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指定】1.确定;认定。唐刘肃《大唐新语·公直》:“銛谬膺驳正,敢废司存,请傍移礼官,以求指定。”宋司马光《起请科场札子》:“伏乞以臣所奏,及礼部等官所议,榜国子监门,及编下诸州,有州学处榜州学门,令举人限一月内投状,指定何法为善,仰本州附递以闻。”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我又是个辩士,一口指定你要举兵归汉。”茅盾《野蔷薇·创造二》:“在短短的两年内,她就读完了君实所指定的书。”2.犹指着。《西游记》第十九回:“禪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明冯梦龙《挂枝儿·骂杜康》:“俏娘儿
【清明】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唐元稹《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宋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李大钊《时》:“‘晨’为日之始,新鲜的朝气,清明的曙光,都随‘晨’的时光以俱至。”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世祖﹞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