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上一卷
下一卷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全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原文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注释
补阙:官名。职司规谏。乔知之同州冯翊人武后时任右补阙。迁左司郎中。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 堂:一作香。 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 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 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 戍:驻守。 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谁为:即“为谁”,一作“谓”。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简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由沈全期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也名《独不见》、《古意》,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译文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赏析
此诗题目一作《古意》,一作《独不见》,都是乐府旧题。 这是首乐府诗。格式仍属七律.主题是写闺怨,这类题材在唐代诗人笔下屡见不鲜,具有时代特征。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被诗评家誉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胡应麟《诗薮内编》),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全诗从多侧面塑造出一位空阁独居的少妇形象。诗一上来就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玳瑁装饰的画梁上双栖海燕的亲昵自得来反衬深居郁金堂的那位卢家少妇生活的孤单和内心的寂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中间四句用两两对称形式刻画这对少年夫妇生离死别的哀愁:丈夫远戍辽阳,妻子独居长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况“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远征辽阳的丈夫长久没有音讯,存亡未卜,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长夜,无法入睡。这两联前后呼应紧密:“白狼河北音书断”呼应“十年征戍忆辽阳”,“丹凤城南秋夜长”则呼应“九月寒砧催木叶。”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勾联,明写长安的妻子,暗写辽阳的丈夫。地点由长安到辽阳,万里迢迢;时间则分别十年,音书断绝。长安的妻子空闺独守,秋夜忆念良人,这是明写的。而征戍辽阳的丈夫,音汛渺然,是死是活,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可能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已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可能是“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乾”,还在鏖兵苦战中…… 最后两句更从正面一点,对表现全诗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卢家小妇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别远戍的丈夫。愁肠百结,情景是够凄惨的了。谁知这时夜空的明月却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她的罗衣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 多美好的少妇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出色,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中间四句用两两对称形式刻画这对少年夫妇生离死别的哀愁:丈夫远戍辽阳,妻子独居长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况“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远征辽阳的丈夫长久没有音讯,存亡未卜,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长夜,无法入睡。这两联前后呼应紧密:“白狼河北音书断”呼应“十年征戍忆辽阳”,“丹凤城南秋夜长”则呼应“九月寒砧催木叶。”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勾联,明写长安的妻子,暗写辽阳的丈夫。地点由长安到辽阳,万里迢迢;时间则分别十年,音书断绝。长安的妻子空闺独守,秋夜忆念良人,这是明写的。而征戍辽阳的丈夫,音汛渺然,是死是活,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可能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已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可能是“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乾”,还在鏖兵苦战中…… 最后两句更从正面一点,对表现全诗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卢家小妇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别远戍的丈夫。愁肠百结,情景是够凄惨的了。谁知这时夜空的明月却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她的罗衣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 多美好的少妇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出色,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沈全期
简介
简介暂无
沈全期
的其它诗歌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杂诗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句
海燕双栖玳瑁梁
更教明月照流黄
九月寒砧催木叶
丹凤城南秋夜长
卢家少妇郁金香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谁为含愁独不见
可能你会感兴趣
钱塘湖春行
问刘十九
别董大
燕歌行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忆仙姿
一叶落
袍中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