,出落得更坚强沉毅了。”2.指虚浮不实的荣华富贵。唐贾岛《寓兴》诗:“浮华岂我事,日月徒蹉跎。”明高启《拟古》诗之三:“浮华一世中,倏若飞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